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鋼
【摘 要】所謂切入點,就是進入一堂課的突破口,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關鍵點。如果找準了切入點,就能夠緊扣主題,抓住學生心理,從而使語文課堂熠熠生輝。
【關鍵詞】語文課堂;學生心理;興趣;切入點
一堂語文課要想上得精彩,找準切入點至關重要。所謂切入點,就是進入一堂課的突破口,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關鍵點。如果找準了切入點,就能夠緊扣主題,抓住學生心理,從而使語文課堂熠熠生輝。
那么,怎樣才能找準切入點呢?筆者從多年的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仔細研讀教材,找出起引領作用的關鍵詞或關鍵句子,由此延伸出去,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如果按照文言文的套路讀→譯→背僵硬地走下去,學生只能機械地收獲些文言知識,而對于作者的為人鮮為人知。為此,在讀此篇目時,我緊緊抓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閑人”為切入點,設計了這樣的幾個問題:
(1)何謂“閑人”。——閑:清閑;閑情逸致。閑人:很清閑的人,有閑情逸致的人。
(2)文中哪些地方能體現(xiàn)出他是一個閑人。
①“月色入戶”,他本已“解衣欲睡”,卻能夠“欣然起行”,可見其有閑趣,也有閑工夫。
②看到美景,便向與人同享,去尋張懷民,亦見其閑情逸致。
【在此刻介紹張懷民,并巧妙引出蘇軾此時的處境,即寫本文的背景:作者 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乃一閑職】
③看來作者確實是有空閑時間去欣賞美景,但一個貶謫之人不可能以一種單純的心境去賞月,那還包含著什么感情呢?
——被貶謫的悲涼,他的心境也是凄苦的,即使看到美景此種心情可以暫時緩解,但深藏心底的悲哀卻不時會流露出來,淡淡的自嘲中含有深深的悲涼!這里就暗含了人生的深沉感慨。
出示蘇軾屢次遭貶的經(jīng)歷及當時創(chuàng)作詩歌:
a:元豐二年,蘇東坡由徐州調任江蘇太湖濱的湖州,由于在《湖州謝上表》中有幾句牢騷話,被一些小人抓住把柄,斷章取義,幾遭斷頭之災。后蘇軾謫居黃州。作《記承天寺夜游》
b:貶官杭州,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xiāng)無比好湖山。
c:再貶黃州: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d:貶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在此基礎上得出結論,蘇軾雖屢遭貶謫,但始終以一顆豁達之心對待生活,其心胸的寬廣令人嘆服。這樣文章的難點就在找準切入點之后巧妙解決了,而蘇軾的經(jīng)歷更是教給了孩子們一種積極的處事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是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到的,此種收獲要比生硬地教給他如何處世要來的更直接,更深入。
二、找到文章能夠揭示文章中心事件的關鍵段落,巧妙進入文章,解決重點
有時揭示中心事件的句子并不在文章開頭,而在中后部,有的文章如循規(guī)蹈矩從前講到后,就會使學生喪失興趣。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課中,我是這樣切入的:
直接閱讀文章中的最后一段,抓住“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jīng)驗,我便能應付一切”這句話提出問題:
(1)很久以前是指什么時候。
(2)在那座懸崖上發(fā)生了什么事?
(3)學到了什么經(jīng)驗?
這樣,自然而然地就切入了文章的主體事件,方式靈活,最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
三、采用懸疑猜讀法
讀讀停停,讓學生進入角色,設想如是自己遭遇此事應如何處理,這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理,并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想法上的偏頗,及時疏導,使之回歸正路。
例如在教授《偉大的悲劇》一課時,讀到“斯科特一行人看到挪威國旗”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1)如果你是他們,現(xiàn)在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2)你將如何做?
第一個問題,學生們的答案基本和文章人物一致,而在第二個問題上,卻產(chǎn)生了嚴重地分歧,有的小孩甚至說把挪威國旗拔掉,插上自己國家的國旗。
這時,再引導學生看斯科特一行人的做法:他們要為第一名把信帶回,要給勝利者以證明。
至此,斯科特等人講究誠信的紳士風度給同學們以深深地震撼,不僅很好地解決了人物形象中的難點,而且糾正了孩子的錯誤處事方法,一舉兩得。
當然,抓切入點的方法還有很多,愿與各位同仁不斷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