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國輝
摘 要: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中指出:“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蓖ㄟ^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yǎng)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
關鍵詞:高中政治;創(chuàng)新;研究性學習
這種學習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通過轉變傳統(tǒng)的教與學方式,師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教學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教與學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獲取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yǎng)能力上,使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轉為主動的探索性學習,并使這種新型的學習模式推廣到其他學習方式中去。在政治課教學中運用研究性學習,對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增強其社會實踐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要在思想政治課中很好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對關系:
一、處理好開展研究性學習與教材的關系
課堂教學要完成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選擇研究性學習并不是拋開教材另辟蹊徑。就教材而言,常識性、可讀性、應用性、實踐性是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的特點。就學生而言,對政治課感到難學不在于教材中基本知識掌握而在于對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與社會實際活動的靈活應用。實際情況是,學生把教材作為應付考試和簡單記憶的工具或全然依賴老師講解而將教材擱置一邊。而經過研究性學習,學生不僅發(fā)現(xiàn)了教材的應用價值,而且通過大量資料的搜集、閱讀、分析、整理,以及探入社會實踐的調查研究,還能理解教材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
二、處理好研究性學習與教學計劃的關系
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形式都要與教學計劃基本保持同步運行,如期中、期末考試或單元活動安排等。能否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課題的選題、研究與結題的全過程的時間跨度都要經過縝密的設計。還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底蘊、能力水平與教材內容的相關性和常規(guī)教學計劃來安排。在大步驟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可以對內容作必要地調整,可以是一課,也可以是兩課,還可以是一節(jié),這是結合學生研究的進展情況和研究目的的需要自行安排教學內容。
三、處理好研究性學習與應試需要的關系
研究性學習雖然注重過程、應用、體驗、參與,側重知識掌握的準確度和靈活應用情況;側重邏輯推理能力、寫作能力、綜合表達能力;側重研究過程中分工協(xié)作、參與質量、組員的內化提高情況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實踐,但它并不排斥應試能力。近些年,高中思想政治試題在考查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嚴謹?shù)倪壿嬎季S能力和靈活、辯證的思辨能力等方面區(qū)分度是很強的。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對學生綜合能力和優(yōu)勢能力的發(fā)現(xiàn)、開發(fā)和發(fā)展,是可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的。
四、處理好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
在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心理品質和能力。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有主動探索的學習狀態(tài),自主掌握學習方法,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在研究性學習中,選擇什么課題,通過什么途徑與形式去研究學習,應該由學生自主決定,切忌老師包辦、代替。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不意味著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因為,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是不成熟、待發(fā)展的主體,長期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又使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如果在尊重學生主體作用的情況下,教師疏于、甚至放棄對學生的指導,學生的探究活動將必然陷入無序、無效的狀態(tài)。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指導學生科學選題,幫助學生掌握研究方法,引領學生探究的價值導向等。
總之,讓研究性學習走進中學思想政治課,能改變教師向學生單向灌輸知識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主動探索實踐中學會自主學習,學會合作學習,學會探究學習。實踐證明,研究性學習這一新的教學方式滲透到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內在興趣和成就動機,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學習者、思考者和發(fā)現(xiàn)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