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松
摘 要:從教30年,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已經教了10多次了,在一次次傳統(tǒng)的教學中,一般流程都是這樣: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或個別讀、教師引導學生疏通文義、教師談課文理解。這樣的教學,省時省力。
關鍵詞:課堂;教學;提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蔽以俅谓踢@一課時,對教學過程進行了一點調整,加入了“質疑”這一環(huán)節(jié),當我教完全文后,我向學生提出:“同學們,大家學習了這篇課文后,有什么收獲或還有什么疑問,請大家說出來吧,收獲大家共享,疑問大家共同解決?!睂W生都踴躍發(fā)言,突然,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課文中有一個解釋是錯誤的?!苯淌覂阮D時一片嘩然,有人說:“你只是一個初中生,還敢說教材有錯誤?!币窃谝酝乙惨欢〞鷼?,不會讓學生發(fā)言了,但是由于參加了課程改革實驗,學習了許多相關理論,課改意識還是有的,所以,我制止了其他學生的起哄,向全班說:“同學們,雄辯滔滔的孟子就曾經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這位同學雖然和你們一樣是一名初中學生,但他這種敢于懷疑的精神是好的,讓我們聽聽他的意見吧。”
這位學生膽膽怯怯地站起來吞吞吐吐地說:“書上第167頁第9個注解:‘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我認為這兩個外人的意思不是一樣的?!蔽艺f:“你不用害怕,大膽地說出你的理由吧。”這位學生接著說:“我覺得‘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中的外人應該是指的桃花源中的人,而‘不足為外人道也中的外人才指的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边@是我備課中沒有想到的問題,我一時也不知道怎樣來回答這個問題。我靈機一動,決定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來討論,我說:“同學們,大家對這個同學提出的問題有什么意見,請說一說吧?!睂W生馬上展開了討論。
生甲說:“我不贊成這個同學的意見,我認為,這兩個‘外人就是一樣的意思,這些編教材的都是專家,他們編教材時肯定進行了認真研究,不會出錯的?!?/p>
生乙說:“我也認為這兩個‘外人意思不一樣。因為這篇文章是采用的第三人稱的寫法,是以武陵捕魚人的見聞為線索組織材料的,武陵捕魚人剛進入村中,見到了正在勞作的男男女女,覺得他們的衣著與自己常見的人衣著不一樣,不由發(fā)出‘悉如外人,所以我覺得這個外人應該是與武陵捕魚人的衣著打扮不一樣的人,也就是‘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不一樣的人。而當武陵捕魚人要離開這里的時候,這里的人向武陵捕魚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由此可以看出,在這里人的心中,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是與他們不同的‘外人,也就是課文注解的‘桃花源以外的世人?!?/p>
兩方學生爭執(zhí)不下,誰也不服誰,最后讓我做決斷,我見此情景,心里暗暗為他們的探究精神高興,但又怕處理不好而傷了他們的積極性,怎樣才能更好地處理這個問題呢?我略加思考,決定讓學生來表演,由兩種意見的學生分別派一個為代表來扮演武陵捕魚人進入桃花源,通過表演,最后兩方代表基本統(tǒng)一了意見,都認為教材的注解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通過這節(jié)課,我不由得又想到,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總是怕學生解決不了要理解的問題,不敢放手讓學生去探究,結果往往是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剝奪了他們自由表達的權利。另外我還想到,在教學中,當出現了與我們的預設不協(xié)調的問題時,我們一定要采用恰當的方法,決不能簡單地處理,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還有就是,作為一名教師,在平常的備課中,一定要對教材有深刻、獨到的見解,要敢于懷疑,正如顧頡剛在《懷疑與學問》中提出的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匾襟E,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有了懷疑,我們不就會逐漸成為研究型教師嗎?另外,教學契機往往是稍縱即逝的,對于難得的教學契機,教師要有敏銳性,一定要抓住,抓住了,只要稍微點一下,給學生一點點引導,四兩撥千斤,就會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
歸結起來,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預設與生成”。我們在教學預設時不要把課程的內容排得太滿,要留一點余地,教學中要讓學生質疑問難、探究嘗試、拓展生發(fā),為教學過程中的動態(tài)生成創(chuàng)設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