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正春,杜登科,吳平安
(常德市農業(yè)局 ,湖南常德 415000)
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發(fā)展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是切實增加農民收入、著力發(fā)展現代農業(y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保持社會大局穩(wěn)定的重要工作。通過分析常德市糧食生產發(fā)展歷程和生產現狀,提出發(fā)展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建議。
建國以來,常德的糧食生產得到了長足發(fā)展,主要表現為種植面積擴大,生產水平提高,種植品種更新,糧食產量增加,對保障糧食安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49年,常德糧食生產面積僅44.2萬公頃,2009年糧食生產面積達 66.9萬公頃,增加 22.7萬公頃,增長51.3%。解放以來,常德糧食生產面積呈增加、減少、再增加的態(tài)勢。據統(tǒng)計,60年間,糧食生產面積 66.7萬公頃以上的34年,其中1978年達到84.1萬公頃,創(chuàng)歷史紀錄。糧食生產面積中水稻占80%左右,1970年水稻面積63.4萬公頃,為歷史之最。20世紀50年代糧食生產面積為迅速發(fā)展時期。黨中央、國務院為解決人民吃飯問題,把發(fā)展糧食生產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常德糧食面積從1950年的 47.8萬公頃迅速發(fā)展到 1958年的 77.7萬公頃。 60至80年代為穩(wěn)步發(fā)展時期。在毛澤東“以糧為綱”的精神指導下,這 30年常德糧食生產面積穩(wěn)定在66.7萬公頃以上,其中 1976年至 1979年糧食生產面積連續(xù) 4年在 80萬公頃以上,達到歷史最高峰。90年代為滑坡時期。由于種糧效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受挫,糧食面積逐年減少,出現了雙季改單季、稻田挖塘養(yǎng)魚、種草養(yǎng)畜、壓糧擴經,面積由 1990年的 70萬公頃,下降到53.2萬公頃,減少 16.8萬公頃,減少 23.9%。一季稻面積由 1990年的 2.7萬公頃增加到 5.3萬公頃,增加 2.6萬公頃,增長96.3%。 2000~ 2005年,由于糧價低,賣糧難,一季稻面積迅速擴大,猛增到 14.5萬公頃。 2004~2009年,中央為扶持“三農”工作連續(xù)出臺了 6個“一號文件”,促進了糧食生產發(fā)展。一是取消了農業(yè)稅;二是提高了糧價;三是給予了補貼。農民種糧積極性得以充分調動,糧食生產面積迅速增加,2009年達到 66.9萬公頃,19年后再次突破千萬畝大關。
在 20世紀 70年代以前,水稻品種單一,常德全是常規(guī)品種,同時莖稈較高、易倒伏、產量低。1975年以后,隨著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糧食種子繁育力度不斷加大,良種層出不窮,產量大幅度提高,常德水稻種植也進入了“高稈改矮稈、常規(guī)改雜交、單季改雙季”的時代。50年代初期,常德種植的水稻幾乎都是高稈品種。由于高稈品種易倒伏、產量低,50年代后期,國家發(fā)出了壓縮高稈品種、推廣矮稈品種的號召,農業(yè)科技人員加大了矮稈品種的繁育推廣力度,先后引進、繁育、推廣了農墾58、矮腳南特等一批矮稈品種。60年代矮稈品種逐步推廣,水稻產量迅速提高。1961年每公頃產量僅 1 671.0 kg,1969年迅速增加到 2 661.0 kg,增長 59.2%,實現了水稻產量的第一次飛躍。70年代以前,常德種植的水稻都是常規(guī)稻,為進一步提高水稻產量,以袁隆平院士為首的一批水稻專家開始雜交水稻品種的選育,一批雜交水稻新品種相繼問世,水稻產量不斷提高,每公頃產量由1970年的2 569.5 kg增加到1979年的4 054.5 kg,增長57.8%,實現了水稻生產的第二次飛躍。解放初期,常德一季稻種植面積在 33.3萬公頃左右,1953年一季稻面積最多,達 40.2萬公頃,占常德水稻生產面積的73.1%,總產只有 130.5萬噸。為了增加糧食產量,國家提出了單季稻改種雙季稻。按照上級精神,常德大力推廣雙季稻。 1959年一季稻迅速下降到 21.2萬公頃,比1953年減少19萬公頃,下降47.3%。70至 80年代,全市一季稻面積在 2.7萬公頃以下,其中 1975年一季稻面積只有 1.3萬公頃,為歷史最低。由于雙季稻面積迅速增加,糧食總產持續(xù)增加,與 1953年比,1969年總產增加42.1萬噸,2009年增加 274.3萬噸,實現了水稻生產的第三次飛躍。水稻生產經歷三次質的飛躍后,基本上解決了人們的吃飯問題。80年代后期,科技工作者又把雜交稻既高產又優(yōu)質作為重點攻關課題。常德水稻育種專家李伊良選育出了全國第一個水稻優(yōu)質不育系金23A,引領全國掀起優(yōu)質水稻的革命浪潮,解決了人們從“吃飽”到“吃好”的問題。進入 21世紀以來,以袁隆平院士為代表的農業(yè)科技工作者又開始選育超高產優(yōu)質稻(簡稱超級稻),優(yōu)質稻和超級稻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到2009年,全市優(yōu)質稻種植面積達 32.5萬公頃,超級稻種植面積達 14.3萬公頃。
