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石研
(1.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571158;2.瓊州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試論毛澤東“說服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運用
陳石研
(1.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571158;2.瓊州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毛澤東“說服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充分運用“說服教育法”,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毛澤東“說服教育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運用
毛澤東多次在其重要論著中提出過“說服教育”,這種教育方式誕生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其實施效果非常有效、實用。在現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說服教育法”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運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形式。
1949年6月,毛澤東在其《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指出,解決人民內部的問題所“使用的方法,是民主的即說服的方法,而不是強迫的方法”。他又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強調:“凡屬于思想性質的問題,凡屬于人民內部的爭論問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決,只能用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而不能用強制的、壓服的方法去解決(《毛澤東選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368)”。
他還反復強調:“企圖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強制的方法解決思想問題、是非問題,不但沒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毛澤東選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368)”。鑒于思想斗爭是復雜的,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艱巨的,毛澤東又諄諄告誡我們:“思想斗爭同其他的斗爭不同”,“思想改造的工作是長期的、耐心的、細致的工作,不能企圖上幾次課,開幾次會,就把人家?guī)资晟钪虚g形成的思想意識改變過來。要人家服,只能說服,不能壓服。壓服的結果總是壓而不服。(《毛澤東選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368)”。
從毛澤東說服教育思想的內涵來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深刻的道理、豐富的知識、誠懇的態(tài)度去說服人、教育人,這是毛澤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點。這種教育方法適用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而其思想精髓同樣適用于今天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毛澤東說服教育思想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確實產生了非同尋常的效果,在社會主義新的發(fā)展時期,毛澤東說服教育思想同樣適用于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們仍然可以借鑒毛澤東“說服教育”思想來對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是一個極為特殊的群體,他們有自己的群體特征,對其進行思想教育如果講不出道理,或者理由不充分、缺乏說服力,那么大學生不僅不會接受,反而對施教者嗤之以鼻。如果采取強硬的手段強制要求大學生循規(guī)蹈矩,則會引發(fā)學生的逆反心理,其結果適得其反。而說服教育則利用大學生的特點,對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讓大學生心甘情愿接受管理,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自覺培養(yǎng)自己健康的人格。因而,說服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毛澤東的說服教育法包含了以誠開路,以情感人,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等基本原則。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些原則依然適用于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高校的時代特點和大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說服教育工作中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一)平等性原則?!罢f服”不是壓服,壓服是指信息接受者沒有發(fā)揮的權利,只能按照信息的要求去做,其結果是非常有害的?!罢f服”的本意是使接受者感化,心悅誠服,是一個平等的互動的過程。這就要求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說服的過程中堅持發(fā)揚民主,不以勢凌人,不以理壓人,不以教育者自居,不對受教育者橫加指責;要與受教育者處在同一平面上,并且給受教育者說話的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說服過程;逐步引導受教育者提高認識。當然,尊重不等于遷就,發(fā)揚民主不等于任其放縱,它是有限度、有分寸的,發(fā)揚民主的最終目的是說服對方,并且使說服者與被說服者都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增強說服效果。
(二)堅持針對性原則。針對性是說服的前提與基礎。所謂針對性,并不是純粹指針對受教育者的缺點和錯誤。它的基本精神是實事求是地從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年齡特點、個性差異及心理狀態(tài)的實際出發(fā)進行說服,既不“放空炮”、“唱高調”、“隔靴抓癢”,也不搞“模式化”,“一刀切”。為此,教育者不僅必須充分掌握教育對象的內心需要、年齡特點、個性差異,而且還要及時地調查他們思想上的新動向、新問題,然后選擇恰當的方式,把道理真正說到受教育者的心坎上。
