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仲明(南京郵電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南京 210036)
張愛玲寫于1943年9月的《傾城之戀》,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寫的是一個衰敗沒落的大家庭的女兒白流蘇離婚又成功再嫁的故事。流蘇再嫁的男人叫范柳原,他本來不想娶流蘇的,他只想和流蘇“談”戀愛,只想讓流蘇做情婦。戰(zhàn)爭來了,香港淪陷了,這種情勢下,范柳原娶了白流蘇。柳原到底愛不愛流蘇,他為什么不給流蘇婚姻?他一再要流蘇“懂得”他,向流蘇索“愛”,表明了什么?范柳原口中的“墻”又意味著什么?墻上的“龍”又指的什么?這幾個問題或眾說紛紜,說法不一,或含糊不清,繞過不提。本人就這幾個問題談點自己的看法。
一
范柳原和白流蘇兩人是一見鐘情的。范柳原和白流蘇的妹妹相親,如果柳原只是看不中妹妹,完全可以提早結(jié)束這次相親,不必從五點拖到晚上十一點;流蘇如果討厭柳原,看不上柳原,恐怕犯不著和柳原跳舞,一曲又一曲的,用把自己搭上的方式去刺激兄嫂、妹妹。柳原的愛里有憐惜,有疼愛,有迷戀,有性的吸引。首先,流蘇長得美,這種美不是西洋女人、印度女人的高大粗壯,輪廓立體分明,而是嬌小、清秀淡雅,在“月光中”,“美得不近情理,美得渺?!?,想必在幽暗的燈光下也美得不近情理,美得渺茫。再加上“月白蟬翼紗旗袍”,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流蘇這種美,這種風韻,是中國的,是舊式詩禮家庭的,是古典的。其次,流蘇是那么嬌小柔弱,卻那么孤苦無依。柳原的心理起了憐惜、疼愛之情。在香港,范柳原私下對流蘇的表白,應該都是真心的流露。如果柳原不愛流蘇,犯不著非得讓流蘇懂他。范柳原希望他在流蘇的心目中不是那么壞。他為自己墮落的辯解是在乎流蘇,在乎流蘇對他的看法。那天晚上電話里的表白,應該說是真情多于調(diào)情,柳原確實想與流蘇天長地久地“與子相悅”。但“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也可以是情婦,是紅顏知己的情婦。這始終是范柳原給流蘇的定位。把“與子成說”改成“與子相悅”就是范柳原不能給婚姻的暗示。白流蘇也是愛范柳原的:范柳原年輕多金,人又“有風神”,又會說甜言蜜語,太太們都把他當成“香餑餑”,“急扯白臉的把女兒送上門來”,流蘇豈能不動心?至于柳原的浮浪,看慣了家里遺少作為的流蘇,肯定不會把這樣的事當作了不得的毛病。她原來的丈夫兩年的婚姻里不僅又有兩個姨太太,還嫖。但流蘇的當務之急是尋求世俗的物質(zhì)保障,所以她忽略了他和她的愛,她眼前只考慮他是不是娶她。因為各自揣著私利,所以柳原和流蘇一個勾引、追逐;一個欲迎還拒,欲拒還迎。兩人話中有話地小心翼翼地試探對方:柳原想著流蘇能不能接受情婦的角色,流蘇那種家庭出身,應該是正室太太的,即便離了婚,再嫁也應該是繼室的。柳原怕流蘇不接受,怕流蘇惱怒走掉。流蘇在香港一段時間后,周圍的人喚她“范太太”,流蘇尷尬,柳原說:“喚你范太太的人,且不去管他們;倒是喚你做白小姐的人,才不知道他們怎么想呢!”“你別枉擔了這個虛名!”流蘇馬上臉變了顏色。這句話不是柳原要承諾流蘇婚姻的暗示,而是柳原對流蘇壓抑已久的情欲的表露。流蘇的反應是惱怒,此刻她還不能認可情婦這個角色。流蘇想著的是婚姻,是柳原的正式太太。她知道自己目前的地位、境況很難,但她還是想努力取得最好的結(jié)果,所以流蘇也怕嚇著柳原。她心里最壞的結(jié)局是情婦的身份。
