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媛
(貴州民族學院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在眾多的教學理論研究中,活動教學是指以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chuàng)造為基本特征,以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及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這是一項立足教學改革、面向未來人才培養(yǎng)的新的探索,它根據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現實需要,探索出一條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yǎng)、在教學活動中切實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
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作為培養(yǎng)漢語高等人才的專門機構,應針對時代要求、立足教育實踐、圍繞“教學”這一育人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將“活動教學”理念內化于日常教學活動中。其中,外國文學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應以“活動教學”理念為指導,以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核心,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素質教育為目的。致力于建立適宜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新型教學環(huán)境;適當加強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與經驗的聯系;樹立以活動促發(fā)展的新型教學觀;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實踐性、自主性活動為基礎的動態(tài)、開放的教學過程等,以求在教學模式的建設中逐漸探索出一條卓有成效的改革之路。[1]
“活動教學”理論認為,對活動的設計和適當的指導易使活動產生成效,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反之,易放任自流,降低學生成就感。而師資隊伍是體現教學實力、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是“活動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根本實施力量??傮w說來,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應以結構合理化、人才高層次為基本,以為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和各項教學成果的取得提供充分的人力保證。
此外,尤其引起我們重視的是,好的師資力量只有與有效的教學方式相結合,才能真正發(fā)揮其作用。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對教學方式給予足夠的重視,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深入研究。促進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并通過主體實踐活動完成發(fā)展任務,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有效指導相結合的教學過程。
外國文學相關課程執(zhí)教的教師們應成為具有高層次的理論素養(yǎng)、具有較高的實踐水平、具備科研能力和自覺教學實踐能力的新型教師。他們要有不同的人格個性,又要有共同的教育方向,能夠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多樣化、多重性、多視點、多角度的啟發(fā)。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文本方面的直觀感受、與理論相結合的作品分析及個性化的表達方式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們在獲得豐富認知的基礎上自主、自覺地理解、辨析、運用,進而受到教育和自我提升,從而突破過去教師為主、灌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適宜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新型教學環(huán)境,因勢利導地將教學引向深入。學生將擁有更為開闊的思維空間,更多地表現出獨立探索、主動構建認知結構、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傾向,表現出熱情、活躍、投入等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2]
不同的方式產生不同的經驗,促進人的不同發(fā)展。文學藝術是以創(chuàng)造性為主的活動,而創(chuàng)造性的獲得既離不開對以往藝術經驗的總結與借鑒,也需要在具體的藝術活動中進行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體驗美感、提升審美水平。因此,在高校外國文學相關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樹立以“人的發(fā)展”為目標的教育思想,重視學生的親身經歷和審美感受,在教學中廣泛采用探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等多種方式,從多方面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要。近些年,我國各高校也紛紛以“提升素質教育”作為各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方針。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yè)素質和身心素質等,其中,文化素質是基礎。專業(yè)課程教師在自己的專業(yè)課程中實施素質教育是保證素質教育得以實行的重要途徑。
在外國文學相關課程的改革中,應注重學科交叉,努力拓展和深化教學方向,將課程教學與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緊密結合起來。專業(yè)課的文化素質教育需立足課程的特性。外國文學的相關課程因其知識內容的廣泛性和課程講授時間的有限性而不可能全盤皆顧,應注重“比較文學”的視野,著重選擇與之相關聯的藝術門類,以文化對比的宏闊背景、以東西兼顧的博大胸襟、以超學科的非凡眼界、以審美素質教育為重點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
教學理念決定了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各方面。傳統的教學理念主要強調教師的主體性,認為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的角色。而今,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首要任務就是應重新審視教師和學生的角色?,F代教育理念強調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以創(chuàng)新性、個性化、重素質為指導,組織、幫助、啟發(fā)、促進學生的研究精神、探究興趣和協作能力。[3]
外國文學相關課程的學習內容多,課時相對較少,教師講授的內容有限。應更多地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加強網絡建設,打造課堂外的學習交流平臺,使學生通過網站學習、自主閱讀、信息搜集等方式,補充加深學科知識,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并形成學習心得或研究報告。創(chuàng)造是人的主體性發(fā)展的最高境界,教學的基本任務應著力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心理功能的不斷開拓和豐富。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多元化設計,可以有力地促進學生自主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4]
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全面實施的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也是21世紀教育變革的根本任務之一。未來的教育不能只滿足于給學生一點知識和技藝,而要全面關注他們的發(fā)展需要和精神生活,開發(fā)其創(chuàng)造潛能,激發(fā)其創(chuàng)新精神,從而不斷提高其生命質量和生存價值,使他們在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的發(fā)展過程中真正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準備。這要求我們必須以新的眼光、新的膽識、新的思維重新審視傳統教育,對其從思想觀念到操作方法進行全方位的有效變革,在外國文學相關課程的未來改革中,“活動教學”的相關理念無疑頗具啟發(fā)意義。
[1]張世君.外國文學史精品課程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
[2]廣東教育學院教育系.現代教育理念熱點透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3]人民教育編輯部.當代教育理念新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莫琳.T.哈里楠.教育社會學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