(三)堅持可信性原則。要使說服達到最終目的,說服必須要有信服力,即具有可信性。在可信性問題上,具體又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求教育者具有可信性,即教育者要做到客觀公正,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帶好頭,作表率,動機純正。二是要求說服內容具有可信性,即做到內容的正確性、真實性、全面性。所謂正確性,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提出:“只有清晰的理論分析才能在錯綜復雜的事實中指明正確的道路?!彼^真實性,即提供的說服內容是來源于生活實際,并非杜撰與歪曲事實。所謂全面性,即向受教育者既提供正面材料,又提供反面材料,既說明改變態(tài)度的意義所在又講明堅持原有觀點的嚴重后果。
(四)堅持感染性原則。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边@就是說,在說服過程中,教育者要對受教育者多關心,多支持,多理解,多尊重,使之產生“親密無間”的“情感效應”,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架起一座信任與溝通的橋梁。這樣,對于受教育者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必將產生重要作用。所謂“通情達理”就是這個意思。為此,教育者要善于以自己充沛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喚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鳴、激起思想上的波瀾,從而轉化為他們內心的信念。但要使說服富有感染性,關鍵還在于教育者對講解的內容應有深刻的體會和理解及對受教育者真誠的關心和愛護,如果言不由衷或裝腔作勢、矯揉造作只能引起受教育者的懷疑與反感。
“說服教育”是一種復雜的活動過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說服教育”的過程是由諸多環(huán)節(jié)構成的??偟膩砜矗ㄒ韵颅h(huán)節(jié):
(一)目標確定。在一定條件和環(huán)境下,人們行為所期望達到的結果就是目標。思想政治工作者進行說服教育的目標,是希望得到對方贊同、理解,付諸行動并得到效果的大學生。說服過程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圍繞目標進行。所以確定明確的目標,是說服獲得成功的關鍵。具體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某一個說服目標的確定,一定要注意三個方面:一是說服目標要有共同性。確定目標時,不僅要考慮“己方”——說服者,還要考慮“彼方”——被說服者。如果一味考慮怎么改變對方的態(tài)度和主張,將對方置于對手的地位,則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只有當說服的目標是雙方共同的目標時,才有利于說服的實施,有利于說服目的的達到。二是說服目標要有適度性。這就是說,確立的說服目標的大小、高低要恰當,既不能把目標訂得過高,這樣會加大說服的難度,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產生逆反心理;又不能把目標訂得過低,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總目標相距太遠,這樣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說服行為控制。三是說服目標要有層次性。目標有大小之分,主次之別。一般情況下,宜從小目標切入逐漸引向大目標。確定目標的層次性,有利于著眼于大目標,著手于小目標,在勸說中避害趨利,最終實現目標,達到勸說目的。
(二)對象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說服中,說服者要了解對方的需要,分析對方的態(tài)度。只有了解被說服者的真實需要、目前的態(tài)度,才能在說服中“知已知彼”,引導對方分析利弊,舍弊求利。按照說服的心理和社會學依據,我們應該關注被說服者的三種人格需要,有針對性地做好說服教育。一是滿足自我防衛(wèi)的需要;二是關注價值觀表達和自我滿足的需要;三是滿足人們實現社會期待、符合社會理想角色的需要。在說服的過程中,要力圖讓被勸者知道:一旦改變了目前的態(tài)度和行為,會有助于滿足他們的需要。在了解被說服者的需要后,還要分析被說服者的態(tài)度。態(tài)度是一種內在的心理結構,是對行為起準備作用的傾向,是形成政治思想觀念的心理依據。一般情況下,被說服者的態(tài)度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敵對態(tài)度,要想說服對方,難度相當大;二是懷疑態(tài)度,說服難度相對較??;三是友好態(tài)度,說服難度最小。只有分析了被說服者目前的態(tài)度狀況,才能有針對性地去實施說服,使之具有實效性。
(三)進行說理。確定目標,了解了被說服者的需要和分析了被說服者的態(tài)度之后,就進入了實施勸說的關鍵階段。由于被說服者的態(tài)度不同,實施勸說的難度也不同,采用勸說的內容和方法也應有所區(qū)別。在針對敵對態(tài)度而進行說服時,說服者首先要贏得被說服者的信任,承認雙方的分歧,聽取對方的說明,然后闡述己方的觀點,實施勸說;在針對懷疑態(tài)度而進行說服時,說服者首先要找出“懷疑區(qū)”,再針對“懷疑區(qū)”解釋疑團,闡述觀點,補充論據,消除對方的懷疑;在針對友好態(tài)度而進行的說服時,說服者關鍵要注意引導被說服者從態(tài)度到行動的轉變,適當地給予被說服者一點外力,尤其是進行多方激勵,比如對被說服者采取強化激勵、期望激勵和逆反激勵等方式,從而使他們積極行動起來。
(四)反饋跟蹤。實施勸說后,說服者還必須要觀察和收集被說服者的反饋信息,注意鞏固和發(fā)展說服成果。其主要方法,一是堅持要求的一致性;二是建立嚴格的約束機制;三是堅持持久性。只有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說服的成果不斷鞏固、發(fā)展,而不是短期行為,暫時的效果。
[1]毛澤東選集(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2]董艷.毛澤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 [J].運城學院學報,2004, (4):89-91.
Abstract:Mao Zedong’s Persuasion and Education Method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will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Mao Zedong; persuasion and education la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Mao Zedong’s Persuasion and Education Method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Shi-Yan
(1.H ainan N orm alU niversity,H aikou H ainan,571158;2.Q iongzhou U niversity,Saya H ainan,572022)
A84
A
1008—6772(2011)01—0025—02
2010-12-28
陳石研(1 9 7 9-),男,海南儋州人,瓊州學院思想政治教育講師,海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2 0 0 8級在職研究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