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徐芳增,梁 宇,程為平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4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據資料報道[1]75%的中風存活患者遺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手指痙攣為其主要運動功能障礙之一。主要表現為手指掌屈、強握、被動活動困難、攣急不開,甚則強握日久出現廢用性萎縮,并伴患側上肢肌張力增強,患側上肢屈曲難伸。運用四縫穴點刺放血治療中風后手指痙攣,現介紹如下。
50例患者均來自我科,男30例,女20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46歲;因腦梗塞致病者25例,腦出血25例。以掌指關節(jié)、指指關節(jié)屈曲角度在150°~180°之間,肌張力輕度增高,肌力3~4級為輕度痙攣,共15例;以掌指、指指關節(jié)屈曲角度在120°~150°之間,肌張力明顯增高,肌力2~3級為中度痙攣,共20例;以掌指、指指關節(jié)屈曲角度在90°~120°之間,肌張力嚴重增高或呈僵著狀態(tài),肌力0~1級為重度痙攣,共15例。
2.1 取穴原則 以四縫穴為主穴治療手指屈肌痙攣;若掌指關節(jié)痙攣明顯配合四根穴;若指指關節(jié)痙攣明顯配合上四縫穴;若伴患側上肢屈曲難伸加取肘髎、曲池、陽溪、陽池等穴針刺,隨證加減辨證取穴以調整全身氣血陰陽。
2.2 針刺方法 取適宜體位,患肢掌面向上平放,穴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取0.5寸毫針刺入0.5~1.5 mm深,隨即將針迅速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每日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3.1 療效標準 患者手指屈伸自如為痊愈;以掌指、指指關節(jié)屈曲改善60°~90°,肌張力輕度增高,肌力恢復到4~5級為顯效;以掌指、指指關節(jié)屈曲改善30°~60°,肌張力中度增高,肌力恢復到2~3級為有效;以手指強握痙攣不開為無效。
3.2 治療結果 經觀察50例病人痊愈20例,顯效20例,有效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
4.1 病例1 某患者,女,70歲,主因“左側肢體活動不利1月余”入院?;颊咭蚰X出血致左側肢體癱瘓,查體:左側上肢肌力2級,下肢肌力3級,左側肢體肌張力增高,左肘關節(jié)屈曲難伸,手指嚴重掌屈,以拇指、食指為重。舌暗紅少苔,脈弦澀。病屬氣滯血瘀、肝腎陰虛。主穴四縫,配穴四根、肘髎、曲池、陽溪、足三里、血海、昆侖、太溪。2個療程后患者掌指、指指關節(jié)屈曲改善30°~60°,肌張力中度增高,肌力恢復到4~5級。
4.2 病例2 某患者,男,70歲。患腦梗塞后遺癥2年多患者右側肢體活動障礙伴言語不利2年,右側上肢肌力3級,下肢肌力3級,右側上下肢肌肉輕度廢用性萎縮,肌張力增高,右上肢痙攣性彎曲,右手緊握拳頭,手指無法張開。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有力。病屬熱盛傷津、筋脈失養(yǎng)。主穴四縫,配穴上四縫穴、曲池、尺澤、豐隆、陰凌泉、合谷、百會、水溝穴。2個療程后患者掌指、指指關節(jié)屈曲改善60°~90°,肌張力輕度增高,肌力恢復到4~5級。
針灸對于改善中風后遺留下的運動功能障礙有較好的臨床療效[2]。手指痙攣性癱瘓依據經絡學說的理論屬硬癱為陰陽不調,治療以調整陰陽之法,取穴以增強經脈的牽拉作用,改善局部肌肉、肌腱和有關韌帶的拮抗失衡狀態(tài),進而恢復經脈的相對平衡。有學者[3]認為脊髓前角細胞興奮性增高、病理性牽張反射亢進是引起中風后上肢痙攣的主要原因,適當的針刺治療能抑制脊髓前角細胞的興奮性,對病理性神經活動有良好的調整作用。針灸能夠調節(jié)凝血系統(tǒng)和纖溶系統(tǒng)及細胞聚集率與血流切變力的動態(tài)平衡,改善腦動脈的彈性,血管舒張,腦血流量增加從而改善腦功能,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4]。四縫穴有主治肢體關節(jié)疼痛、屈伸不利的作用,對于手指屈伸不利的療效尤為顯著。從生理解剖位置上看,四縫穴位于第2~5指骨關節(jié)處,相當于指淺屈肌腱和指深屈肌腱之附著處,針感強烈,同時,四縫穴作為經外奇穴具有通絡行氣、調和氣血的作用,能有效地降低肌張力,緩解手部痙攣狀態(tài),進而促進手部運動功能的恢復。
[1]趙鈦.現代偏癱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6:134-136
[2]海英,于瀟.針刺治療腦卒中痙攣性運動障礙配穴觀察[J].中國針灸,2007,27(10):735 -737
[3]于學平.經筋刺法對中風上肢痙攣狀態(tài)病人肌電F波的影響[J].中醫(yī)藥學報,2004,32(2):23
[4]韓雪梅.拮抗針法對改善中風后遺癥肌痙攣狀態(tài)的臨床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