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友良
【摘要】說明文教學中重視知識性,缺少語文味,我們可以從語言因素,情感因素,趣味因素等方面去體現(xiàn)科普說明文教學中的語文性。
【關鍵詞】語文味;語言因素;情感因素;趣味因素
一、語文科普類說明文教學現(xiàn)狀
翻閱語文課本無論是哪種版本我們都能看到科普類說明文的蹤影。比較經典的就有《看云識天氣》、《綠色蟈蟈》、《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大自然的語言》、《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由此可見科普類說明文的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位置理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和研究。
科普類說明文其教學現(xiàn)狀事實怎樣呢?曾有人就這個問題作過觀察統(tǒng)計。結果是不到20%的教師喜歡教科普類說明文、不到20%學生喜歡學科普類說明文。是什么緣故原由使得科普類說明文被師生厭倦呢?
對科普類說明文的教學,老師們平常都根據(jù)“通讀課文——相識知識——研究寫法——聯(lián)系生活”這樣四大教學板塊舉行。這樣的教學自然無可非議,但久而久之則僵化成型。一旦成了牢固模式,則一定導致教師教得沒激情,學生學得無興趣。
現(xiàn)在,讓我們站在學生學習科普類說明文的角度,重新審閱科普類說明文教學學什么?語文味如何體現(xiàn)?
科普類說明文形式簡短,知識性、科學性、普及性強,教學這一類課文時,根據(jù)其融科學知識和說明要領為主的文本特點,先生引導學生掌握文本所承載的科學知識,固然是教學的一大使命。
然而,科普類說明文是語文課,隸屬語文閱讀教學領域,它姓“語”。教學科普類說明文,除了告竣知識目的之外,應該另有著更為重要的教學使命生長學生的語言,造就語感。
請注意!抓住知識要點,只是科普類說明文教學中一部分的內容,但絕不是唯一的使命。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背后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作者思索問題、關注問題、仔細觀察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知識所折射出來的人文情懷與科學輝煌,都應成為科普說明文的學習內容。
二、尋求相關的對策
那么,該怎樣體現(xiàn)說明文教學中的語文味呢?
挖掘科普類說明文中可以訓練學生語文能力的教學資源,實現(xiàn)語言、情感、興趣的熏陶與提高。下面以我執(zhí)教過的幾篇科普類說明文課為例,談談相關策略。
1、挖掘科普類說明文中的語言因素
科普類說明文普遍運用平實的表現(xiàn)手法,語言科學、準確、鮮明,在教學時就可引導學生體會用詞造句的精妙;文藝性說明文較多接納比喻、擬人的寫法,就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仿寫等形式來體會表達效果。
在教學《中國石拱橋》一文時,先讓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數(shù)字,“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橋?!?7.4就是數(shù)字,明確文章在列數(shù)字說明時,數(shù)字準確,語氣肯定,毫不含糊,這是準確的表現(xiàn);另外文中也用了一些“概數(shù)”,如“這座橋修建于公元六〇五年左右”,“大約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這里的“左右”、“大約”是表示約略的限制性詞語,用上這些詞語反而起到了準確說明的作用,也正體現(xiàn)了作者的嚴謹?shù)闹螌W精神。從以上的體會分析感悟中來引導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科學。
在教學《蘇州園林》這篇文藝性說明文時,讓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比喻,擬人的句子,如“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游覽者感到無盡的繁華和歡悅。…盤曲嶙峋”寫藤蘿的古老,“珠光寶氣”顯示藤蘿的典雅風韻,構成了一幅生意盎然的畫面,烘托出園林的繁華氣氛。
對這些優(yōu)美句子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體會語言的表達效果。
2、挖掘科普類說明文中的情感因素