范柳原為什么不給流蘇婚姻,這也是斷墻下柳原說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么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墻。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的原因,文明帶給人的是什么?是各種制度、各種規(guī)范。愛情讓位于社會的制度、規(guī)范,所以他不能娶流蘇。婚姻是門第、錢財?shù)鹊南嗯涞漠a(chǎn)物。當時的中國講究這些。柳原的母親始終進不了范家的大門;七巧(張愛玲《金鎖記》)剛結(jié)婚時是妾的地位,就因為七巧家是開麻油店的。姜家老二實在娶不了條件好的小姐了,為了讓七巧一心一意照顧癱瘓的丈夫,才把七巧扶正的;霓喜(張愛玲《連環(huán)套》)拼了一輩子,輾轉(zhuǎn)幾個男人,最終還是情婦的身份,落個被遺棄的下場;振保(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愛嬌蕊,嬌蕊也愛振保,振保卻沒有沒勇氣娶嬌蕊,因為嬌蕊名聲不好,當時又是別人的妻子。即便嬌蕊要為了振保離婚,振保也不敢娶她?!叭绻鐣淮饝?,毀的是他的前程”。振保覺得不值得為此毀了自己的“前程”。為了自己的“前程”,振保寧可找個自己不喜歡、不愛的女子結(jié)婚。因為那女人和他門當戶對,家世清白,個人冰清玉潔。由此可見,婚姻對一個人來說關系有多大。
流蘇家沒錢,流蘇自己也沒錢,流蘇是個離過婚的女人,所以柳原沒勇氣娶流蘇。柳原畢竟是中國人,現(xiàn)在、將來都要在中國生活,中國的制度、規(guī)范當然要遵守。柳原又自稱“中國化的外國人”,“頑固起來,比任何老秀才都要頑固”。當然,范柳原身上還有自小得來的西方的東西。從小在英國長大,西方的思想觀念對他的影響應該說是很深的。但我們也看到,《傲慢與偏見》《簡愛》《呼嘯山莊》中婚姻是以家產(chǎn)、錢財、地位、美貌來衡量的,《魂斷藍橋》的悲劇正是身份、地位的原因造成的。所以柳原很想到一個沒人的地方,比如馬來的森林里,脫離文明世界?;蚴钦麄€文明毀掉了,世俗社會的一切規(guī)范都不作數(shù)了,那么他可以放開手腳,無所顧忌地愛流蘇,沒有心理負擔地愛流蘇。那時的愛就是純粹的。果然,戰(zhàn)爭來了,香港燒了,炸了,坍了,柳原覺得可以不在乎那些禮儀風俗了,戰(zhàn)爭期間的婚姻不僅可以“潦草”,還可以不講究錢財,不講究女方是否離過婚,戰(zhàn)爭期間人們在生命遭受威脅時,是會寬容對待這些的。范柳原可以給別人說:“都是戰(zhàn)爭的緣故?!彼劳雒媲埃詾橹贫?、規(guī)范土崩瓦解了。然而清醒之后的范柳原還是有了“平淡中的恐怖”,戰(zhàn)爭沒有毀滅人類社會,人類的文明依舊存在。他可能還要承擔和流蘇結(jié)婚帶來的種種不利。
二
香港的一天深夜,柳原在電話里向流蘇表白:“我愛你”,掛斷后又拿起電話問:“你愛我么?”流蘇低聲道:“你早該知道了。我為什么上香港來?”這是流蘇矜持、含蓄地表達“我也愛你”。柳原嘆道:“我早知道了,可是明擺著的事實,我就是不肯相信。流蘇,你不愛我?!绷脑捒此泼?、顛三倒四,其實不然。它是柳原矛盾的心理表現(xiàn),是柳原婉轉(zhuǎn)地表達他的思想、他的要求的方式。柳原的意思是:流蘇,你得愛我,但不要向我要婚姻。這就是柳原的自私。他向流蘇索“愛”,但又不給流蘇婚姻。
