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為提高學生道德品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語文獨有的價值,大大提高學生的素質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fā)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展示語文獨有的魅力,使學生獲得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一、借助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和諧發(fā)展?!彼?,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結合現(xiàn)階段學生的特點,促使學生的道德素質得到提高。
例如,在講授《第一次抱母親》時,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感悟母愛的偉大,從而產生報答母愛之情。所以,為了真正讓學生明白母愛,感恩親情,我借助多媒體播放了《母親》這首歌,讓學生在動人的音樂中想想母親為了自己的健康成長所付出的努力,進而讓學生感受母愛的偉大,最終使學生的道德素質得到提高。
二、立足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是一個讓人感興趣的話題,是素質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實際的教學情況是,學生的心理素質普遍較差,嚴重的甚至不敢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即便是自己胸有成竹,當在公眾面前時,也是磕磕絆絆的,逐漸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所以,在新課程改革的影響下,教師要重視這一問題,搭建一定的自我展示平臺,使學生在不斷的鍛煉中逐漸提高心理素質。
例如,在學完《海倫·凱勒》時,我讓學生以“戰(zhàn)勝挫折”為主題進行演講,使每個學生都站在講臺上表述自己的觀點,進而使學生在一次次的演講中鍛煉自身的自主表達能力,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提高。
除上述觀點之外,我們還可以借助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讓學生在傾聽、感受、朗讀、感悟中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所以,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語文的魅力,以促使學生獲得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吳書仁.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J].學周刊,2012(10).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湖濱新城皂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