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菁, 張健 ,孫彥超
摘要: 教師教學評價是完善學校教學質量監(jiān)控體系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是促進高校內涵發(fā)展的重要保障。針對目前高校教師教學缺乏綜合性評價的現狀,本文從評價目的和原則、評價主體和內容、評價的指標體系和結果反饋等方面著手,對構建高校教師教學綜合評價體系進行研究。
關鍵詞:教學評價;高校;教師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2)09-0055-02
教師教學評價是對教師教學工作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作出判斷的活動,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促進教師高質量完成教學工作的有效手段,能否準確地評價教師教學質量,對于引導廣大教師積極投入教學工作,切實調動和發(fā)揮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積極性,幫助教師本人和教學管理部門了解情況,及時發(fā)現問題并予以解決,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等方面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教師教學評價的現狀
國外教學評價起步較早,大多數大學都通過學生分級評價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目前,我國的大學教學評價已在多種層次得以體現,有的注重系統(tǒng)性、有的注重診斷性,整體來說,缺乏對教師教學過程以及教師發(fā)展的評價,即缺乏對教師教學質量全程化和系統(tǒng)化的整體評價[1]。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評價主體和內容有待多元化,缺乏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綜合性
1.在評價主體上過度強調學生對教師教學行為
的評價,而忽視專家、領導、同行和教師自評等其他主體的評價;2.在評價內容上,主要局限在課堂教學,而對教師教學反思和教學研究等課堂教學之外的教學活動評價不足。
(二)評價指標有待完善,缺乏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有效性
這表現在:1.教學評價指標體系設置不平衡,偏重于課堂理論教學,而對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過程以及教材使用的監(jiān)控較少,對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監(jiān)控不力;2.評價指向于教師,對學生關注不夠,沒有讓學生從自身的角度評價其在教學中批判思維能力、研究能力和繼續(xù)學習能力的成長和發(fā)展程度[2];3.評價標準不能很好地體現發(fā)展性、形成性評價的要求;4.指標體系一般是由教學管理部門設置,沒有真正從評價主體的角度考慮,難免有所偏頗。
(三)反饋體系有待健全,缺乏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實效性
表現在對反饋信息的落實解決和跟蹤不夠重視,在整個具體的反饋實施過程中不能及時準確地處理反饋信息,特別是對某些跨部門的反饋信息很難跟蹤,不能形成閉環(huán)反饋鏈,某些重要信息被掩蓋。
(四)良好的制度保障急需形成,缺乏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長效機制
有的高校在教學評價時,為了保證制度上的完備,建立質量保障體系的有關規(guī)章制度,具備教師教學評價的實施辦法,但沒有遵照執(zhí)行,教學質量的持續(xù)保證與穩(wěn)定提高受到很大影響。
二、教師教學綜合評價體系的構建
教師教學評價體系是教師行為的塑造體系,其構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一個好的教師教學評價體系應該具有以下三個特點,即學校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確定具體實際的評價目標和一套有效的評價指標。高校應該成立專門負責教師教學綜合評價的專家組,從方案的制定、實施到結果反饋與申訴處理,全程參與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工作,及時完善,以更好地適應學校和教師發(fā)展的需要。筆者根據教育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和要求,結合從事教師教學質量監(jiān)控工作的研究與實踐,借鑒國內外高校先進的經驗,力爭構建一套合理、務實的教師教學綜合評價體系,實現對教師教學質量全程化和系統(tǒng)化的整體評價。采取的方法是:研究相關教學質量保障與監(jiān)控的政策文件和期刊文獻,結合學校發(fā)展對教師期望和教師實際情況,明確評價的目的與原則,設定評價主體和內容,建立相對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優(yōu)化評價結果的反饋方式。
(一)評價目的和原則