從文本上分析:柳原是個從小缺愛的人。他是非婚生子,和母親兩人生活在英國。父親到處做生意,中國廣州有正室太太,有家。母親父親先后去世,他得到遺產(chǎn)的繼承權很費了周折和時間,那段時日他“孤身流落在英倫,很吃過一些苦”,直到二十四歲才回到國內(nèi)。父母的婚姻的不明,帶給柳原身份的不明,這是難堪的。他的周圍沒有愛,“至今范家的族人還對他抱著仇視的態(tài)度”。他回到國內(nèi)后,很多看不慣,“臟的”、“壞的”,讓他關于家鄉(xiāng)的美夢破滅了,他受不了打擊,開始往壞道上走,浮浪人生,游戲感情,自然也得不到真愛。越是這樣的人越渴望得到真愛,因為他們內(nèi)心虛空脆弱。
我們還應該看到,范柳原在英國長大,西方的禮儀和教育,告訴他愛是互相的,女性也有愛的權利,得到女性的愛,男人的愛才是完整的?!栋谅c偏見》中宣揚的就是不僅要地位、家產(chǎn)的門當戶對,還講究愛的呼應。西方的浪漫主義愛情,兩情相悅的愛給了柳原愛的標本。所以柳原不僅要的是流蘇的身體,更要流蘇的真感情。
當然,不管什么時代、什么社會,男人追女人,與其說向?qū)Ψ绞緪?,不如說是源于男人體內(nèi)原始的征服欲。男人一旦動了追女人的念頭,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愛,而是如何去征服。如果僅僅是得到女人的肉體,而得不到女人的心靈,這樣,男人的感覺也是失敗的。男人的最終勝利是女人對他的心靈的歸屬。
柳原看到流蘇來到香港,就知道流蘇的態(tài)度了。他欣喜,又不得不小心謹慎。白家“窮雖窮,也還是個望族,大家都是場面上的人,他擔當不起這誘奸的罪名”。所以,他希望流蘇“懂”他。所謂懂他:一是理解他的墮落,寬容他的墮落,柳原不希望流蘇把他看成天生的壞胚子,他希望流蘇知道:他對流蘇是真心的;二是希望流蘇是他的知己。柳原本身也是寂寞的。他的出身,他的環(huán)境,都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他的心寂寞孤獨空虛,他希望流蘇能填補它;三是要流蘇理解他的不能給流蘇婚姻,只能兩情長久相悅。
柳原對流蘇的愛還不足以讓他“花了錢”娶一個離婚的女人,更不足以讓他和社會抗衡,使自己的名聲、地位受影響。他可以花天酒地玩女人,但不可以娶個離婚的窮女人。這就是社會的規(guī)范。柳原內(nèi)心也是矛盾的、掙扎的。他確實愛流蘇。所以他讓流蘇“懂”他,懂他的無奈,懂他的為難,懂他是愛的。柳原知道這不是流蘇所想要的,所以他怕流蘇為此不愛他,他也知道,流蘇對他更多的是經(jīng)濟上的依靠。因為流蘇必須、迫切地需要一個經(jīng)濟的依靠,柳原不知道流蘇對他的依順和取媚是不是有愛。所以才會說:流蘇愛他“這是明擺的事實”,但他“不肯相信”,又說“流蘇,你不愛我”這樣看似矛盾的話。他需要流蘇愛他,他要流蘇愛他。
三
單從題目上看,讀者很容易想到的是,李延年唱的《北方有佳人》,“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辈聹y是關于一個傾國傾城的美人的愛情故事。仔細讀下來,才知道這個傾城是指的詞的本源意義。香港這個城傾倒了,坍塌了,淪陷了,在香港淪陷時發(fā)生的戀愛。從文本上分析,這個“傾城”還有另外一層意思。
