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進華
一、正確認識課程的價值
小學思想品德課包括了小學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兩個階段的課程。該課程標準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為目標,它具有非常強的德育功能。立足于這個課程標準,教師要將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生生活、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作為教學的目標。在這個課程中,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多少不應該作為衡量教學的主要標準,而應該以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養(yǎng)成與否作為標準?;谶@一點,這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要能夠很好地處理課堂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的結合,這個結合是隨時隨地的,不受時間、地點、形式的約束。
正確把握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的價值,能夠使教師的教學確定正確的目標,保證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
二、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巧結合
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結合,即在教學內容的設定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要選取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時常發(fā)生的、和學生關系密切的實例,讓實例進入學生的教學中。課程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內容涵蓋了品德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和科學教育。它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fā),直接地反映了兒童的現實生活。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
一方面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恰當處理教材和學生生活的實際之間的關系,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教材,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建立起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通道。以教材為綱,在學習教材的同時能幫助學生解決每天遇到的生活問題、情感問題,讓孩子們擺脫生活中各種困擾,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另一方面開設學生活動或者學生實踐課程。結合課程設置,通過社會實踐或者學生活動,檢驗課程知識,體驗生活,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熱愛生活。在這個課程上,學生不是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而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親身體驗。因此,教師在組織、安排教學各環(huán)節(jié)時,要合理分配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或者實踐活動課程之間的比例關系,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中。
三、善用多種教學方法
要善用各種教學方法,找到學生的興趣點,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
1.明理法
明理法就是讓學生要明白事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現象,當遇到這些問題時應該怎樣處理才對,從而讓他們對客觀事物有個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有是非觀、美丑觀和榮辱觀,讓學生純潔無瑕的心靈健康成長。明理法,主要是通過課程的教學完成,涉計到教學內容的設定,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環(huán)節(jié)。
2.榜樣法
榜樣法就是教師給學生提供具有良好品德和生活習慣的榜樣,指導他們去模仿,當生活中遇到類似的事情時,仿效榜樣的做法,久之逐步內化為心理品質。拿來作為榜樣的,可以是偉大領袖、英雄人物、科學家等,也可以是周圍的同學、老師、家長等。教師在教學“勞動不分貴賤”這一課時,可以將校園清潔工、小區(qū)保安等作為榜樣,學習他們愛勞動辛苦工作的精神,也喚起學生對每一位勞動崗位上的人的尊敬。
3.熏陶法
熏陶法就是努力營造良好環(huán)境,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使學生的身心于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氣氛影響,遵守紀律的班集體、優(yōu)良的校風、向上的學風,樂于助人的父母、和諧的家庭等,都能成為熏陶學生的好情景,當孩子們處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圍下時,觸景生情,習慣、品質、道德自然形成。
以育人為本,小學教師要在思品課教學中勇于探索,敢于實踐,重視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過程的組織、教學環(huán)境的營造等,立足學生實際,讓教學真正走進兒童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么、在想什么、困惑是什么,并將這些內容和教學結合,這個課程的實效性就有了。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翠屏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