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瑤
摘 要:從學生的角度來說,高中化學與初中化學相比,無論從學習目標和知識難度,都是一個比較重大的轉(zhuǎn)折和飛躍,學生往往不能很快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感到知識的深度、難度跳躍較大。因此,作為初中化學教師,首先應對初中和高中的化學知識有一個整體的了解,為學生架設起初高中學習的橋梁,從而使學生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高中;化學;銜接;梳理;思考
一、知識銜接點梳理
二、一些知識銜接的教學思考
1.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元素的單質(zhì)及其化合物”是一個重頭戲,初中的“身邊的化學物質(zhì)”通常只選取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具體物質(zhì),將其安排在有關主題中進行學習,學習的要求并不高。
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初中“空氣、水、碳及其化合物、金屬”這些主題時,教師可以在原來機械記憶的基礎上通過信息導讀等方式適當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2.初中“復分解反應”的主要學習內(nèi)容為對化學反應進行分類,“發(fā)生復分解反應的條件”不屬于初中基礎型課程的內(nèi)容,但其可用于準確判斷酸堿鹽之間的反應。并且,高中要求“掌握復分解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對該內(nèi)容的學習要求為:生成低沸點易揮發(fā)的物質(zhì)(含氣體)、弱電解質(zhì)(如水、弱酸等)、難溶性物質(zhì)(沉淀)。所以在初中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作為拓展內(nèi)容,不過由于知識結(jié)構(gòu)的局限,初中學生沒有學習過弱電解質(zhì)等概念,進行部分拓展即可:生成沉淀;生成氣體;生成水,以便學生在此基礎上繼續(xù)進行學習。
3.“氧化還原反應”部分由于較為抽象,理論性強,因此在初中和高中都屬于學習的難點。初中對于“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僅僅要求“從得氧、失氧角度判斷氧化反應、氧化劑、還原反應、還原劑”,高中則要求“根據(jù)化合價升降或電子轉(zhuǎn)移來判斷氧化劑和還原劑”。
如果初中教師在教學中只從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對于學生在今后的高中化學學習中形成化學的思維方法十分不利,學生要從原來的“得氧、失氧”到高中的“化合價升降、得失電子”,再到緊跟著的“電子轉(zhuǎn)移”,跨度無疑是相當大的,而且在認知方面也有沖突,學生更多的會感到無所適從。
初中教師在教學中可利用較為簡單的、也是較為典型的氧化還原反應“CuO+H2Cu+H2O”,讓學生先從得失氧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引導學生過渡到從化合價的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學習從化合價升降的角度判斷氧化劑與還原劑。在教學中,初中教師還可讓“雙線橋法”部分先出現(xiàn)在初中教學中(忽略得到及失去的電子數(shù)),例如,從化合價的角度分析“CuO+H2Cu+H2O”反應時,自然地進行標注:
這樣,既有利于初中“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又為學生做好了相關的知識準備,為高中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4.在物質(zhì)結(jié)構(gòu)的學習中,現(xiàn)行初中基礎型課程對“原子結(jié)構(gòu)”沒有做任何學習要求,僅要求學生“理解分子和原子都是構(gòu)成物質(zhì)的微粒、分子構(gòu)成原子”,但同時學生要記憶一些常見元素的化合價,現(xiàn)在初中教師在教學中不涉及原子的結(jié)構(gòu)、核電荷數(shù)、電子數(shù)等,因此當學生在初中記憶常見元素的化合價時,無法從理性角度進行理解型記憶,而只能用“唱山歌”式的方法死記硬背,學習效率低下。高中則要在原子結(jié)構(gòu)的基礎上學習包括電子式的含義及書寫、化學鍵的種類、元素周期律等知識,而此時學生還要從原子核學起,跳躍性頗大,一時很難適應。所以,在初中的教學中可讓學生初步了解原子的微觀結(jié)構(gòu),原子結(jié)構(gòu)與元素性質(zhì)的關系,包括增加一些典型的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原子結(jié)構(gòu)的學習,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有意義地記憶元素化合價,又為學生進入高中學習有一個良好的鋪墊。避免了對學生造成認知的障礙,導致新概念的學習面臨著前概念缺失的嚴峻挑戰(zhàn)。
5.在初中學生學習酸堿鹽時,現(xiàn)有的對酸堿鹽的定義實際上在科學性方面有很大的謬誤,如果要學生透徹理解酸堿的通性及鹽的化學性質(zhì)、很好地辨別酸和酸性物質(zhì)以及堿和堿性物質(zhì)等,“離子”的教學無論如何也是不應該被忽視的,教師如果要強調(diào)酸的通性是由“H+”決定而堿的通性是由“OH-”決定的,學生就首先得知道“什么是離子”。因此,適當學習一些簡單離子應該是很有必要的。
6.初中教材中雖然也曾出現(xiàn)過強電解質(zhì)的電離,但現(xiàn)在的二期課改內(nèi)容已將此完全舍棄,而電離是高中電解質(zhì)溶液學習的基礎,直接影響到高中該部分的學習。若高中的學習沒有初中一些簡單的“電離”知識作鋪墊,學生到了高中學習“強弱電解質(zhì)”“電離平衡”“離子反應”“鹽類水解”時就會感到難度增加太快、坡度太大。因此,初中的教學中可“知道”為學習要求對“鹽酸、硫酸、硝酸、氫氧化鈉、氫氧化鈣、氯化鈉”等的電離知識進行初步學習,為高中的電解質(zhì)溶液的學習做好準備。
7.對于溶液的pH,初中只要求初步了解pH跟溶液酸堿性的關系,即:只要求知道pH<7時溶液呈酸性,pH=7時溶液呈中性,pH>7時溶液呈堿性。其實,學生在初中的科學課中已對此進行過學習,不過這個“pH”在初中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對于“pH”到底是什么,初中的學生無從知曉,只是機械地進行學習、記憶,因而在學習中容易對pH形成誤解,即學生通常都會忽略pH使用的條件——溫度,這個忽略可用“根深蒂固”來形容;學生的另一個問題是認為酸堿性的范圍就是pH范圍0~14,沒有pH大于14或小于0的溶液存在。這些問題的存在應該說與初中的教學不無關系,從初中科學課的學習,到初三化學課的鞏固,學生的前位知識已牢牢地扎根在腦海中,幾乎成了不可磨滅的記憶,當高中出現(xiàn)pH的概念后,要重新認識溶液酸堿性與pH的關系,并且學生在學習pH數(shù)學表達式的同時,還需結(jié)合C(H+)、C(OH-)的關系,這些無疑對學生的認知是一種艱巨的挑戰(zhàn),學生首先要把原有牢固掌握的前概念剔除,而后才能把現(xiàn)學的內(nèi)容理解透徹。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教學尷尬,初中教學可在科學課的學習基礎上,對“pH”略作深化,即強調(diào)一下pH運用的前提:常溫;另外,強調(diào)一下“pH”其0~14的范圍是基于人們的使用方便,而并不代表該范圍外的溶液不存在。
初高中化學課程教學的銜接問題始終是客觀存在的,中學化學教師都面臨著從自然科學的啟蒙教育向較為完整的化學分科基礎教育的發(fā)展過程。除了關注初高中化學知識的銜接,我們還應關注初高中化學學習方法及學習心理等的銜接,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站在學生的思維角度,逐步研究適合學生學習、發(fā)展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以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引導一部分學生成為理科科學人才的目的。
(作者單位 上海師大附中附屬龍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