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麗娥
摘 要: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場地,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必須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教學尤其如此。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灌輸”為“樂學”,興趣的激發(fā)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關鍵詞: 語文教學 生活實例 真情美感 用心傾聽 激趣
課堂教學自始至終都離不開“激趣”這一教學方法,而所謂“課堂激趣”就是教師運用一切巧妙的手段吸引、鼓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變被動為主動,使課堂輕松愉快,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取得教學成功。怎樣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呢?創(chuàng)造民主、輕松、和諧、濃郁的課堂氛圍,是激發(fā)學習興趣、煥發(fā)課堂活力的前提條件,如何營造輕松的語文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舉生活中的實例來激趣
老師要把課堂融入生活的大語文中,把生活的大語文融入小學的語文課堂中。我曾上過作文課《媽媽我想對您說》,課前三分鐘我讓課代表帶領學生回顧學過的贊美母愛的詩,帶領學生讀關于愛的詞,進行課前鋪墊,營造文化氛圍。上課了,我抱一束鮮花,笑容可掬地走進教室,學生馬上大叫起來:“哇噻、太美了!”“這單元的課都講親情,鮮花是送給母親的?!薄皩?,這一單元都學關于親情的文章,一定是送母親的?!睂W生議論紛紛,眼睛閃爍著喜悅的光芒,小臉上寫滿了興奮。我借機說:“今年的母親節(jié)我送了母親一束鮮花,在鮮花中我還留了紙條,紙條上有幾句話,大家想知道寫什么嗎?”“想!”整齊響亮的聲音在教室里回蕩。音樂響起,毛阿敏的《燭光里的媽媽》,動情的歌聲輕蕩在教室里。我讀起自己贈母親的話:“媽媽,您對我的愛是無微不至的,我說的第一句話是您教的,我邁出的第一步是您扶的,您教會我用湯匙,教會我扣扣子……”當我的聲音和音樂一起結束時,我看到全班每個孩子的眼睛里都閃爍著淚光。我說:“有哪個同學想跟老師說些什么嗎?”他們個個都舉起了小手,每雙眼睛都那么深情。學生A:“我深深理解了母愛!”學生B:“母親為我們付出太多太多了!”學生C:“母親一心只為兒女著想,唯獨沒想她自己!”還有個男孩激動地說:“實在太慚愧了,前天我因為媽媽沒能在7:00前叫我起床,沖媽媽發(fā)脾氣。”這種生活的氛圍、生活的情境,點燃了激情的火把,讓懂事的孩子用明亮的眼睛發(fā)現(xiàn)愛,讓他們釋放真情,袒露心跡。如果語文課堂離開了生活,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就會失去課堂的靈魂,就會變得枯燥無味。
2.以真情實感來激趣
語文是一門通過抽象文字表情達意的學科,這就決定了教師的語言具有情感性。試想,如果一位教師面無表情,語氣呆滯,平淡地朗誦《周總理??!你在哪里》時,如何使學生動情呢?富于感情的語言不僅使學生易于理解地接受知識,還會使他們心靈受到震動,情緒深受感染。如《海燕》是一首充滿革命激情的散文詩,我范讀這篇課文時,就以激情感染學生,讓學生仿佛看到海燕與風暴搏斗的雄姿,體會到革命先驅者的英勇無畏。那些充滿激情的語言引起了學生的共鳴,他們情不自禁地跟著朗讀起來。
3.用心傾聽來激趣
以往的課堂教學多是教師掌握“主講權”,學生只能以聽為主,此種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轉化成學生“講”教師“聽”既可以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又可以真正使教師領悟“教學相長”的真諦,還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學生越說越會說,越說越想說,越說越自信,課堂成了他們發(fā)揮的舞臺,這更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煥發(fā)出課堂活力。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這種學生多講、老師多聽的教學模式正是“授之與漁”、“操練捕魚”的有效途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是學生主角,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興趣,使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保持活躍,使語文課堂呈現(xiàn)無窮的活力與魅力。
4.采用鼓勵來激趣
在課堂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地使學生有成功的體驗,產生滿足感,并伴隨愉快的情緒體驗,進而產生濃厚的興趣。特別對于后進生更需要,后進生在上課時比較被動,視上課為“煎熬”、“受罪”,基于這種情感障礙,何談上課產生興趣?對于這種情況,教師要善于設計一些較容易的問題,給他們提供機會,并給予適當?shù)谋頁P與鼓勵:“你挺棒的!”“你回答得真不錯!”“你的進步真不??!”……心理學認為鼓勵可以激發(fā)興趣,當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有了進步,得到了教師和同學的肯定后,就會快樂,從而產生興趣。
總之,要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堂,教師就要采用多種激趣方法,而這些方法來自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巧設問題,讓學生擺脫別人觀點的束縛,使思維之舟乘風破浪,不斷駛向新的彼岸,創(chuàng)新之花在巧設的問題中開得爛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