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航
摘 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入手,對歷史教學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歷史;教學目標;對比
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課程目標都是不斷發(fā)展的,是從方法論到實踐再升華為理論的一個過程。真正的效果如何還得經(jīng)過教學實踐的不斷檢驗。通過對比研讀稿和實驗稿的課程目標,再加上自己對以往中學學習的回想和總結,我對歷史教學三維目標做了以下一些思考。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目標定位于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思想教育目標。教學評價內(nèi)容的核心是測定歷史知識是否掌握和掌握多少的問題,歷史學習能力如何也是圍繞歷史知識掌握程度、掌握多少來判定的。隱性的思想、情感考查具有嚴重的片面性,體現(xiàn)出的是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和主體,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被動的承受者。殊不知,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主導地位也是圍繞主體學生來展開的。新課程改革以來,新的課改綱要中的歷史教學目標的定位已發(fā)生了重大轉變,即把具體目標定位于知識與
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
通過課程目標的對比,我們知道研讀稿是對實驗稿的修改和補充,課程目標由三個部分構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我們知道,研讀稿還在課程目標的起始加入了總述部分。我認為總述概括了以上三個部分的內(nèi)容,簡要稱其為:①了解知識,產(chǎn)生興趣,感悟意義,認識趨勢。②獲得能力,掌握方法。③自身綜合發(fā)展。
知識與技能強調(diào)的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知識與基本能力,是課程學習的基本要求。新的變化是除了了解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和規(guī)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人物及現(xiàn)象,還需要知道人類文明的主要成果。除了了解多樣性的歷史呈現(xiàn)方式,還需要形成合理的歷史想象,并且增添了歷史的證據(jù)性,使學生獲取信息,尋求依據(jù)。無論是結果性、想象力或是證據(jù)性,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學生主動參與信息獲取、采集,這對學生來說不只是一種間接經(jīng)驗的獲得,這和傳統(tǒng)的教學目標既有重合之處,又有區(qū)別所在,新的目標是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為取向,強調(diào)的是“學生學會”,而不是片面的“知識
本位”。
過程與方法強調(diào)的是歷史認識的過程和方法。有的學科教師認為過程與方法就是教師教學的過程與教學的方法?,F(xiàn)在看來這是一種對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過時的解釋,實際上它是指通
過學生自己的親身實踐,積極參與到歷史學習的過程中來,由此獲得了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利于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科學方法以及實踐能力。研讀稿中將這一部分具體地展開,并融入了實驗稿在“知識與技能”中知識遷移、歸納分析的元素。我們可以看到歸納、分析、遷移等可以運用在對歷史問題的認知和進一步的學習過程中。這樣教師在解讀課程目標中不會再像原來實驗稿中那樣對第二部分模棱兩可,而是具體到方式方法,可以更有步驟地進行學習了,并且還加強了學生的理解和判斷。比如,學會運用時序與地域、原因與結果、動機與后果、延續(xù)與變遷、異同、聯(lián)系等概念,對歷史事實進行理解和判斷。再如,學會與教師、同學一起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與討論,能夠積極汲取他人的正確見解。在這里通過學生的“親力親為”達到了“學生會學”的目的,這的確是新課程目標的一大閃光點。那么,我想較為正確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是否可以這樣表述:“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外資料、進行社會調(diào)查、網(wǎng)上查詢等方式,了解某某信息和史實,逐漸學會收集信息、篩選信息、整理和表達信息的方法”。在這里行為的主語是學生,而教師只不過在這個行為的實施過程中起到引導的作用。
在這里,我想多談一點有關歷史學習過程與方法的創(chuàng)造性問題。
三維目標很明確地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diào)化,那么教師就不僅要幫助學生“學會”,還要“會學”。作為一名師范學校的歷史學學生,在日后的專業(yè)素質與業(yè)務技能上,這一點是必不可少的。從孔子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到朱熹的“為學須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長進”,從韓愈的“陳言之務去”到黃庭堅的“文章切忌隨人后”,都提倡學習的創(chuàng)新性。如何讓學生有創(chuàng)新意識,我認為可以通過培養(yǎng)學生處理問題、分析問題的新思路來解決。比如,歷史事實的再次認知和再現(xiàn),對歷史材料的鑒別和分析,重新組合材
料,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建立新觀點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過去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在教學中一直處于被忽視的狀態(tài),可是課堂上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應該始終存在的。在這一目標中除了了解我國國情,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優(yōu)秀文化,民族認同、對人類社會歷史的文明、自由與民主、科學技術推動社會進步等,還加入了近現(xiàn)代中國人民的奮斗和探索、環(huán)保與生態(tài)、人民的作用和貢獻等。大致內(nèi)容包括三個方面: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以及由此升華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人生理想;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和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和健全人格,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國際視野、全球文明和開放意識。最終使學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判斷力,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學習和人生。其實我們知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會有一個態(tài)度和情感傾向,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如果是消極的,我們現(xiàn)在就要把它變成積極的,讓學生熱愛學習,甚至有意識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自覺化,當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尊重,知識探究的欲望得到滿足后所得到的情感、態(tài)度體驗就是我們情感教育的目的所在,由此我們的教學在這里又完成了一個任務,就是“學生樂學”?!扒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是“三維”目標的核心與靈魂,也是教學過程中最有創(chuàng)新潛力的領域。從三維目標的實施結果看,“學生學會、學生會學、學生樂學”,其主語都是學生,也就是說新的教學目標是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服務的。
(作者單位 天津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