特級教師于永正在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把自己教學樂成的主要原由,歸結為“有情有趣”。他說:“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尤其缺的是情趣。我說的情是什么?是情感。它包羅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對學生有情,二是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狈从^我們的科普類說明文教學,有幾多先生千方百計地著力于讓學生帶著濃郁的情感在學呢?事實上,一篇文章敘述再客觀冷靜,語言再嚴謹科學,也不能不包羅著作者的情感。因此,語文教師當著力挖掘科普類說明文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去經歷情感之旅。
在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時,先讓學生找出泊字的理解,羅布泊,“泊”字左邊是三點水??!然后結合圖片,文字資料,了解過去的羅布泊。
翻開有關西域的歷史書籍,你會驚異于羅布泊的熱鬧繁華。
《漢書·西域傳》記載了昔日塔里木盆地豐富的水系滋潤著萬頃綠地。當年張騫肩負偉大歷史使命西出陽關,當他踏上這片想像中荒涼蕭瑟的大地時,卻被它的美麗驚呆了。映入張騫眼中的是遍地的綠色和金黃的麥浪,從此,張騫率眾人開出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亞洲腹地探險8年》一書中寫道:羅布泊使我驚訝,羅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鏡子一樣,在和煦的陽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遠處幾只野鴨在湖面上玩耍,魚鷗及其他小鳥歡娛地歌唱著……
讀完課文,看到現(xiàn)在的羅布泊,作者的情感又是怎樣的?作者將羅布泊擬人化:“站在羅布泊邊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你會感到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裸露的胸膛,那是怎樣的赤子之心???踏在這血肉之軀上,我們的心里涌動是無盡的罪過感。作者通過這些文學手段的運用,大大強化了感情色彩,讓我們感受到羅布泊今昔的巨大差別,令人痛惜。篇末,作者大聲疾呼:“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將成為荒漠的地方!”羅布泊百年的滄桑,月牙泉的悲劇,古樓蘭的嗚咽,久久縈繞在我們心頭……
你的心中怎么想,難道你沒有產生共鳴嗎?把你心中想說的話寫下來。
通過這樣的教學,說明文的作者情感與學生的情感有了很好的交流,融合,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3、挖掘科普類說明文中的趣味因素
課堂上,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科普類說明文的興趣,這樣他們才會喜歡科普類說明文。美國心里學家布魯納以為:最好的學習動力是對所學材料有內在興趣。將課上得有情又有趣,科普說明文才會煥發(fā)其獨占的魅力。教師要充實挖掘科普類說明文的趣味因素,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這樣,課堂就有了別樣的生趣。
在教學《看云識天氣》一文中,針對課文談到的云的形態(tài)的八種變化來識別天氣情況。傳統(tǒng)教學中,要求學生列一表格歸納,課堂氣氛沉悶。而我在教學時,根據(jù)課前的彩圖制作了一組動畫,并配上一曲動聽的鋼琴曲,要求學生根據(jù)動畫展現(xiàn)的變化無常,姿態(tài)萬千的云,口頭描繪,并分別表達,各云彩暗示了什么樣的天氣現(xiàn)象,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順序,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進行說明。課堂中學生積極發(fā)言,探索大自然的無窮奧秘,仿佛就在廣闊的大自然,欣賞美麗無比的天空。討論中學生并且還用“云交云,雨淋淋”等諺語來歸納有關的天氣情況。這樣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把一篇抽象性、知識性很濃的說明文,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了。
利用多媒體教學再現(xiàn)了藝術形象,引起了學生的共鳴,能培養(yǎng)學生鑒賞美、欣賞美的能力,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蘇州園林》一文時,制作了一個課件“蘇州園林一日游”。首先在一曲優(yōu)美的江南小調中,配樂朗誦“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接著動畫展現(xiàn)四幅蘇州園林風光“亭臺軒榭圖”“假山池沼圖”“花草樹木圖”“門窗圖”,一下子學生仿佛置身于圖畫中,立刻對蘇州園林有了圖畫美的直觀感受,領略了我國園林的建筑美。學生一邊欣賞蘇州園林獨特的藝術美的同時,一邊驚嘆設計者和匠師們的別具匠心和審美情趣,并從心底產生了共鳴。
說明文中也有語文味,只要我們用心去尋找,將課上得有情又有趣,科普說明就會煥發(fā)其獨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