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田
摘 要:近年來,由于初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強調在教學中應重視情感教育。語文教學本身就是由知識教育和情感教育組成的,但是大多數教師往往忽略了情感教育的環(huán)節(jié),其實師生的情感互動可以促進關系的和諧,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分析了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互動,探究其在教學中的作用及意義。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情感互動
初中語文教材內的文章,都是具有思想性、典范性的文章,里面包含著濃厚的情感元素。關于怎樣去深度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元素,并將這種情感通過自身的演繹表現出來,使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情感有深刻的理解,就需要語文教師下很大的工夫了。經過研究證明,如果一個人能夠將某種情境的情感表現出來,將會感染身邊的人,讓他們也猶如身臨其境。曾經有一個著名的語文教師說過,情感是包裹于文章里的,需要教師把情感挖掘出來展現給學生,讓學生領悟其中的奧妙。比如,初中語文課本中有一篇文章《最后一課》,當韓麥爾先生“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使出全身力量寫了“法蘭西萬歲!”等動作的描寫,教師應抓住這幾個動作和情感要點來展現韓麥爾先生強烈的愛國情感,這樣會更能打動學生的心從而產生情感的共鳴。
情感互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這么好的效果,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在教學中怎么做呢?我認為我們如果能夠在教學語言的提煉上多下工夫,讓語言更富有情感感染力,這樣就可以提高情感互動教學的效果。首先,教師應提煉出生動、形象、富于情感的語言,這樣不但可以表達出文章的情感,而且也能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其次,富有情感的吟誦給人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激情,更能引起學生的審美情感,學生在這樣的氣氛下融入文章的情境中,去體會作者當時所要表達的感情。比如,初中語文課本上有一篇《荷塘月色》的文章,教師可以通過舒緩、沉靜的吟誦讓學生根據語調、內容來感受作者的情感,這樣可以很快地了解到朱自清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想超脫而又不能超脫的苦悶彷徨和在朦朧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悅和哀愁。除此之外,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善于運用富于感染力的動作來增加感情的表達效果。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通過情感來傳遞知識,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能夠促進師生關系的融洽。
參考文獻:
邵冠飛.融情感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17).
(作者單位 重慶市武隆縣鴨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