柴亞慶
摘 要: 演示實驗是教師利用課堂時間為學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時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觀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種實驗教學方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可通過提高實驗的可視度、增強實驗的趣味性、增強設計的激疑性、確保實驗的安全性、改部分演示實驗為學生分組實驗等方面改進演示實驗,從而使演示實驗獲得最佳效果,使物理實驗教學更上一個臺階。
關(guān)鍵詞:初中物理教學 演示實驗 可視度 趣味性 學生分組實驗
實驗教學包括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演示實驗是教師利用課堂時間為學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時又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觀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種實驗教學方式。它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把要研究的物理現(xiàn)象清楚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它是學生實驗的前提和示范,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的基本途徑,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基本方式。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演示實驗的作用,不僅要開足演示實驗,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提高實驗的可視度
演示實驗最基本的目的是將實驗過程和現(xiàn)象展示給學生,讓其觀察,如果學生無法觀察或觀察的清晰度低,那演示實驗就有名無實、形同虛設,白白浪費課上寶貴時間。在看不清實驗現(xiàn)象時,學生會不自覺地站起來,特別是后排學生。在教師一聲聲“安靜”、“坐下”聲中,學生期盼的心情、求知的欲望被扼殺了。學習效果自然不好。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提高演示實驗的可見度。方法一:增加演示實驗的高度。例如:演示電路的連接、壓力的作用效果等實驗,可在講臺上加一張凳子,在凳子上演示,使所有學生都能看到。方法二:放大實驗現(xiàn)象,放大的途徑有三條。一是將小的儀表換為大的儀表;二是將微小現(xiàn)象放大;三是充分利用投影、視頻展臺將實驗投影到大屏幕上,其可視度當然會大大提高。方法三:將實驗器材拿到學生中間演示。如研究磁鐵周圍的磁場分布時,可以將灑有鐵屑的玻璃板拿在左手上,將磁鐵拿在右手上,走到學生面前再演示。學生看到被磁化后鐵屑的分布形狀后往往感到很新奇,同時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方法四:創(chuàng)造條件變不可視為可視:最典型的例子是觀察光的傳播路線時,用激光手電發(fā)光,在其傳播路線上散布煙霧,光在液體中傳播時在液體中撒些面粉等,其可視度會大大提高,效果也十分顯著。
二、增強實驗的趣味性
在物理教學中,若能充分發(fā)揮實驗的趣味性、奇異性、多變性,就能創(chuàng)設出生動的情境,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倍增。因而,增強實驗的趣味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例如在學習平面鏡成像時,我設計了“鏡中認字比賽”實驗,即各學習小組派一個代表參加比賽,每個參賽選手坐在豎直放置在墻上的大平面鏡前,在各個選手的身后展示一張寫有文字的紙片,讓各選手看到平面鏡將紙上的字認出并讀出來。誰能在最短時間準確無誤地將字認出并讀出,則為勝利者。再如在進行壓強概念教學時,為了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強課堂感染力,我以驚險型表演的形式設計了“雞蛋站人實驗”。當人成功站在雞蛋上,而雞蛋卻絲毫無損時,學生驚嘆不已。以此實驗引入壓強教學,效果很好。
三、增強設計的激疑性
演示實驗不僅要能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還應考慮能否更好地使學生完成從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維過程,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客觀規(guī)律、發(fā)展能力。如教學浮力時,筆者設計了“雞蛋與浮力實驗”,老師先向水中加入少量鹽,然后問學生:“老師已經(jīng)向水里加了鹽,雞蛋怎么沒有浮起來?”我讓同學們思考找原因,有同學提出:是不是鹽不夠?也有同學提出:是不是鹽還沒有熔化?等等。我請一個學生上臺完成了這個實驗,看著雞蛋終于從水底浮出水面,他高興地說:“我知道原因了,我成功了!”在此過程中學生既動腦又動手,不僅掌握了浮沉的條件,而且提高了分析、歸納和動手能力。
四、要安全可靠,確保成功
演示實驗是學生進行觀察和獲得感性認識的重要源泉,是教師講解物理概念、規(guī)律的基礎。首先,教師在課前要做好充分準備,熟悉儀器的使用性能,了解實驗的準確程度,估計實驗所用時間,考慮教室的實驗環(huán)境,親自用所選儀器裝置預演幾遍,便于掌握操作的技巧。其次,在課堂演示時,教師一定要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認真仔細,確保人身和儀器設備安全,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實驗,不要讓學生上臺操作,要由教師自己進行。有些實驗較難做成功,如靜電實驗,受天氣,儀器清潔程度,以及室內(nèi)環(huán)境的影響很大,教師課前要認真準備,擦凈、烘烤、通風,確保實驗成功。要正確對待實驗中的失誤,一旦失敗,就要盡快查找原因,迅速排除故障。萬一不能及時排除故障,也不能搪塞,編造數(shù)據(jù)、弄虛作假,要以負責的精神和科學的態(tài)度向?qū)W生說明情況。
五、改部分演示實驗為學生分組實驗
為了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加強對演示實驗的理解,如學校器材充足,可將其由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全體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分工協(xié)作進行小組實驗,獲取實驗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從而通過分析論證得出結(jié)論,從而使大面積學生參與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實驗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能力。如教“牛頓第一定律”一課時,將演示實驗“斜面小車”改為學生自主實驗,學生在實驗中親身感受了小車運動情形,參與了學習過程,感到親切、輕松和愉快。學生動手、動腦,積極參與,發(fā)揮了主體作用,提高了動手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上述幾點以外,教師課前充分準備,示范性操作,針對性地補充講解,對演示實驗教學取得成功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可忽視。俗話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物理教師開動腦筋,勤于動手,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和地方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實驗熱情,就能獲得演示實驗的最佳效果,使物理實驗教學更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