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勇
摘 要: 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分析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和急迫。本文從多個方面分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探討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健康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來,出現的大學生自殺、殺人等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界的震動,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由此成為關注的焦點。大學生處于身體和心理發(fā)育的敏感時期,他們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很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huán)境的適應、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人際關系的處理、戀愛中的矛盾及對未來職業(yè)的選擇等,擺在他們面前的種種煩惱與困惑會造成其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機或者心理障礙,而心理健康不但會影響到自身,而且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發(fā)展的效率和社會的穩(wěn)定[1]。因此深入分析這些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大而急迫的任務。
一、目前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原因探析
1.環(huán)境的改變。
進入大學后,許多學生因環(huán)境的改變而出現了一些心理問題,譬如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現實的失落感。由于高中老師為了激勵學生認真學習,把大學描繪得特別美好,但當進入大學后,他們發(fā)現事實并非如此,產生了很大的失落感;而在中學時是尖子生的學生,上大學時那種優(yōu)勢已不復存在,面臨著重新分化組合的嚴峻局面,為了保住自己在中學時的優(yōu)勢,他們就廢寢忘食,長期處于緊張狀態(tài),長此下去,就會相繼出現神經緊張、失眠等多種焦慮并發(fā)癥。
2.學業(yè)引起的心理問題。
在大學里,部分大學生因學業(yè)也會引起一些心理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對所學專業(yè)不滿意。因種種原因,他們對所學專業(yè)不感興趣,認為所學專業(yè)沒有前途,因此學習動力不足,造成上課睡覺、抄作業(yè),甚至經常逃課等不良現象;二是對大學學習的不適應,特別是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進入大學后,他們一時不知如何安排學習,而且大學課程多、難度大、要求高(很多大學對學生學習要求嚴格,如學生幾門課程不及格就會面臨失去學位甚至有被留級、退學的危險),教學進度快,如果仍按中學時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將很難有好的學習效果。三是部分學生認為考入大學,即萬事俱備,只等畢業(yè),放松自己,導致提不起努力學習的勁頭,造成多門掛科的現象。在這些情況下,大學生心中往往充滿困惑、憂郁、痛苦,容易產生強迫、焦慮等心理疾病。
3.自我意識導致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因自我意識而引發(fā)的心理問題也比較常見。如有些大學生看到多才多藝、能力較強的同學展示自我時,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事事不如人,產生自卑心理。在大學階段,個體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們并沒有形成關于自己的穩(wěn)固形象,自我意識不夠穩(wěn)定,看問題往往片面主觀,加上心理的易損性,一旦遇上暫時的挫折和失敗,往往灰心喪氣,怯懦自卑,而且他們對于周圍人給予的評價非常敏感和關注,哪怕一句隨便的評價,都會引起內心很大的情緒波動和應激反應,以致對自我評價發(fā)生動搖[2]。
4.人際關系不和諧引起的不良心理問題。
人際關系處理不當,缺乏必要的人際交往的能力和技巧是大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高校采取寄宿制,步入大學就意味著需要過集體生活,然而有一部分大學生不知道如何與人交際,不知如何與同學相處。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有一些大學生以前從沒住過校,沒集體生活的經歷,人際交往的能力沒有得到鍛煉。進入大學,同寢室的同學要朝夕相處,但經歷、認知、習慣、性格、個人愛好等都有所不同,容易產生矛盾。其次,目前在校的大學生多為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獨生子女,從小就缺少同伴,交往活動少,且家庭對其教育不當也造成一些負面效果,如以自我為中心。交際困難會導致大學生產生孤獨、封閉、焦慮、不安等心理問題。
5.戀愛問題引發(fā)的情感困擾。
戀愛問題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大學生中也比較常見。大學生基本上都已成年,渴望交友戀愛,憧憬美好的愛情。但由于心理不完全成熟,生活閱歷欠缺,對戀愛缺乏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存在許多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如經濟上尚未獨立、個人未來發(fā)展的不確定性,因此經常出現一些戀愛問題。戀愛問題處理不當會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
6.就業(yè)擇業(yè)困難造成的心理焦慮。
目前,我國每年畢業(yè)的大學生都數以百萬計,如2010年我國高校應屆畢業(yè)生就達630萬,再加上往年未就業(yè)的大學生,求職人數眾多,就業(yè)擇業(yè)競爭太激烈。這些導致了大學生就業(yè)壓力過大,找工作難,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就更難。擇業(yè)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問題,如工作單位不如意、擔心自己能力不足或缺乏經驗而不能勝任工作等,這些都給臨近畢業(yè)的大學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應對措施
1.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
高校一般都設有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但其作用發(fā)揮并不明顯。一方面,大多數高校在校生人數眾多,而只有少數教師具備相應的咨詢能力,另一方面,心理困惑的學生都傾向于向熟悉的輔導員老師談自己的境況,尋求一些幫助。因此,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建設:首先,加強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的建設,在引進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同時,也鼓勵現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攻讀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碩士、博士學位,提高他們的專業(yè)水平;其次,加強對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使他們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心理問題;再次,要在班級中設立心理委員,及時了解班級中同學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做好心理健康問題的發(fā)現和預防。
