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摘要: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專兼結合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需要制度創(chuàng)新。以“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為指引,建立健全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的領導體制和整體聯(lián)動的工作機制,優(yōu)化崗位設置及其職責,創(chuàng)新專兼結合的形式,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有別于西方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體系。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專兼結合;制度創(chuàng)新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兩支骨干隊伍,他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將兩支隊伍有效整合,更大程度地發(fā)揮他們的作用,教育部推動實施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專兼結合工作。在實踐中,我們深深感受到,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加強制度建設,在制度創(chuàng)新中實現(xiàn)兩者的科學結合和效益最大化。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專兼結合制度建設理念的創(chuàng)新
教師相互兼職比較常見,然而,推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專兼結合,不是一般意義的兼職問題,它有其深層含義和內(nèi)在必然性。如果我們以舊的理念理解并加以實施,就不能深刻把握問題的實質(zhì),從根本上推進這項工作。因此,我們必須創(chuàng)新理念,以“大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稱“大思政”)理念進行制度的頂層設計。
所謂“大思政”,就是“相對于傳統(tǒng)狹隘的思想政治教育觀而言的,它是指從全局上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總的看法,是從根本上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總的方法?!盵1]“大思政”理念強調(diào)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系統(tǒng)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個系統(tǒng)工程,但是,在傳統(tǒng)狹隘理念支配下,往往形成職能部門各自為政的局面,不能產(chǎn)生強大的系統(tǒng)合力。就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為例,兩者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隊伍,前者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主渠道,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教育,后者以課外校園文化建設為主陣地,開展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學科差異和崗位分工,大多數(shù)高校把他們作為各自獨立的隊伍,隸屬于教學和行政管理兩大系統(tǒng)。這種制度設計存在三個顯著的問題:一是教育目標不一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注重思想理論素質(zhì)培養(yǎng),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師注重行為培養(yǎng),兩種教育的目標各有側重,不能夠形成整體推進教育的良好局面。二是教育教學活動不協(xié)調(diào)。課堂教學不能有效借助于課外校園文化建設的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同樣,課外校園文化建設也不能有效借助于課堂理論教學資源開展活動。導致理論教學脫離學生實際,無的放矢,言之無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有力的理論指導,校園文化活動缺乏理論自覺。兩種教育有時在活動主題、任務、時間、空間等方面也存在沖突。三是力量分散。按照教育部統(tǒng)一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配備的編制是1∶400和1∶200。在實踐中,許多學校不能實現(xiàn)這一要求,兩支隊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編現(xiàn)象。
國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由學生工作部門組織實施,他們注重環(huán)境、社會、家庭系統(tǒng)育人,通過日常管理、宗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園文化活動、素質(zhì)拓展等方式進行隱形的思想教育。[2]我國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因而開展自成體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有其必然性,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合并的模式并不適合我國國情。但是,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經(jīng)驗,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分工和緊密合作。
基于這種思考,我們以“大思政”理念進行制度的頂層設計。一方面,切實改變理論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囿于各自學科的片面現(xiàn)象,打破學科界限,立足于大學生成才的內(nèi)在要求這一人才培養(yǎng)的全局開展工作。另一方面,切實改變原有的各自為政的現(xiàn)象,打破部門界限,把兩支隊伍整合起來,互為兼用,發(fā)揮整體力量,彌補各自資源的不足。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專兼結合制度建設內(nèi)容的創(chuàng)新
1.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的創(chuàng)新
