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力
民意造假源于政績造假
■田力
近日,由《小康》雜志社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與新浪網(wǎng)聯(lián)合進行“您對于民調有何看法”的調查中,29.6%的受訪者表示,對于社會上發(fā)布的各種民調結果“不太信任”,28.1%的人表示“很不信任”,不到8%的人選擇“比較信任”和“非常信任”。
民意調查是個好東西,本意是真實反映老百姓所思所想,進而為研究政策和落實措施奠定基礎,但它一旦與政績任務掛鉤,就會生出許多“變種”,這也導致公眾對民調的不信任。
“民意調查”造假的根源,來自政績造假的沖動。當下,一些官員為了撈取政治資本,不擇手段地弄虛作假,編造政績。由此也導致一些基層干部擔心透露實情影響上級領導政績,進而連累自身,不惜編造數(shù)字說假話。這無形中印證了民間一幅趣味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上級壓下級,層層加碼,馬到成功”;下聯(lián)是“下級騙上級,層層摻水,水到渠成”;橫批是“數(shù)字出官,官出數(shù)字”。
要讓民意調查“迷途知返”,需要嚴懲政績造假,而關鍵在于從制度上杜絕其生存的土壤。把施政理念歸還于民,把政績考核歸還于民,把干部評價歸還于民,這才是治本之道,治根之策。此外,還要對干部政績進行嚴格審查,實行責任追究制,以此提高造假者的政治風險。
民意調查只是一個工具,目的是搜集客觀的數(shù)據(jù),其本身是不帶有任何偏見的。它的失真說明了弄虛作假、欺上瞞下之風已深植于一些地方和官員的意識之中,甚至相當程度上存在于社會的各個方面。
因此,只有讓民意調查真起來,實事求是、取信于民之風才會真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