1949年以來,在繼承和發(fā)展群眾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農業(yè)科學技術,糧食栽培技術不斷提高,促進了糧食生產發(fā)展。50至60年代,糧食作物種植基本上是以群眾經驗為基礎,再加上大鍋飯制度,管理較為粗放,單產較低,一般產量 1 950 kg/hm2左右。 70至 80年代,糧食作物栽培技術有所提高,開始推廣良種良法,產量也有所提高,一般產量達3 450kg/hm2以上。進入90年代以來,糧食高產栽培技術大面積推廣,“良種良法”觀念深入人心,機耕、機插、機收、直播、拋秧以及節(jié)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植保專業(yè)化防治等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據統(tǒng)計,2009年常德水稻直播面積 23.3萬公頃,軟盤拋秧面積 12.7萬公頃,測土配方施肥面積 52萬公頃,植保專業(yè)化防治面積 8萬公頃。通過良種良法配套,糧食產量突破 6 000 kg/hm2,其中水稻產量達 6 397.5 kg/hm2,比 50至 60年代單產增長了近 3倍。
常德糧食生產雖然有了較大發(fā)展,但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嚴重制約糧食生產的發(fā)展。
由于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建設速度加快,加上以高速公路、鐵路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大量占用耕地,常德乃至全國基本農田呈銳減之勢。據統(tǒng)計,近十年來常德耕地減少近 4萬公頃。同時,由于受潛育化、化肥化的影響,常德耕地質量不斷下降。據調查,有機質含量逐年減少,中、低產田比例不斷加大。近二十年來,投入耕地的有機養(yǎng)分正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減少。與1997年相比,2003年的高產田面積下降了8.1%。
農田基礎設施大多是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目前排灌設施老化,裝機容量不夠,溝渠路壩毀損嚴重,病險水庫較多,排灌不夠暢通,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差。如臨澧縣青山渠剛修建時灌溉面積 2.5萬公頃,現在因渠道不暢,灌溉面積不到1.5萬公頃。特別是農民種田灌水困難,由于溝渠嚴重破壞,水跑冒滴漏嚴重,原來只抽水 1 h就夠了,現在就是抽水 5 h水也難到田里,農民怨聲載道。有些水庫年久失修,蓄水量逐年減少,存在安全隱患。由于缺水或灌水困難,迫使部分農民不得不由雙季水稻改種一季水稻。另外,常德市地處洞庭湖區(qū),水災發(fā)生頻繁,對糧食生產威脅很大。
雖然國家提高了糧食最低收購保護價,但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仍然偏低。除去物化成本,一般種1hm2一季稻收入7 500元左右,種雙季稻收入 10 500元左右,而種棉花、烤煙收入 15 000~ 22 500元,高的達 45 000元以上,種蔬菜收入 22 500~ 30 000元,高的達 75 000元以上。目前,由于種糧比較效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糧食面積難以穩(wěn)定,改糧擴經現象時有發(fā)生。20世紀 90年代至 2002年,由于糧價不高,種糧效益低,賣糧難問題日益突出,全市出現了壓糧擴經、挖塘養(yǎng)魚、種草養(yǎng)畜的現象,種糧面積急劇下降,面積由 1990年的 70萬公頃,下降到 2002年的 44.7萬公頃,減少 25.3萬公頃,下降36.2%。2009年由于棉花價格上揚,棉農收益較高,2010年預計將有部分水田改種棉花。
土地經營權承包給農民后,一定 30年不變,雖有利于農村穩(wěn)定,但不利于土地流轉。目前大部分農村青壯年勞力外出打工,承包的土地寧愿拋荒,也不愿轉讓他人耕種。近幾年,國家提高了糧食最低收購保護價,種糧效益有所增加,農民都紛紛爭著要田,種糧大戶變成了中小戶,這樣一來對糧食生產規(guī)模經營,提高種糧效益造成了很大障礙。
自從實行種糧補貼以后,農資價格持續(xù)上漲,居高不下。據調查,2004年至 2007年,農資價格普遍上漲50%以上,有的甚至翻了一番。一般每公頃農資成本增加 1 800~ 2 250元,而種糧補貼每公頃只 1 650~ 1 800元。種糧補貼抵不了農資漲價金額,農民對此意見較大。另外,種糧補貼不盡合理。一是種糧補貼偏少,不能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二是雙季稻和一季稻補貼差距太小,雙季稻比一季稻每公頃只多 150元的種子補貼,農民種雙季稻積極性不高;三是現在糧食直補和綜合補貼是按計稅面積進行補貼,有許多非計稅面積種糧得不到糧食直補和綜合補貼。據調查,糧食產區(qū)種1 hm2糧食只能得到 0.8~ 0.9 hm2的補貼,農民反映強烈。
據調查,常德種糧農民素質普遍較低,年齡老化嚴重。從文化程度上看,絕大部分種糧農民都是初中以下文化;從年齡結構上看,都在 50~ 70歲之間;從健康狀況上看,青壯年身體好的農民外出務工,老弱病殘農民在家種田。如此素質的農民來從事糧食生產,要發(fā)展現代農業(y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真是令人堪憂。