2.從學生一進校就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工作。
在大一新生入學后,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檔案,做到對心理問題的早發(fā)現及對心理危機的早干預。同時,在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各個階段,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從而提高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
3.開設相關心理健康課。
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生會了解自身心理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與特點,增強心理調適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主要包括: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修課或選修課,納入學校課堂教學計劃,制定相應的考核辦法,設置學分,以確保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正常實施,使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大學生的自覺要求。二是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針對課程需要編寫和選用針對性強、專業(yè)性強、實用性強的教材。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根據年級不同開展“分層”課堂教學。如新生入校時的心理適應教育、在校期間的心理發(fā)展教育、實習期的創(chuàng)業(yè)心理教育、畢業(yè)前的人生職業(yè)規(guī)劃和擇業(yè)心理調適等教育。四是將心理知識的傳授與心理教育活動相融合,通過課堂教學和各種形式的心理訓練活動,使學生及時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心理調適能力[3]。
4.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
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鍛煉他們與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近年來我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通過開展“5·25”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來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斷開發(fā)大學生的心理潛能,增強學生之間相互關懷與彼此支持的意識,幫助學生培養(yǎng)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yōu)良品格,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和健全的人格。
5.教育學生合理評價自我,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
在我國,學習、讀書向來被賦予很高的價值,大多數家長和學生本人也把學習視為一種提高自己、改變現狀、為將來的職業(yè)做準備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學校里,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其在同學中的地位有很大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講,關注學業(yè)是同關注自我緊密聯系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幫助大學生客觀地認識評價自己,善于發(fā)現自己的長處,并根據客觀條件來調整個人的需要和心理期望。這樣可以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過高或過低而造成心理上的焦慮不安或松懈情緒[4]。
6.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首先,應針對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緒及時耐心引導和幫助,使他們以良好的心理態(tài)勢去面對新的人際交往和復雜的人際環(huán)境。要教育他們既正確認識自己,又客觀評價他人。其次,要教給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要教育大學生加強人際交往中的品德修養(yǎng),教育他們學會信任、學會尊重、學會寬容,用真誠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獲得真誠的友誼。最后,學校要經常組織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讓同學們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培養(yǎng)積極的人際交往心理,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4]。
7.培養(yǎng)大學生成熟的戀愛觀。
對于大學生來說,處理好戀愛與學習、生活等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否則就會陷入困惑、煩惱和痛苦之中。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成熟的戀愛觀極其重要。首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戀愛觀。一個人有了明確的人生目標,就會理智地對待愛情和婚姻大事,正確地處理好戀愛中的各種問題,使愛情得到健康、順利的發(fā)展;其次,要教育學生處理好愛情與成才的關系。當代大學生是復興中華、建設現代化中國的主力軍,歷史使命重大,要教育他們珍惜自己寶貴的大學時間,正確處理好愛情與成才的關系。
總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多方面的,高校應不斷探求更多更好的方法防止和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培養(yǎng)其良好的心理品質;大學生自己也要不斷地超越自我,調適心態(tài),更好地認識自己,改變自己。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張彥.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對策探討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28(5):62-64.
[3]姜海燕.大學生心理問題成因透析與教育對策探討[J].教育學術月刊,2008,5:66-67.
[4]海莉花,廉永杰.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應對[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1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