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邦 何春花
【摘 要】近年來,我國公路路基路面存在許多各式各樣的病害,其中水害尤為嚴重。水害形成的原因多種多樣,其地下水與地表水在一定程度上會腐蝕公路路面,導致路基發(fā)生沉陷坍塌情況,這不但減少了路基與路面原來的承載力,還大大縮短了公路的使用周期,對路基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造成嚴重影響。本文簡要敘述了水害的起源以及形成原因,詳細分析了路基路面排水施工技術,以達到公路使用周期得到有效延長的目的。
【關鍵詞】路基路面排水施工技術;公路施工;應用
1.水害起源以及形成原因
地下水與地面水是路基路面最為主要的兩類水害。地下水起源于以下幾個方面:①停滯在上層缺乏透水性功能的地下水;②處于地面下方,但卻在第一個穩(wěn)定隔水層上方的潛水,因為與地面距離較近,所以在重力影響下可順著土層逐漸流動;③處于地面下方,但卻在任意兩個隔水層與隔水層之間的層間水,如果層間水水源超出地面高度,那么就可以透過巖層裂縫到達地面匯聚成泉水。地面水起源于以下兩個方面:①雨雪直接降落到路面,可稱之為大氣降水;②與路基相關的水溝、溪水、河流水。由于水害的起源不同,所以對路基路面形成的損壞程度也有所不同,例如毛細水增加與積水浸透均可使路基變得濕軟,明顯降低路基實際強度;情況嚴重者可直接導致邊坡塌方以及路基翻漿與凍脹,有時甚至會使整個路基順著傾斜基底逐步滑動;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許多接縫,水源通過接縫滲透到路面匯聚在一起,在重載反復影響下,形成最大化動水壓力,致使接縫周圍的細顆粒集料出現(xiàn)軟化現(xiàn)象,通過發(fā)展變成唧泥,最后發(fā)生斷裂與錯臺等危重病害;暴雨徑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直接沖毀路基、路肩與邊坡;水害滲透到路基結構時,粒料層會被直接浸濕,從而大大降低了基層的實際強度,導致瀝青面層發(fā)生松散與剝落情況。
2.路基路面排水施工技術
對路基路面展開排水結構施工前,必須細致詳盡的審查施工設計圖紙,并與路基路面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充分了解和掌握施工設計圖紙的意圖,只有這樣才能合理確定排水結構的具體位置、標高、坡度以及斷面尺寸等數(shù)據(jù)。除此之外,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各不相同的排水結構均具備有與之相對應的施工內容。
2.1路基地面排水
(1)排水溝。建設排水溝時,其線形一定要滿足平穩(wěn)順暢要求,盡量運用直線形,而轉彎區(qū)域則應使用弧線形,注意其半徑不得低于1000cm,并按照工程需求確定排水溝的實際長度,一般不可超出50000cm。順著路線分散設置排水溝時,盡可能和路基保持一定的距離,其與路基坡腳的距離不得低于300cm~400cm。
(2)邊溝。填土高度與挖方路段不大于填方路段都必須布設相應的邊溝,并對填方路基的坡腳做不滲水可透氣的邊溝布設。而處于重丘山嶺地區(qū)以及平原地區(qū)的邊溝,必須做分段出水口的布設。對于處在多雨區(qū)域的梯形邊溝,其各段長度均不得大于30000cm。位于平曲線的邊溝在施工過程中,其溝底縱坡要和曲線前后之間的溝底縱坡保持平穩(wěn)順暢的連接,禁止曲線內側出現(xiàn)外溢和積水情況。位于曲線外側的邊溝要做一定程度的加深,促使其增加值與超高值相等。
(3)截水溝。在沒有任何棄土的前提下,按照土壤性質來確定截水溝邊緣與挖方路基坡頂之間的間隔距離,注意不得損害邊坡的完整性和穩(wěn)定性。若為一般土壤性質,那么距離最少要間隔500cm,而黃土區(qū)域的間距則不得低于1000cm,同時采取相應的防滲加固措施。由截水溝挖掘出來的土壤,可應用于截水溝和路塹之間做土臺的建造,并加以夯實,其臺頂可修建成偏向截水溝2%的橫坡。如果路基上方存在棄土,那么截水溝與棄土堆坡腳之間的間隔距離應保持在100cm~500cm之間,而棄土堆坡腳與路基挖方坡頂之間的間隔距離不得大于1000cm,其頂部可修建成偏向截水溝2%的橫坡。填方路基的截水溝和填方路基坡腳之間的距離最少要間隔200cm,同時把從截水溝挖掘出來的土壤填埋在截水溝和填方路基之間,建造一個偏向2%截水溝傾向坡度的土臺,有利于處在填方路基內側的地面水通過截水溝順利排放出來。
2.2路基地下排水
