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佳蔚
【摘要】2010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儀式以2010年度最“感動中國”的人物組合與精彩的敘事構成視覺、聽覺和感覺全方位震撼人心的審美效應。頒獎詞是頒獎儀式的聚焦點和高潮所在,是最能夠實現“感動”效應的刺激點。2010年度頒獎詞話語組合的風格呈現出鮮明的傳統敘事特色,在回歸傳統中編織“感動的言說”。
【關鍵詞】“感動中國”;頒獎詞;傳統美德;敘事方式
期待已久的2010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于2011年2月14日晚8時在中央電視臺隆重舉行。英雄的行為無論是驚天動地,還是平實質樸,都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整臺節(jié)目實現了“感動中國”的震撼效果。頒獎儀式如此“感動中國”的原因是什么?最重要的當然是人物事跡本身,但又不僅如此,還因為中央電視臺憑借現代傳媒手段為節(jié)目進行了成功的宏觀策劃與精心的細節(jié)設計。可以說,頒獎儀式是以2010年度最“感動中國”的人物組合與精彩的敘事構成視覺、聽覺和感覺全方位的震撼人心的審美效應。在頒獎典禮中,頒獎詞無疑是頒獎儀式的聚焦點和高潮所在,也是最能夠實現“感動”效應的刺激點。
品讀歷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盡管每個篇章敘述的人物各不相同,但“感動”是不變的旋律。我們發(fā)現2010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的文本意蘊和話語組合的方式更具有民族特色,擅長運用傳統敘事方式編織“感動”。
以傳統敘事的關鍵詞概括人物品格,實現敘事境界的升華
“人文性是語言的本質屬性”,浩如煙海的漢語文獻承載了祖國的悠久歷史,代表著一個古老民族認識、闡釋世界的一個“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1]。漢語傳統敘事的關鍵詞是民族精神最凝練的符號,承載了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和精神信仰。2010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特別擅長用傳統敘事的關鍵詞概括人物品格,在回歸傳統中編織“感動的言說”[2]。
在頒獎典禮上,孫水林、孫東林兄弟的事跡催人淚下,他們用生命和行為告訴人們什么是“守信”。2010年2月9日,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孫水林攜26萬元現金趕往家鄉(xiāng),想在大年三十之前給農民工兄弟發(fā)放工資。次日凌晨因路面結冰發(fā)生重大車禍,一家五口全部遇難。弟弟孫東林為了完成哥哥的遺愿,克服重重困難,在大年三十前一天讓60多名農民工如愿領到工錢。他們堅守“新年不欠舊年賬,今生不欠來生債”,被稱為“信義兄弟”。他們的獲獎名片是“信義”,頒獎詞為:“言忠信,行篤敬,古老相傳的信條,演繹出現代傳奇,他們?yōu)樽饑莱兄Z,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場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獨一個。雪落無聲,但情義打在地上鏗鏘有力?!?/p>
頒獎詞以“忠信”和“篤敬”與人物名片“信義”相映襯?!爸摇?、“信”、“篤”、“敬”、“義”是中華民族美德的核心內容、漢語傳統敘事的關鍵詞,是中華典籍與民間話語中永不退色的經典詞匯。
百年來域外文化席卷大地,特別是隨著全球化興起、中西方文化交會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與傳統敘事的方式遭受巨大沖擊,漢語的詞匯體系正在被全新的生活場景和新的價值觀所顛覆而發(fā)生重大改變,“忠”、“信”、“篤”、“敬”、“義”所代表的傳統美德成為當代社會最緊缺的道德信念。黨和政府提出“以德治國”,弘揚傳統美德,提倡社會主義榮辱觀,人們深情回望祖國歷史、重拾被歲月煙塵遮蔽已久、在傳統敘事中曾具有關鍵詞意義的母語詞匯。頒獎詞選用傳統敘事的關鍵詞,用承載了中華傳統美德的詞語品評人物,這不僅是傳統敘事方式的回歸,也是對民族文化傳統的回歸。
第六位“感動中國”的人物是草原曼巴王萬青,他的獲獎名片是“仁者”,頒獎詞為:“只身打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萬里,不再回頭,風雪行醫(yī)路,情系漢藏緣。四十載流年似水,磨不去他對理想的忠誠?!?/p>
頒獎詞用“仁”與“忠誠”評價人物,而“忠誠”與“仁”正是傳統敘事的關鍵詞。數千年來中華道德之樹常青;而“仁”是中華道德之樹的主干和根,由“仁”生發(fā)出了中華道德之樹的枝葉?!叭省钡谋玖x是“愛人”,“愛人”始于愛親人,這就是“孝悌”之德。心懷仁德的君子將愛親人之心施及他人,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現為“忠”、“誠”、“信”、“謙”、“讓”、“慎”、“謹”、“儉”、“勤”、“忍”、“恕”、“義”等具體道德內容。王萬青被稱為“仁者”,這是中國語境中最崇高的贊譽,“仁”字既濃縮了他“只身打馬赴草原,一路向西,千里萬里,不再回頭”的四十年人生經歷,也凝聚了他對藏族同胞的大愛真情和他對理想的無比“忠誠”。
