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瑛
教學效益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按照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理論,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如何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產(chǎn)出效益,同樣是我們在運用字理進行識字教學時應重點關(guān)注的問題。辯證地說,任何一種識字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優(yōu)劣,以字理識字法包打天下,逢字必析字理,是不可取的。那種投入大于產(chǎn)出、有投入無產(chǎn)出的字理講析,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舍棄。筆者認為,講析字理必須從以下三方面下工夫,合理把握字理識字的度,才能不斷提高識字效益。
一、講析字理要據(jù)字而定
漢字因義賦形,以形示義。不少字音、形、義聯(lián)系緊密,分析字理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而有些字隨著漢字的演變,音、形、義均不同程度地發(fā)生變化,音形義已失去了聯(lián)系。如“厚”,本無“廠”,后來才加上,表示與山石有關(guān),本義是山陵之厚,引申為與“薄”相對之意,再引申為重視等。如今該字已看不出形與義的聯(lián)系,如果一一講清演化過程,對記住字形沒有幫助,不僅耗費了時間,事倍功半,而且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教師在選擇教法時,考慮所要教學的漢字是否適合分析字理,就成為不可或缺的前提。
二、講析字理要依生而定
識字的主體是學生,講析字理,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字理畢竟是古老的學問,其中所蘊含的信息,有相當一部分遠離現(xiàn)代生活,更遠離孩子的經(jīng)驗世界。如“檢”字本是封書的題簽,我國古代書信或文書一度寫在木簡上,然后用木匣裝好封住并貼上標簽,對方收到木匣后首先要檢查標簽是否被啟封過。若發(fā)現(xiàn)木匣的封條被損,就要指出或追查,由此引申出檢討、檢舉等詞。由于這題簽原來是寫在木簡上,所以“檢”字是木字旁,右邊表示讀音。檢查、檢字法等詞源于此,所以詞里是“檢”而不是“撿”。“檢”字理據(jù)清楚,形義聯(lián)系緊密。但它是低年級教材的生字,人教版語文第四冊《愛迪生救媽媽》中要求掌握。對于二年級的學生,顯然無法接受如此多而遠離他們知識背景和生活經(jīng)驗的信息。此外,有的字不講字理,學生也能輕松掌握,如“朋”字,學生編字謎“月月不分離,好似親兄弟”,這樣的謎通俗、形象、簡短,學生不僅學得有趣,而且能很快記住字形。若是從字理出發(fā)進行溯源性講析,不僅耗時多,而且枯燥、乏味,學生學起來未必有興趣,也不一定輕松。
三、講析字理要因文而定
每篇課文都會有不少生字要學習,如果逐一分析字理,就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來說,既不現(xiàn)實,也會影響到其他學習任務的落實。就一篇課文的生字教學來說,應有針對性地選擇幾個典型生字,依據(jù)字理分析字形。在挑選典型生字時,一般可以考慮講析字理的有:(1)生字中有本課要新學的基本字。基本字大多是漢字的偏旁,學生掌握了基本字的字形和本義的關(guān)系及其讀音,就可幫助學生識一字帶一串,更好地駕馭成百上千的漢字。如學生掌握了“日、月、水、火”等基本字的音、形、義后,再來學習“曉、膽、河、燥”等字時,則可以從這些字的形旁去了解字義關(guān)系。(2)與已經(jīng)學過的字易混淆的字。講析字理能幫助學生準確加以區(qū)別,不寫錯別字。如人教版實驗教材語文第二冊《烏鴉喝水》,學習烏鴉的“烏”后,學生們很容易將它與“鳥”相混??梢搿盀酢北取傍B”少一筆的構(gòu)字理據(jù):“鳥”上的一點是眼睛,烏鴉全身的羽毛都是黑色的,看不清它的黑眼睛,因此,“烏”字沒有一點。這樣分析,學生記得牢固,不易寫錯別字。(3)可以幫助學生積累一定識字方法的字。當學生弄清“青”都表音時,就懂得“請、情、清”幾個字的讀音都相近,只是由于它們的形旁不相同,所以它們的意思不一樣,并會根據(jù)形旁了解字義。這樣,學生在學習生字中逐步掌握了漢字本身的規(guī)律和識記方法,即可在其他生字的學習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形成并提高識字能力。(4)容易寫錯、誤用的字。這類字揭示了字理,可讓學生牢記字形。如,“寶”字中“宀”(miǎn,俗稱寶蓋頭)是房屋,代表家,家中的玉石,就是寶貝。明白“寶”下為“玉石”,對于學生不漏寫一點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總之,字理識字是學習漢字的一種好方法,但不是萬能、唯一的。我們在識字教學應用中應著眼于效率,從字、學生、教材的角度來統(tǒng)籌考慮,據(jù)字而定,依生而定,因文而定,把握好字理識字的度,才能實現(xiàn)識字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