(1)明溝。在開挖明溝過程中,通常會以人工和機械這兩種形式來完成,所以展開施工作業(yè)時一定要高度重視安全問題,避免塌方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如果土壤性質呈平均分布狀態(tài),且地下水位不大于槽溝底標高,其開挖深度也與有關規(guī)定的標準相符時,可采取以下幾點措施:①密實和中密的碎石類土以及砂土在開挖上的深度不得超出100cm;②硬塑和可塑的碎石類土以及粘土在開挖上的深度不得超出150cm;③硬塑和可塑的亞粘土以及輕亞黏土在開挖上的深度不得超出125cm;④堅硬粘土在開挖上的深部不得超出200cm。
(2)暗溝。應用漿砌片石與混凝土對暗溝進行砌筑和澆筑,首先在含水層和溝壁之間的高度處,布設單排或是多排偏向暗溝內的滲水孔,其溝壁外側可采用粗粒狀的透水材料實施填筑,然后順著縱向間隔1000cm~1500cm的距離做伸縮縫的布設。此外,暗溝的溝底縱坡不可低于1%,而暗管使用時,其管底坡度也不得低于0.5%,若出水口屬于邊溝形式,那么其暗管底不得低于邊溝最高水位線的20cm,避免產(chǎn)生倒灌情況。
(3)滲井。滲井建造的直徑通常為65cm左右,滲井內存在的填充材料開始從核心向四周按順序填筑相應的砂石材料,以實現(xiàn)粗料滲水和細料反濾這兩項要求。注意填充材料除了要合理篩選之外,還要完全沖洗干凈,然后在施工過程中利用鐵皮套筒對填充材料進行分隔,避免產(chǎn)生粗細混雜情況,這樣不僅有利于實施針對性填筑,還能夠滿足層次分明的需求,確保滲井可以實現(xiàn)預期的排水目標。
2.3路基表面排水
(1)泄水口。建造泄水口時,可采取不對稱的上細下粗開口措施,其長邊處于上坡方向,而短邊則處于下坡方向。設計泄水口時,可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方法,注意施工過程中要一次性完成澆筑,避免產(chǎn)生滲漏情況。
(2)攔水帶。建立攔水帶時,其頂面不得低于水的實際深度。如果路堤為低路堤,且沒有設置相應的防撞護欄,那么攔水帶顯露在外的相應高度不得大于10cm。攔水帶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其內側硬路肩對應的橫向坡度應合理設置成5%。對攔水帶進行鋪砌時,可使用水泥混凝土做塊石的預先制造,以確保攔水帶鋪砌作業(yè)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同時注意混凝土和瀝青路面在灌縫上的密實度,避免雨水通過路面接縫處向下滲透,導致路基路面的穩(wěn)定性受到嚴重影響。
(3)路基路面中央分隔帶的排水。合理開挖好邊溝后,應采取相應的防滲措施,若開挖完成的邊溝缺乏光滑度,使得瀝青無法粘結緊密,那么就很難形成沒有破損、分布平均的防滲層;若土工布在建設過程中沒有處理好接縫問題,相同的也無法得到一個完好無缺的整體,在不同程度上均不能夠滿足不透水要求。設置橫向排水管時一定要嚴格遵守有關規(guī)定的要求,做到適當、合理、可靠。若施工質量沒有得到良好控制,橫向排水管就極易出現(xiàn)淤塞情況,促使標高形成嚴重誤差,導致中央分隔帶存在大量積水,路基經(jīng)過長時間的浸泡,大大降低了原有的實際強度。
3.結束語
目前,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建筑施工技術的不斷完善,公路已成為交通運輸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雖然公路施工技術已得到了很好的完善,但還是有許多問題存在,其中排水問題嚴重威脅著公路的使用壽命。為此,路面路基在施工過程中,必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水害的種類、起源和形成原因,針對這些因素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以確保公路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科]
【參考文獻】
[1]李衛(wèi)華.高速公路給排水網(wǎng)絡設計[J].筑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2011,(10):182-184.
[2]張生霞,張生曉.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設計及應用[J].價值工程,2010,(06):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