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崢麗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迎來了發(fā)展機遇,又不可避免地面對著挫折和挑戰(zhàn),甚至還出現(xiàn)了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存在必要性的懷疑。面對這種情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應對,找出解決辦法,促進學科發(fā)展,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困境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8-0271-0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被忽視的困境
1.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相分離
在社會生活中,人的實踐體現(xiàn)出兩種價值:一是人的自我價值,一是人的社會價值。任何一個人都具有一定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是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就是堅持這兩者的統(tǒng)一。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價值論方面主要傾向于社會價值本位論,注重人的社會價值,強調社會需求對人的重要性,從而忽視了個人的價值追求和全面發(fā)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yōu)勢,在戰(zhàn)爭年代,能夠培養(yǎng)和激勵人們對偉大祖國執(zhí)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確保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革與進步,社會的價值追求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在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熏陶中,大學生也逐漸把學習和發(fā)展的重點放在了自身,這種理念的轉變,與老師在課堂上宣揚的價值觀念相去甚遠,導致學生在這種問題上產生認知沖突,從而出現(xiàn)——在課堂上老師講得神采飛揚,可是學生卻是興致缺失,在下面做著自己喜歡的事,看自己感興趣的書,把老師的課當作“催眠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視作為社會實踐主體之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在受環(huán)境影響的同時,又影響著環(huán)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視了人的個性多樣化的社會實現(xiàn),過于強調社會價值,主張個體對社會現(xiàn)實的適應,過于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目的,而關乎人自身的個體價值卻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1]?,F(xiàn)代大學生由于就業(yè)壓力、家庭結構等原因,他們的價值體系中,個人的價值追求往往置于社會奉獻之上,就會導致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上宣揚的內容過于空洞,不切實際,不會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會價值優(yōu)位與大學生理念中的個人價值優(yōu)位分道揚鑣。
2.教育內容和社會現(xiàn)實相分離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務的具體化,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等。但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卻較為單一和泛政治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職業(yè)經歷的人進入大學學習,因此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對人們進行“洗禮”,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需要呼之欲出。但是反觀現(xiàn)實,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呆板,一些教育工作者只抓政治教育,反而忽視了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等,使得人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只是傳播黨的理論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政府的“傳聲筒”。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它要真正達到的效果卻一點也沒有實現(xiàn),反而遭到學生的排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
3.傳播方式和接收需要相分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方式單一。課堂教學是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傳統(tǒng)計劃經濟模式下,由于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低,社會化大生產規(guī)模小,社會結構相對簡單,信息量相對貧乏,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擺脫不了直線傳播的束縛,因此灌輸?shù)纳时容^明顯。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知識經濟已經初見端倪,社會復雜性也日趨增強。與此相適應,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方式也應得到明顯的改進。但是,在課堂上,教育工作者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依舊采用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脫離了學生的實際需要。由于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不斷拓寬,有著自己的獨特的意見和看法,空洞的說教以及教條式地灌輸已不能被他們所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漸微。加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性較強,與社會實際聯(lián)系不緊密,在課堂上只是進行理論地說教,并沒有相應的實踐活動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得學生只是一味地學習理論。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當代中國高校存在的必要性
1.歷史的原因
回顧中國共產黨誕生九十多年的歷史,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和真正優(yōu)勢之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成功,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是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引領人民進步的必要條件?;仡欉^去,直面現(xiàn)實,展望未來,我們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仍然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中國特色,它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學,有著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過去幾十年的歷史表明,我們實行思想政治教育,黨和國家的發(fā)展就會不斷向前;我們一段時間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人們的思想就會被錯誤的理論侵蝕,對社會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損失。雖然有時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有過失誤,確實存在著值得檢討的地方,但是如果沒有思想政治教育,那是不能想象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信息傳播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在獲得重要發(fā)展機遇的同時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思想政治教育是否真的那么重要,在這個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善的今天是否還需要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答案是肯定的,中國如今的發(fā)展面貌很好地回答了這一問題。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民族的希望和未來,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其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抵制錯誤思想的侵蝕,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2.現(xiàn)實的原因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們與世界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經濟全球化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西方發(fā)達國家企圖利用經濟全球化和強大的信息傳播優(yōu)勢,向我們國家進行廣泛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在高校這種學術開放的陣地,允許自由思想的存在和碰撞,因此一些西方的腐朽思想便乘虛而入,侵蝕大學生的思想,使他們背離了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甚至一些老師和教授也深受其害。面對這種嚴峻地形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便擺在眼前。作為大學生,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抵制錯誤思想的侵蝕,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己任。
中國共產黨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熱愛的黨,作為一名當代的大學生,光有一腔熱情是不夠的,我們要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努力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黨也需要不斷地吸收新鮮的血液,以增強黨的活力。
三、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的幾點思考
1.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學生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是樹立人的正確思想的一項教育實踐活動。科學實施教育活動,必須先要認識人,了解人,把握人的思想形成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單純的被看做是只是政治教育,只是向同學們單向度地“灌輸”馬克思主義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向人們灌輸特定的哲學思想和政治觀點,有時不但無法使人真正接受被灌輸?shù)膬热?,還會增加學生的抵觸情緒,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被當作黨和政府的“傳聲筒”,失去了它存在的真正意義,甚至有些人認為這是我們國家在教育領域用強制或變相強制的方式向人們宣揚上述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紀教育、人格教育、情感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通過這些教育內容賦予學生精神素養(yǎng)、心理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能力,體現(xiàn)人自身的價值,以及獲得高尚的道德人格和幸福生活[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促進大學生自身全面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應該關注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關注學生自身發(fā)展,既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培養(yǎng)建設者和接班人,又要重視為學生提供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必要條件。
2.豐富教學內容,激起學生興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就是對國家按照主流意識形態(tài)編制的課程知識體系的創(chuàng)新。因為那套知識體系對于大多數(shù)受教育者是一種馴服,包含了對人性的壓抑,對個人價值認識的缺失,易受到學生的抵制,提倡對教育內容的創(chuàng)新,才能受到受教育者的認可[4]。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帶領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理論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不緊密,因此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只是學習枯燥的理論知識,沒有一點實際效果。因此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把理論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與學生接觸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不要空洞地講授理論,從社會熱點出發(fā),與學生共同討論,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出所學的理論觀點。不只要重視政治教育,還要關注學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
3.拓寬教學渠道,增加學生接受機會
高校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進行的。在課堂中,按照課堂-書本-教師為中心這種模式來建構教學,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學生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教、學生的學是課堂教學的突出特點。但是隨著學生主體性的不斷增強,這種教學方法也漸漸失去了它應有的效果。加之,如今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也不斷拓寬,獲得信息量也不斷增加,如果還是按照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那種方式,就無法滿足人們對信息的要求。網(wǎng)絡是當代大學生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網(wǎng)絡所具有的生動性和快捷性特點使得大學生更易于接受網(wǎng)絡并利用網(wǎng)絡表達自己的思想、態(tài)度和觀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網(wǎng)絡的這種方便性和快捷性特點,建立紅色網(wǎng)站,有針對性地加強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的宣傳力度,提高宣傳質量,讓大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從而獲得知識。當然也可以通過專題討論,讓同學們通過搜集資料,小組討論,讀書報告等過程中贏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地位。
參考文獻:
[1]李向軍.人文關懷視域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黨政干部學刊,2009,(1).
[2]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3.
[3]文紅霞.從訓諭到對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進[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2008,(3).
[4]宇業(yè)力.石開斌.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探討[J].江蘇高教,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