糧食安全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糧食質量安全隱患較大。我國用占世界1/7的耕地養(yǎng)活了世界21%的人口,但也用掉了世界 1/3的農藥、化肥,由此對糧食和環(huán)境造成了較大污染。另外,工業(yè)“三廢”污染依然存在,有些地方土壤重金屬超標,這對糧食質量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二是糧食數量安全存在隱患。由于種糧面積逐步減少,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加上國家糧庫儲備不足,糧食安全預警體系不夠健全,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將這些問題解決,就會引發(fā)糧食安全問題,從而影響社會穩(wěn)定。
糧食是安天下、穩(wěn)民心的重要商品,事關國計民生和民族安危。發(fā)展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刻不容緩。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保護耕地就是保護糧食生產能力。一是堅決貫徹執(zhí)行國務院提出的基本農田“五不準”政策,切實保護基本農田,堅決遏制亂占濫用耕地現象。二是不能把農業(yè)結構調整簡單的理解為“調減糧食,多種經營”,要嚴格控制“毀田栽樹、挖塘養(yǎng)魚、種草養(yǎng)畜”。三是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建立高產穩(wěn)產糧食生產基地。四是狠抓沃土工程建設,推廣綠肥種植,增施有機肥料,不斷提高土壤肥力。
一是加強沅、澧兩水治理,變水患為水利,把水災損失降到最小程度;二是加強病險水庫整治,消除安全隱患,切實增加貯水能力,確保糧食生產用水;三是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溝渠路暢通,做到排灌便捷、旱澇保收。
為了調動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首先,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提高糧價,建議每50 kg稻谷價格提高到130~150元。只有糧食生產效益提高,才能穩(wěn)定糧食生產面積。其次,加大種糧補貼,建議在現有的基礎上每公頃提高 750~ 1 050元,并加大雙季稻補貼,建議雙季稻補貼是一季稻的兩倍,同時糧食直補和綜合補貼最好按實際種植面積補貼。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才能真正穩(wěn)定糧食生產面積。
近年來,由于糧價有所提高,外出務工農民紛紛回來種糧,使種糧大戶越來越少。同時,大多數農民單家獨戶生產糧食,生產規(guī)模小、經濟效益低,不利于機械化操作,也不利于發(fā)展現代農業(yè)。從長遠發(fā)展的觀點看,各級政府應采取激勵措施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創(chuàng)業(yè),盡量減少從事農業(yè)的人員比重,同時,按照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搞活土地流轉,提倡規(guī)模經營,不斷提高種糧效益。
各級農業(yè)執(zhí)法部門要加大對農資市場的監(jiān)管力度,規(guī)范農資市場秩序,堅決打擊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等坑農害農行為,確保優(yōu)質農資進村入戶,切實保護種糧農民的利益。同時,要加大對農資價格的監(jiān)管,防止農資價格上漲過快,對那些擾亂市場、哄抬物價的農資商販要嚴厲查處。
“三農”工作的核心是農民增收問題,農民增收的核心是農民素質問題。要想提高農民素質,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大投入,利用多渠道、多途徑培訓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的就業(yè)技能和科學種田水平。只有通過培訓,才能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只有提高農民素質,才能發(fā)展現代農業(yè),促進糧食生產發(fā)展。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要確保糧食質量安全,應大力推行無公害糧食生產技術及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術,禁止使用劇毒農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減少化肥用量,增施有機肥,加強農殘監(jiān)測,確保糧食從田間到餐桌的安全。中央和地方要在主產糧區(qū)建立糧食信息機構和糧食安全預警體系,對國內外糧食信息進行收集、整理、發(fā)布,同時適期對國內外糧食市場進行研究分析,一旦出現糧食數量安全問題,應及時通報情況,采取應急措施,確保糧食安全。
[1]王雅鵬.我國糧食安全的潛在性危機分析 [J].農業(yè)現代化研究,2008,(5):537-541.
[2]尹成杰.關于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思考 [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5,(1):5-10.
[3]姜長云.關于我國糧食安全的若干思考 [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5,(2):44-48.
[4]張 陽.進一步完善糧食補貼政策的思考 [J].糧食科技與經濟,2007,(2):14-15.
[5]唐明貴,劉善臣.我國糧食質量安全的現狀與對策 [J].作物研究,2009,23(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