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成林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于我們的數(shù)學學習,更應該從提前準備入手,讓學生事先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作為老師我們該采取什么辦法幫助他們呢?我認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敝笇W生學會預習是學法指導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預習一般分為全冊預覽、單元預習和課時預習三種。那么課前預習對學生有什么積極作用呢?
一、預習有利于溫習舊知
在預習的過程中,必然會有懂的部分,也會有不懂的內容。為什么會有不懂的呢?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沒有掌握好有關的舊知識,也可以說沒有掌握好新課的預備知識。那么預習就像“火力偵察”一樣,可以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上課前迅速補上這部分知識,不使它成為聽課時的“絆腳石”。這樣,在學習和理解新知識時就會較順利。事實上部分學生之所以聽講效果差,就是沒有掌握好聽課所必需的舊知識,從而給聽課帶來了困難,很難做到當堂理解,上課的時間被白白浪費,花了時間也沒有效果。而預習,就可以避免這種被動局面的出現(xiàn),使學生提前發(fā)現(xiàn)不足之處,從而加以解決。
二、預習有利于重、難點把握
在獨立預習的過程中,有些知識只需看兩三次就能理解,這一類知識屬于簡單的;有些知識學生在理解的時候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如果經過積極的思考也能弄懂(當然這對中優(yōu)等生來說);另外有些知識難度較大,學生很不容易搞清楚,這就是預習中發(fā)現(xiàn)的難點,也就是新課聽講時的重點。那么,在幫助學生培養(yǎng)預習習慣的時候,尤其需要強調這一問題。預習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存在過多的恐懼心理,而是要對不懂的知識做一個標記,以便在聽講的時候能夠更加集中注意力。這樣,會使聽講的效率更高,不至于整節(jié)課都要強迫自己集中精神,反而效果不是很好。也正是因為有問題,在老師講解時,學生才會格外注意。
三、預習有利于提高聽課效率
我們知道一節(jié)新課所講的內容并非都是新知識,總是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增添新的部分,這也是數(shù)學學習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的特點。通過預習,如果把舊的知識加以適當復習,就能減少聽課中的困難,把精力集中到新的內容上,提高聽課效率。新的知識是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合乎邏輯的發(fā)展。一般說來,大多數(shù)學生對新的章、節(jié)的大部分內容可以完全看懂,即使對有些知識,在預習中怎么看也看不懂,也沒有關系,這屬于正常現(xiàn)象。課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點、難點,或自己學習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也可能是自己不熟悉的思考方法或特殊解法等。弄懂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學習深入的關鍵所在。預習時可以把這些看不懂的地方記下來,上課時特別注意老師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這樣,聽課的目的非常明確,態(tài)度積極,注意力也容易集中,聽課效果肯定會好。
四、預習有利于培養(yǎng)自學能力
通過預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必定要走上社會,“終生學習能力”至關重要,如果能夠長期堅持預習,就能培養(yǎng)自己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就能為將來走向社會后繼續(xù)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弄懂了一些知識,同時也還有一些理解得不是很透的知識,這時學生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需求,會通過繼續(xù)學習的方式直到把問題搞清楚為止。從而達到對自學能力的鍛煉的目的,也促使其往更深層次去思考問題,使其潛力得到較好的鍛煉。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的最終目標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而學好數(shù)學,一定要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課前預習不但可以讓學生學習起來更加輕松,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好課前預習,既可以明確新課的重點和難點,發(fā)現(xiàn)不懂的問題,使自己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學習,而且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