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
【摘要】筆者立足于教學第一線,總結了在小學生古詩教學中實踐的三種途徑:一、整合資源,比較學習;二、開拓內容,激發(fā)興趣;三、品讀領悟,易文再現(xiàn)。并逐一說明了具體方法。
【關鍵詞】比較學習;激發(fā)興趣;易文再現(xiàn)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向小學生推薦了七十五篇古詩。篇篇俱是飽含精神文化的瑰麗奇葩。融入其中,不僅可以開發(fā)智力,還能陶冶情操,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想象能力。不過,由于這些詩歌距今年代久遠,在文法語言上與現(xiàn)代文有很大不同,詩中所描繪的歷史風貌、人物風情與現(xiàn)代相比,深入領會起來也很有難度。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古詩確實是不容易的事。
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曾嘗試采取了以下三種途徑來引領小學生走入古詩的世界。
一、整合資源,比較學習
1.以詩人流派的風格特色為依據(jù)整合古詩。如教學邊塞詩人王昌齡《出塞》的同時,向學生推介王翰的《涼州詞》;學習田園派孟浩然的《春曉》時,同時為學生展示王維的《九月九憶山東兄弟》。幫助學生了解同種流派中,古詩的相同特點和細微差別,有益于學生快速理解詩意,把握內涵。
2.以同種主題的作品為依據(jù)整合古詩。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中,有不少古詩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例如: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用歌聲送友人,李白則借夸張?zhí)端疃葋硎惆l(fā)友人對自己的感情之深。而同為圍繞“送別”這一主題,王維所做《送元二使安西》主要采用以酒送友的方式,假朝雨、青柳、美酒為依托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在教學時就圍繞主題,串聯(lián)此類古詩,幫助學生梳理不同的離情別緒,很好地把握古詩的中心抒發(fā)點。
3.以共同題材為依據(jù)整合古詩,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帶動同題材不同主題的古詩學習,比如,教學王之渙《登鸛雀樓》后,就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提出自學要求:這首詩又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希望你運用上一首詩學到的辦法,自己來學懂這首詩。學生在比較中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這兩首詩同為觀景之作,繪景之語同樣精妙,可作者思緒卻截然不同,一是從觀景的角度變化引發(fā)視野巨變,并由此延展到思想領域中的認知規(guī)律;而另一作者則由眼前的壯觀美景展開豐富而奇幻的聯(lián)想。幫助學生在理解詩意后,也能明了作者借詩句表達思緒的不同特點。
總之,在比較閱讀中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學會了比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
二、開拓內容,激發(fā)興趣
由于長久地只停留于背誦階段,許多孩子對古詩漸漸失去興趣。其實,只是我們沒有將讀詩、學詩和用詩這樣一個美好的過程融入我們的生活。這就需要教師多引導他們去發(fā)現(xiàn)、去不斷嘗試。
1.感受古詩的色彩?!疤一ㄒ淮亻_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痹娋渲谐涑庵罅康纳试~匯。其實,像這樣表示顏色的詞語,在詩句中使用時,一般用來修飾意象,從《漢樂府》詩歌到唐代大家的代表名句,從婉約詩派的清麗佳句到豪放詩人的激情壯語,篇篇俱是飽含精神文化的瑰麗奇葩。在教學這樣的古詩時,可以單獨把這些表示顏色的詞語去掉,或讓學生做填空補充游戲,或讓學生嘗試置換游戲。
2.探尋古詩中的數(shù)字。古詩中數(shù)字的出現(xiàn)讓古詩在時空感、形象描繪上別有一番滋味?!耙蝗ザ铮瑹煷逅奈寮??!睌?shù)字串出了一幅鄉(xiāng)間美景?!帮w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數(shù)字支撐起了作者的奇特想象,不由得讓人產(chǎn)生了真實感、具體感?!俺o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鼻Ю镏芬蝗胀?,舟快、心急,作者輕松愉悅的心情盡顯筆端。詩是作者感性認知的文字再現(xiàn),數(shù)字以其客觀性、具體性豐盈了古詩。數(shù)字在古詩中有時是實指,有時是虛指,有時是對比,擔負作用各不相同。讓學生探尋古詩中的數(shù)字,理解數(shù)字在詩中所起的作用,往往能激發(fā)小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探究古詩中的知識古詩是古人或看眼前事物,或源于某種情境有感而發(fā)的,涉及事物的方方面面。如“葡萄美酒夜光杯”中,什么是夜光杯?“日照香爐生紫煙”,為何產(chǎn)生紫色的煙霧?“春江水暖鴨先知”,為什么鴨子能先知道呢?“橫看成嶺側成峰”基于什么原理?“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三萬里河東入海,為什么都向東流呢?這些詩句中蘊藏的知識涉及地理、物理等多種學科,教學中不妨借探究原理為切入口,以此為線索展開學習,讓偏好愛問為什么的小學生投入詩句之中進行琢磨。
古詩雖年代久遠,卻意蘊豐富。教師剝繭抽絲,只要從中抽出小學生感興趣的部分加以引導,必會調動小學生學習古詩的盎然興趣。
三、品讀領悟,易文再現(xiàn)
古詩詞是生命的歌唱,是美麗的化身,是永遠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糧。
1.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感受作者的心情。詩是語言的藝術,好的詩詞都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教學中就必須抓住“詩眼”和關鍵詞句,細細品味文本的節(jié)奏和肌理。宜采用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投入感情朗讀,如教學陸游《示兒》時,以“空、同、定、祭”等字詞為抓手,指導學生反復找尋停頓和重音所在。同時利用課件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讓學生感悟到在明知死后萬事空的情況下仍急切盼望勝利的捷報佳音,作者濃烈的愛國情懷令人感慨。還可以引領小學生進行朗讀合作,讀出層次,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聯(lián)想,直指作者的心靈,進而喚醒學生的心靈。
2.尋找共鳴點,白話現(xiàn)詩意。讓學生在品讀、解析古詩時,將精練的古詩句用現(xiàn)代流暢的語言,加以豐富的聯(lián)想,以多變的形式,創(chuàng)造出一篇篇優(yōu)美的文章是教學古詩的有效方法之一。古詩的再編創(chuàng)需學生深入領會古詩的思想內容,讓小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體驗作者的心理感受,結合自己的語言習慣來創(chuàng)作。如教學《游子吟》一詩時,幫助學生理解作者認為孩子的孝敬之情與慈母的愛子之情是很難與之相等后,引領學生思考:自己母親的愛意又流露于何處?用自己的語言寫出對母愛的看法。這樣做會整體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分析、寫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將古詩理解得更加透徹,讓學生真正融入詩意之中。
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程中最燦爛的明珠之一,作為語文教師,帶領學生浸潤其中,鑒賞品味,我們的學生必將受益終身。
(責任編輯:龍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