頒獎詞以傳統敘事的關鍵詞語評價人物,實現了敘事境界的升華,“在大眾傳媒‘泛娛樂化的時代”,堅守社會責任,弘揚傳統美德,“提倡善良、正義和純真”,傳播“嚴肅文化”[3],讓每個敬仰民族歷史、仰望傳統美德的觀眾在頒獎盛典中被深深地“感動”,在品讀當代英雄與重溫文化傳統中獲得道德精神的提升。
整句選擇與詞語錘煉——漢語修辭傳統的回歸
現代敘事擅長以長短參差的散句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而傳統敘事講究語句錘煉,喜用整句追求語言形式的整齊和諧。頒獎詞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文學語言,多用整句敘事,是對漢語修辭傳統的回歸。
第一位獲獎人物是科學家錢偉長,他的名片是“赤子”,授予他的頒獎詞為:“從義理到物理,從固體到流體,順逆交替,委屈不曲,榮辱數變,老而彌堅,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學,無名無利無悔,有情有意有祖國?!?/p>
這段頒獎詞的突出特點是整句敘事,“從義理到物理,從固體到流體”是字數相同、結構方式一致的對偶句,敘事角度非常切合錢偉長作為科學家研究領域的特點;“順逆交替,委屈不曲,榮辱數變,老而彌堅”是一組四字整句,凝練地概括了人物漫長一生的傳奇經歷;“無名無利無悔,有情有意有祖國”是字數、句式基本一致,并用“無”、“有”反義相對三次的整句,語義的旨歸與名片“赤子”完美結合。作者追求整句敘事的和諧與工巧,但注意整句的長短變化與句子的參差錯落,并用散句“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學”將前后的多組整句相連綴,可謂整中有散、參差錯落,盡顯句式錘煉的功力。
第七位獲獎人物是“烈焰之中筑大愛”的王茂華與譚良才。這對“英雄翁婿”多次沖進火海救出5名孩子。王茂華因嚴重燒傷,救治無效而犧牲,年僅27歲;譚良才燒傷面積達85%。他們的獲獎名片是“熾愛”,授予他們的頒獎詞也是一段整句敘事的話語。“烈火是一場生死攸關的測試,生命是一道良知大愛的考驗”,上下兩句同為主謂句,結構與字數相同,以整句高度概括英雄事跡和他們因心懷“熾愛”而超越平凡的生命意義。
第八位獲獎者是被譽為“神兵”的三棲尖兵何祥美。頒獎詞中“百折不撓,百煉成鋼,能上九天,能下五洋”是四字整句,“執(zhí)著手中搶,百步穿楊”與“胸懷報國志,發(fā)憤圖強”也是句式大致相同、句中字數一致的整句。這些整句短促而有力,凝練地概括了“神兵”的高超武藝與報國精神。
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保ā蹲髠鳌は骞迥辍罚┢纷x2010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用心體味作者錘煉詞句的精心與細致,使人聯想到古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修辭傳統,正因為頒獎詞的確是有“文”之“言”,才具有如此感動人心的審美效應。
大眾傳媒是大眾文化的最佳載體,肩負著闡明“國家發(fā)展目標和社會理想”、凝聚民族力量、實現“共同目標和理想”[4]的神圣職責?!案袆又袊比宋镱C獎典禮作為公益宣傳型節(jié)目,主旨是彰顯社會道德規(guī)范、對民眾進行道德教育;它以精心錘煉的語句承載了深刻的思想,“讓人類文明的信息以賞心悅目的形式傳承延續(xù),使人類的文化成果同時在‘心與‘智兩個層面上哺育人類的精神”[5]。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道德核心文化,崇德意識滲透于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也蘊積在漢語傳統敘事的字里行間。在復興國學,重溫經典,弘揚民族精神的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2010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以傳統敘事的關鍵詞品評人物,用精心錘煉的話語敘事,在回歸傳統中編織“感動的言說”,用中華傳統美德的源泉滋潤人們的心田。
[本文為重慶市社科規(guī)劃重點項目《經典闡釋與建設當代民族精神研究》(項目編號:2010ZDXC08)]
參考文獻:
[1]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2]盧陽旭.感動的言說——對《感動中國》頒獎詞的內容分析[J].湘潮.2009(2下).
[3]焦作通.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培養(yǎng)[J].新聞愛好者,2008(2下).
[4]許鵬.新媒體節(jié)目策劃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5]李良榮.新聞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生、長江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助教)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