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大明
支氣管擴張是指支氣管及周圍肺組織的慢性炎癥和支氣管阻塞引起的管壁損傷,致支氣管變形和管腔擴張,臨床表現(xiàn)為慢性咳嗽、大量膿痰和咯血。選取臨床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支氣管擴張癥患者60例臨床CT診斷資料進行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齡8~72歲,平均年齡39歲;病程3~40年。均有不同程度咳嗽、咳膿痰49例,咯血42例。
1.2 方法 采用平躺臥位對絕大多數(shù)患者容易接受,胸部螺旋CT的主要掃描參數(shù)一般為層厚(準直寬度)8~10 mm,掃描時間1~1.5秒,螺距1~1.5,重建間隔5~10 mm??稍谝淮纹翚獾臓顟B(tài)下完成肺臟的全部掃描,有利于<1 cm大小的病灶檢出。強掃描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CT掃描,且造影劑用量亦減少。當胸片或常規(guī)CT可疑有局部支擴時可加掃3~4層HRCT,層距為1 cm[1]。當常規(guī)CT和胸片均正常,而臨床高度懷疑支擴時,可采用1 cm層距從肺尖掃至肺底,以便發(fā)現(xiàn)較輕微的支擴。
柱狀支氣管擴張顯示出一致的擴張氣道,異常增厚的支氣管壁顯示出“軌道征”。根據(jù)支氣管與掃描層面的關(guān)系(平行、垂直或斜交)而形成雙軌狀、圓形或橢圓形透亮影。圓形擴張的支氣管與伴行的肺動脈斷面構(gòu)成圖章戒指(印戒)樣稱為“印戒征”,有助于支擴的診斷。
支氣管擴張通常沒有與支氣管擴張直接有關(guān)的癥狀或體征,臨床征象的發(fā)生,是由于慢性或復發(fā)性感染及黏液分泌過多。其典型癥狀為慢性咳嗽,伴大量膿痰和反復咯血。大多數(shù)患者有反復咯血,咯血量與病情嚴重程度有時不一致。有些患者以反復咯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平時并無咳嗽、膿痰等呼吸道癥狀,臨床上稱為“干性支氣管擴張”。病變多在上葉支氣管,引流較好。支氣管壁組織的破壞導致管腔變形、擴大,腔內(nèi)含有多量分泌物。支氣管管腔擴大,其內(nèi)充滿膿液[2]。支氣管管壁支架結(jié)構(gòu)破壞明顯,支氣管壁的彈性組織和肌層破壞,被纖維組織所代替,有時僅剩小量軟骨或肌肉小片。支氣管黏膜上皮可見急、慢性炎癥,黏膜可被蓋鱗狀或柱狀上皮,纖毛上皮脫落,內(nèi)壁可見潰瘍、肉芽組織和怒張血管。有各種程度的支氣管周圍肺炎、肺纖維化、機化性肺炎和肺氣腫改變。支氣管擴張時,受犯支氣管旁的肺動脈可能有血栓形成,以后血管又可開放。支氣管擴張區(qū)的血管主要由支氣管動脈供血,此種支氣管動脈較為粗大,常見支氣管動脈與肺動脈吻合并形成怒張血管,這可說明為什么支氣管擴張咯血在臨床上多見。廣泛的支氣管擴張,由于支氣管動脈與肺動脈吻合,體循環(huán)至肺循環(huán)可產(chǎn)生十分廣泛的分流,體循環(huán)代替肺動脈供血至受損肺,可使患部肺組織血液氧攝取雖比相應通氣量應攝取的氧量大為減少,該受損肺段血管發(fā)生收縮,從而血壓升高而引起心肺功能減退,所以在臨床上常見嚴重支氣管擴張的患者,經(jīng)切除損壞的肺葉或全肺后,心肺功能有所改善。
胸部CT是目前診斷支氣管擴張癥最常用的無創(chuàng)方法,可以確定病變的范圍及嚴重程度。薄層高分辨CT可明顯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采用層厚1.5 mm間隔10 mrn掃描。
胸部CT檢查由于敏感性較高,可以取代部分支氣管造影。病變多位于雙肺的下野,柱狀擴張表現(xiàn)為支氣管壁增厚、管腔增寬,在胸膜下3 cm的肺周邊也可見到支氣管,當擴張的支氣管和掃描層面平行時,表現(xiàn)為“軌道征”,當其與掃描層面垂直時,表現(xiàn)為厚壁的圓形透亮影,此時,擴張的支氣管與伴行的肺動脈形成特有的“印戒征”。部分管壁不規(guī)則,可呈串珠樣改變[3]。囊狀擴張表現(xiàn)為一組或一束多發(fā)含氣的囊腔,若囊內(nèi)充滿液體似葡萄串樣,囊內(nèi)出現(xiàn)氣液平是囊狀支擴最具特征性的表現(xiàn)。高分辨率CT(HRCT)對支氣管擴張的檢出率則更高,除以上征象(如印戒征、軌道征、成簇的囊、串珠樣影等)外,還可見到黏液嵌塞征,即充滿分泌液擴張支氣管表現(xiàn)為粗的條索或分支狀的致密影。當見到念珠狀的Y形或分支狀的致密影時,強烈提示本病;可伴有葉或段的肺萎陷;合并感染時可見肺實變;肺血流量減少征象,表現(xiàn)為葉、段、亞段或小葉性低密度區(qū)等。影像學檢查在支氣管擴張的臨床診斷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李國英,肖紅,趙修義.胸部高分辨率CT檢查技術(shù)的臨床應用.臨床放射學雜志,1995,14(2):89.
[2] 熊明輝,王東,宋云龍,等.螺旋CT診斷支氣管擴張癥.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1,9(2):99-102.
[3] 鄭德清.螺旋CT對4級以下支氣管擴張易漏診研究.中國誤診學雜志,2002,2(5):669-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