通過科學、嚴謹的教師教學綜合評價體系,有助于多渠道收集各類教學信息,使教師獲得綜合、全面的評價,產生正確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促進教師發(fā)展,調動教師投入教學工作的積極性,促使教師精心組織教學,深入開展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教學評價要堅持以下原則:1.科學、客觀的原則??茖W性表示評價的指標、方式和程序等必須是科學的,有一定的理論根據??陀^性表示在評價過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學客觀規(guī)律,結合教學工作特點,實事求是地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反映教學的真實效應。只有確保評價的科學、客觀性,才能使評價產生有益的作用。2.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教學活動是一個教與學的復雜過程,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很多,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采取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法,相互參照、互為補充,將會減少評價的片面性,提高評價結果的可操作性和說服力。3.全面綜合評價的原則。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內容要全面,應涉及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由于不同的評價者在教學過程中所處位置不同,接觸事物的層次和角度不同,對問題分析和判斷的方法也不相同,因此,在評價中必須考慮到不同評價主體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進行綜合評價。4.制度化原則。評價體系一旦形成,必須制度化,堅持貫徹執(zhí)行,形成長效機制。
(二)評價主體和內容
合理確立評價主體并有效發(fā)揮其功能,是教育評價成功的根本保證,直接影響到教師教學工作評價的結果和效果[3]。目前,廣泛提及的評價主體有學生(評價當學期除重修重考以外的在讀學生)、專家(包括學校教學督導員或者聘任的相關專家)、領導(包括校級領導、各教學單位的黨政領導和下設的二級教學機構負責人以及其他職能部門領導)、同行(包括同一個院系(教研室)的教師或承擔相同學科相近課程的教師)、教師自評。上述各評價主體有其不同的適宜評價的內容,因此,根據評價內容,充分發(fā)揮各評價主體評教的優(yōu)勢,針對不同的評價目的科學選擇適當的主體組合。
(三)評價的指標體系
根據上述評價主體和內容,制定適于各主體評價的指標體系,要將各主體熟悉的、能掌握的因素作為評價指標的內容,并劃分適宜的評價等級,而每項指標所占的權重能夠有一定的引導性,給所有教師一個信息,就是學校對教師的期望,各高校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對于各主體在教師教學綜合評價體系中所占的比重,筆者根據專家咨詢法、文獻法確定如下:學生評價占50%、專家評價占25%、領導評價和同行評價各占10%、教師自評占5%。
(四)評價結果的反饋與教師申訴
評價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評價結果必須及時反饋到教學的相關過程,進行有效調節(jié),達到改進教學的目的。反饋是教學評價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工作環(huán)節(jié),其作用是:使評價體系成為閉環(huán),從而使其優(yōu)化成為可能;為調控奠定基礎;幫助教師了解自己教學的情況,改進教學工作;幫助教學管理人員了解教學管理中的問題,改進教學管理工作。在進行反饋的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其主要目的是充分發(fā)揮診斷與改進的功能,減少其功利性,達到其幫助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人員改進教、改進學、改進管的目的[4]。這里有縱向反饋與橫向反饋,如下所示。
建立切實可行的申訴機制,保持復查、申訴渠道的暢通,對評價體系的完善起到積極的作用。例如,教師對評價結果的有關信息有異議,可以通過規(guī)定程序進行申述,申請復查,以期增強評價結果的客觀性。
此外,還應重視對影響教學水平客觀環(huán)境因素的研究并將其納入教學評價中[5]。如很多教師重科研、輕教學,學校應合理核定教師教學和科研工作,改善教學管理環(huán)境等,保證教師有更好的狀態(tài)投入到教學當中。
任何一個標準都有不足之處,任何事先設計好的評價體系都會發(fā)現存在缺陷,可能是內容方面的,也可能是操作方面的,都需要依據學校的現實和發(fā)展狀況,在實踐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一套可行的評價體系[6]。
參考文獻:
[1]王晶.高校教師教學評價方法的研究與探索[J].教學研究,2009,(9).
[2]宋燕.我國大學教學評價制度的反思與重構[J].現代教育管理,2010,(8).
[3]樊小東.試論教師教學工作評價主體的選擇[J].教育與職業(yè),2007,(5).
[4]張安哥.教學質量保證與監(jiān)控體系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5]李春玲.高校教師教學水平評價在我國的實踐發(fā)展和理論探討[J].現代教育科學,2005,(4).
[6]王運來,李國志.高校教學質量評價與保障[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