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琴
【摘要】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好詩歌教學這是一個困擾許多教師的問題。本文就如何進行詩歌賞析進行了探討,主要從詩歌背景、試題、意境等幾個方面入手。
【關(guān)鍵詞】詩歌賞析;意境;審美
古代詩歌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及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反思現(xiàn)在的中學詩歌教學,教師往往是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一首詩歌被肢解的支離破碎,毫無美感而言,導致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學。一旦陷入這種惡性循環(huán),想真正通過詩歌教學來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就變得相當不容易。
面對一首首古詩詞,結(jié)合個人經(jīng)驗,筆者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以引導,能夠使學生產(chǎn)生自我、個性化的理解以及獨特個感受體驗。
一、知人論世
孟子說:“誦其詩,讀其詩,不知其人,可乎?”他告訴我們要想真正地理解文學作品,了解作者和他生活的時代背景是必要的。中學生生活閱歷較淺,人生體驗很不豐富,加之古詩歌含蓄、凝練的語言,大量的典故,學生理解起來難度不小。如果可以調(diào)動學生課前及時查閱有關(guān)作者的生平事跡及相關(guān)的寫作背景,就能有效地提高他們對詩歌的理解。
比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果學生能夠了解文天祥的生活經(jīng)歷,特別是當時的歷史背景,他們就能夠很好地體會詩中所表露出的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學生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備受熏陶。
學到白居易的《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學生在了解白居易生平事跡后,對詩歌中同情底層百姓、抨擊統(tǒng)治階層的腐朽殘酷的主旨有了深刻地認識。
對于寫作背景的查閱,也可以訓練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對于了解中國古代歷史也有很大幫助,文史一家嘛,此言不虛。
二、解讀詩題
詩歌標題往往能夠給讀者理解詩意、明確主旨提供幫助,做好詩題的解讀,能有效的理解詩歌。
例如王維的《山居秋暝》,標題點名了事件、時間、地點,教師以此為突破,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對于理解詩中安閑靜適的美有很大幫助。再如李白的《行路難》,詩題點名了本詩的主旨——借行路的艱難隱喻在現(xiàn)實中找不到政治出路的苦悶。
詞的題目部分給出的信息往往更加詳細。試看東坡的《水調(diào)歌頭》中的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讀者不僅可以知曉本詞的寫作時間,對此作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能有初步的認識。
三、明確詩意
對中學生而言,古詩歌中有不少不易理解的生詞、典故。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可以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動手、思考的能力。字詞方面,學生在朗讀的基礎(chǔ)上合作討論,教師作適當?shù)狞c撥,掃清文字上的障礙。至于典故,可以引導學生結(jié)合注釋、資料去了解。學生自己動手所獲取的知識信息比單純的灌輸效果要好很多,教師在這一方面要能收放自如,注意適時指導、小結(jié)。
古詩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杜鵑”這一形象,讓學生查找與之相關(guān)的典故,使得他們對這一典故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時,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一意象表達出的感情內(nèi)涵。
四、品味意境
提到“品味”一詞,不少學生第一反應(yīng)就是“頭大”“糾結(jié)”,認為這是極其困難、非?!靶钡氖?。針對這一狀況,我們可以多鼓勵,教學生摸索到可入手、可實踐的具體方法,掃去他們心頭的陰影,改變他們的認識,增添自信心。
而對于意境,教師所作的工作要更為細致。首先引導學生捕捉詩詞中的意象,體會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所產(chǎn)生的情感效果。例如,送別類的古詩歌中常出現(xiàn)楊柳、芳草、長亭、南浦等意象,見到這些意象就要明白此詩詞很有可能表現(xiàn)的是送別之情。詩詞中出現(xiàn)子規(guī)、明月、大雁、夕陽等意象時,則往往表達的是一種羈旅天涯的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落花、流水、薤露等則多喻歲月匆匆、人生易老、時光無情……這些詩歌的意象,都是作者借助表情達意的載體。
至于“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則要從詩題、“詩眼”、典故等入手。例如,杜甫的《月夜》,詩中“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憶”一字就從妻子的角度寫出了詩人對妻小的懷念,祈禱能夠早日與家人團聚。再如李白的《塞下曲》,“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詩中化用了傅介子計斬樓蘭王的典故,用這一典故來表達作者殺敵報國的碧血丹心。還要說的是,典故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用典無非這兩種,一是化用前人詩句,一是引用歷史人物、故事。無論哪一種,都是作者表達思想感情的途徑,對于廣大中學生而言,了解典故并不是欣賞詩歌的重點,分析作者運用典故的目的才是閱讀的關(guān)鍵。
對意境進行品讀時,切不可將“意”“境”二者孤立分割,必須注重情景的水乳交融,指導學生明確,是二者的和諧統(tǒng)一給讀者帶來了藝術(shù)美感,詩詞的意境美事通過這樣的具體形象反應(yīng)出來的。
五、提高升華
新課標要求,學生學習古詩歌的目的不能僅僅局限于讀懂它們而已,更重要的是能夠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提高升華,即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升華自己的審美情趣。這里就必須介入一個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
學生理解詩詞了,肯定會有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點,讓學生有感就發(fā),比如用文字、圖畫等形式展現(xiàn)詩人過程中的情形等,最大限度地拓展詩歌。例如,學習了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學生可以用手中的畫筆再現(xiàn)“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壯美;學了王維的《鳥鳴澗》,用文字或者圖畫去表現(xiàn)作者筆下靜謐的美;學了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激發(fā)起學生昂揚的斗志后,引導學生用文筆或口頭表達的形式,談一談自己的報國理想;學了岳飛的《滿江紅》,學生深深地被作者飽含血淚的愛國熱情所振奮,屆時引導他們用多種形式談?wù)劗斍暗臅r代背景下,我們怎樣去愛國……
這樣的畫面,這樣的激情,融合了學生的感情與思想后,在學生的腦海中,即使時光遠逝,仍會歷久彌堅。他們對詩歌的理解更加透徹,自己的審美情趣、欣賞品味也會得到一定的提升。
法國的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認為,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出來,誘導出來。詩歌作為教育的手段之一,也應(yīng)該體現(xiàn)這一點,即讓學生通過與作者的對話,去獲得對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體驗與感悟,從而內(nèi)化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成自身的創(chuàng)造能力。
參考文獻:
[1]房婷;怎樣進行詩歌教學[J];讀寫算;2011年第70期
[2]劉春;詩歌教學的一點感想[J];都市家教(上);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