將兩支隊伍分屬于不同部門,多頭管理,不利于統(tǒng)一行動。需要在學校層面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機構,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職能部門納入其中。由學校統(tǒng)一制定教育教學目標、工作計劃和任務,統(tǒng)籌安排各項工作,形成全校統(tǒng)一領導、整體謀劃,各職能部門協(xié)同參與的領導體制。
建立整體聯(lián)動的工作機制。各職能部門不能自掃門前雪,而是分工不分家,將學校統(tǒng)一的工作要求和其他職能部門的具體需要納入本部門工作計劃和日常管理之中,與其他部門精誠合作,主動配合和參與相關活動,全校一盤棋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崗位設置和工作職責的創(chuàng)新
納入專兼結合范疇的教師和輔導員實現(xiàn)雙重管理。作為教師,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管理,作為輔導員,由學生工作部門管理,做到統(tǒng)籌使用,交叉管理。
為了避免兩種崗位職責的矛盾沖突,需要進行精心的制度安排。一是打通兩種崗位隔閡,實行崗位互通,即輔導員可以轉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崗,晉升相應職稱。教師當然也可以轉為輔導員崗位。二是確定合理的工作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輔導員工作任務都很繁重,如果不能確定合理的工作量,大量的教學工作和繁雜的輔導員工作會使他們疲于應付,不能夠潛心搞好工作。因此,要把專兼結合的教師和輔導員與一般的教師和輔導員區(qū)別開來,對于專兼結合的教師和輔導員的工作量進行特別規(guī)定。至于如何確定,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簡明的方法,就是直接規(guī)定承擔一定比例的教學時數(shù)和輔導員工作任務,使工作總量保持平衡。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不同的工作規(guī)律,要搞好兩種工作,需要分別投入大量的勞動。因此,我們不能把專兼結合工作量簡單地看做兩種工作的簡單相加,規(guī)定的工作量要適當小于兩種工作之和的平均值??紤]到輔導員工作的復雜性,可以將它項目化,并且確定項目的工作量。專兼結合的教師和輔導員根據(jù)自己實際,自主選擇教學工作和輔導員工作項目。三是明確崗位職責。專兼結合的教師和輔導員既然是雙重身份,就要既進行理論教學,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而不能只抓其中一個方面而不及其余??紤]專兼結合的特點和特殊要求,建議輔導員工作的崗位職責側重于校園文化建設、社團建設、理論學習、組織發(fā)展、社會實踐、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便于優(yōu)化理論教學與思想政治工作的對接,從而使教師避免陷于輔導員工作的繁瑣事務之中。
3.工作管理的創(chuàng)新
專兼結合的教師和輔導員由教學部門和學生工作部門共同管理,兩部門搞好協(xié)調(diào)工作,分別對教學工作和輔導員工作進行教學安排、質(zhì)量跟蹤,提供教育教學保障。教學任務與輔導員工作盡量保持一致,即將輔導員工作所面對的學生的教學工作盡量安排給該輔導員,便于兩種工作的全面對接。評價由兩部門在衡量“結合”成效的基礎上作出,而不是只看其中的一個方面。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專兼結合制度建設形式的創(chuàng)新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專兼結合的形式多樣,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三種形態(tài):
1.教師與輔導員互為兼職制度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專兼結合,可以是教師兼職輔導員,也可以是輔導員兼職教師,兩支隊伍之間可以實現(xiàn)互為兼職。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專兼結合的基本形態(tài),通常在教師和輔導員基本素質(zhì)足夠勝任兩種崗位職責的情況下采用。其特點是集教師和輔導員兩種崗位職能于一身,便于主體自主開展工作。
2.教師與輔導員主輔結合制度
這種形態(tài)有兩種情形,一是教師主導輔導員輔助型,另一種是輔導員主導教師輔助型。兩支隊伍之間通過一對一合作互助,共同完成工作。其特點是兩種崗位職能由一主一輔兩人共同完成。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專兼結合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通常是教師或輔導員一方在素質(zhì)、能力、經(jīng)驗等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另一方則相對不足的情形下采用,由強勢一方主導,弱勢一方輔助配合。
3.教師與輔導員項目團隊結合制度
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專兼結合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它不是寬泛地互為兼職,而是以特定項目為載體,由教師與輔導員組成團隊,共同完成工作。這種情形通常是教師與輔導員在精力、能力、經(jīng)驗、特長等方面存在各具特點、各有所需的特殊情況,不便于個體獨自專兼結合,從優(yōu)勢互補、發(fā)揮團隊作用的愿望出發(fā),圍繞一個或多個項目(可以是某教學專題、某專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組成團隊,自主靈活地分工合作。其特點是兩種崗位職責由團隊共同完成。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專兼結合制度的實施,不僅僅是兩種崗位職責互為兼職的事情,它必然引發(f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制機制的變革,引發(f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模式、價值觀的變革,也必然引發(f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和方式的重構。這是基于我國國情的有別于西方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有益探索,必將有利于促進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國炎,陳愛生.論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觀[J].思想政治教育,2006,(7).
[2] 李志輝.當代國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其借鑒意義[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