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楊淑全
【摘 要】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很多老師只重視對學生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德育意識的熏陶和培養(yǎng),為了更好地實施語文教學,落實教學目標,在語文基礎知識傳授的實踐中貫徹“文道統(tǒng)一”的原則,認真、積極地進行“道”的滲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進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語文教育;文道統(tǒng)一;原則;滲透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這就是說,教學中我們首先就要對學生進行情感和思想的教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發(fā)揮語文學科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語文課程標準也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放在了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來要求。
而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是語文課的主要任務。語文知識是人們經過長期實踐積累起來的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是學生認識世界、適應社會生活、繼續(xù)學習的前提和基礎。
教師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也總是按照一定的觀點和意識來教育和影響學生。但這種影響要注意的就是“教書”和“育人”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它們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拔囊暂d道”、“文道統(tǒng)一”,只教書不育人的“純科學”是不存在的。當今許多教育名家的教學也是遵循了這一原則的。如于漪老師所提出的語文課堂教學“既教文又教人”的主張實際就是對“文道統(tǒng)一”原則的繼承和發(fā)展。
“文以載道”、“文道統(tǒng)一”是中學語文教學應該遵循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那么,在教學中該如何把“文”與“道”緊密結合起來呢?
一、認識“文道統(tǒng)一”
我國古代常把文章的思想內容稱為“道”,把文章的表達形式稱為“文”。
文道統(tǒng)一,即指形式與內容的互相依存和辯證統(tǒng)一。古人對“文道統(tǒng)一”的原則也有著精辟的論述:柳宗元提出“文者以明道也”;周敦頤指出“文所以載道也”;元代的郝經則精辟地提出了“文”與“道”相生相克的整體性“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都對“文道統(tǒng)一”這一原則做了深刻而簡明的闡述,點明了它的重要性。
在現(xiàn)代語文教學中,“文”常指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訓練。語文課中的知識體系,除了語文基礎知識之外,還有一些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也都是教材編寫者從人類知識寶庫中精選出來的,是符合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要求、適應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最基本最基礎的項目,一定要把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
“道”則指思想教育。在今天,“道”所涉及的內容很廣,它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就現(xiàn)代教育理論而言,有共產主義理想教育、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法制教育、五愛教育、社會公德教育、文明禮貌教育、學習目的教育、品德修養(yǎng)與行為規(guī)范教育等等。
語文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滲透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絕對不能重復過去那種把二者完全剝離開來的做法。要從課文實際出發(fā),重在潛移默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在語文教學中把“文”與“道”緊密結合起來完成教學活動。
二、“文”與“道”的滲透
按照“文道統(tǒng)一”這一原則這一原則,語文知識教育必須在思想品德教育的指導下進行,而思想品德教育又必須寓于知識教育之中。
“道”在現(xiàn)代教育中,除了前邊所說的內容外,還應被賦予新的內涵與理解,像感恩教育、環(huán)保教育、頑強的意志品質和情感的教育等。教學中,我們不能脫離課文的思想內容來講解詞句篇章,也不能脫離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學生的思想實際,而要把語文教學和思想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語文基本功訓練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文”與“道”統(tǒng)一得恰如其分,就能在知識教育的過程中,找到最適宜進行“道”的教育的滲透點。語文教材中入選的課文門類繁多,每篇課文需要體現(xiàn)的思想教育情況也不盡相同。有些課文的內在思想性較強,有些課文的內在思想性較隱晦,只有深入領會了課文的思想感情,才算真正讀懂了文章。因此,尋找和確定“道”的教育的滲透點,就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了。教師要把握時機,掌握分寸,防止游離于課文之外的生硬聯(lián)系或是忽視思想教育因素的挖掘。
三、方法與策略
在語文教學中,這種“道”的的內容不可能像學科知識那樣明顯,它往往是內在的、深層的與學科知識融合在一起,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而這種滲透可能是在解釋課題上,也可能是在理解詞語、分析課文的某個環(huán)節(jié)上,還可能是在家庭作業(yè)的布置上。
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通篇都在揭露資本主義的社會的罪惡,如果再布置一道家庭作業(yè)“讓小女孩來到我的身邊”,那就可以進行感恩教育和學習目的的教育,使學生懂得應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桂林山水》一課,從知識層面來說,我們要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結構和內容進行理解和掌握,對桂林美麗的山水的特點進行感受。就“道”的層面來說,我們就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還應適當地把環(huán)保教育滲透進去。這樣,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了祖國山河的美麗如畫,又完成了愛國主義的教學重點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美感,讓學生明白:美麗的環(huán)境需要我們每個人用實際來參與、來保護!
讀《孟子》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時,舍生取義的光榮與偉大,學生自然就能明白為什么有的人崇高、有的人卑鄙,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為什么死了比活著更有意義。這種思想教育是語文科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目的。
如《鄧稼先》一文,作者首先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贊揚“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最有中國人民的樸實氣質的人”。作者又把鄧稼先同奧本海默對比,激發(fā)起學生學英雄、做英雄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學好文化,掌握本領,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
總之,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充分發(fā)揮語文教材優(yōu)勢,進行“道”的滲透,讓“文”與“道‘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得到思想熏陶,促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眾所周知,“文道統(tǒng)一”的原則,是古今沿襲的語文教學原則。教書育人是教學工作的靈魂,教書的過程同時也是育人的過程,“傳道”與“授業(yè)”總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進行的。教師的職責不單是要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同時還要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一代新人,既要提高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也要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