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東民
[關鍵詞]作文教學;方法;材料;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2)02-0063-01
每每看到學生寫作時緊皺的雙眉、無助的眼神、無措的雙手以及快要咬爛的鋼筆,總讓人心情非常沉重,倍感肩頭責任的重大。誠然,農村環(huán)境是閉塞,信息是滯后,學生的閱讀量是少,面對這一嚴重的現實,農村語文教師更應該變不利為有利,積極結合學生實際因地制宜,讓學生抓住農村特色,在不斷創(chuàng)新中引領學生走出寫作的困境,努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以新方法和要求促進學生材料的積累
1在日常上課時,教師一定要時刻注意語言的使用。教師要用淵博的知識、精辟的語言去感染學生,還必須要與時俱進,對生活中的一些新生事物、新生詞要熟悉,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你感興趣進而對你所帶的科目感興趣,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時刻以你為榜樣,去模仿去學習去趕超,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持之以恒地向學生選送優(yōu)美的詩文,盡可能地彌補語文學習環(huán)境的先天不足。優(yōu)美的詩文常見于各類報刊雜志,如果我們能將其匯集起來送給學生,那么,學生就能用較短的時間,獲取大量的知識信息。
3盡可能地多開展一些有助于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專題活動,諸如讀書報告會、知識競賽、辯論會等,還可以組織一些趣味語文活動,如“你說我猜”、“歌詞串燒”、“故事新編”等,讓學生以說促學,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達到知識積累的目的,
只有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他們才會用心讀書、認真積累、熱衷活動,才會有自己的想法。
二、打破常規(guī)。積極改變作文課堂教學
1教師親自“下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如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yǎng)學生寫作中的創(chuàng)造能力,教師積極“下水”也是不錯的方法。其好處有以下幾點:一是教師從自身的體驗出發(fā),給學生介紹自己的創(chuàng)作過程,如何立意,如何選材,如何行文等等,特別是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去創(chuàng)作,更能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也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讓學生充分體驗與教師盡情交流的快樂。同一個題目,同一種要求,同一個時間,教師與學生登上同一個“舞臺”,這本身就體現出語文教學迷人的人性色彩,學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實現,必然會給寫作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心理環(huán)境;三是教師在自己的文章中要盡量使用一些學生熟悉的語言,然后拿進課堂與學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較,讓學生挑刺,并嘗試著說出自己的理由,長此以往,就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2教師巧妙利用批改,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學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經過他們冥思苦想而獲得的成果,來之不易,應該受到教師的尊重和理解,所以,教師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首要的任務就是要發(fā)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哪怕就一個精當的詞,一個優(yōu)美的句子,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應及時地給予鼓勵,在文后給予中肯的評價。
3學生作文完成后生怕別人看到自己的作文笑話自己,很難把自己的作文拿去和別人交流,就是有交流也只是局限于個別同學。因此,在學生作文批改中不能只僅限于個體還要關注到全局。每學期可以拿出一篇或兩篇作文讓學生互批,讓學生在批改的過程中得到交流。讓他們感到同樣的題目、同樣的題材為什么寫出來差距那么大,讓他們從比較中找到差距找到動力,更獲得寶貴的經驗,以此帶動大家共同提高。
面對農村中學生基礎差,學習條件落后等不利因素,我們要充分發(fā)揮農村自然人文優(yōu)勢,挖掘有利于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潛在因素,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興趣,積極處理好“教”與“學”兩方面的關系,使教學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走全方位的開放型的作文教學之路,努力提高農村學生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