文中那堵破敗的墻出現(xiàn)三次。第一次是流蘇剛到香港的當天,柳原名義上送流蘇回她下榻的淺水灣飯店,實則是制造兩個人單獨相處的機會。在快到住處時,柳原建議散步,兩人散步走到了那堵墻下。柳原看著流蘇說了這樣一段話:“這堵墻,不知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幸惶欤覀兊奈拿髡麄€的毀掉了,什么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墻。流蘇,如果我們那個時候在這墻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币驗楦髯缘哪康模姓J對流蘇不是真心,也指出不相信流蘇愛他。為什么說文明毀了兩人才會有真心?文明毀了,兩個人所顧忌的制度、規(guī)范、禮儀,等等,所索取的物質(zhì)的依靠也都不存在了,只剩下飲食男女,愛就純粹了。柳原這里不是講的本源上“城”的毀滅,是象征文明的“城”的毀。破墻給人的感覺是劫難后的荒涼蒼茫,有時空悠長的感覺。柳原口中愛的地老天荒是在文明毀滅后,文明之下,不會有地老天荒的愛情的。柳原是悲觀的,悲傷人的渺小、人的能力的微弱、人在社會上的不能自主。
第二次那堵墻的出現(xiàn)是香港淪陷后,槍林彈雨中活下來柳原和流蘇從淺水灣飯店回他們租住的房子。路上,流蘇想到了那堵墻,說:“那堵墻……”只半句話。也許她是想起了柳原說過的話,戰(zhàn)爭燒毀了,炸毀了整個香港,范柳原提到的那個真心的時候應該來了吧。
第三次是在他們的租住的房子里,劫后的香港,寒風的夜里,作者敘述:死寂的香港城市,寒風像三條龍,變?yōu)樘摕o的氣,通入虛空的虛空,失去記憶的文明人什么都找不到了。流蘇又想起了那堵墻?!帮L停了下來,像三條灰色的龍,蟠在墻頭,月光中閃著銀鱗。她仿佛做夢似的,又來到墻根下,迎面來了柳原。她終于遇見了柳原?!谶@動蕩的世界里,錢財,地產(chǎn),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康米〉闹挥兴蛔永锏倪@口氣,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p>
有形的墻傾塌了,香港淪陷了。患難之中,兩人生死與共,有了相濡以沫的感情。戰(zhàn)爭讓他們感到人的渺小、人命的脆弱,他們需要相互支持,一起患難,一起承受。
墻的象征意義指世界文明的“墻”坍塌了,一切制度、規(guī)范、一切人為制造出來的約束沒有了,只剩下飲食男女。而這是世界的本源,是世界的永恒。張愛玲的寫作被抨擊遠離革命,遠離反戰(zhàn)。張愛玲的反駁就是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是生活的基本常態(tài)。錢財、地產(chǎn),一切都會改變,唯一不改的是飲食男女。敘述者的聲音和人物的心理兩次提到三條龍,似乎所有的評論都含糊地繞過這三條龍。這三條龍具體指的是什么?為什么是三條?好像沒有人說明。本人以為應該是指的三方政治力量:國民黨的、共產(chǎn)黨的、日本侵略者的。這三條虛幻的龍,從有形到遁入虛空,是張愛玲消解政治立場、消解民族大義的手法,是張愛玲用虛無思想作的自我辯解。緊接著一段作者的敘述“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也是張愛玲躲避政治、躲避宏大的一個理由。
無獨有偶,米蘭·昆德拉在他的《笑忘錄》里描述,凱雷爾的母親在前蘇聯(lián)的坦克入侵自己的國家捷克時,卻一心想著摘自家的梨。凱雷爾夫婦當時氣瘋了。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凱雷爾覺得母親不無道理,因為畢竟坦克會消失的,而梨是永恒的。米蘭·昆德拉想說的是:在梨面前,歷史顯出了它的局限和脆弱。①
綜上所述,《傾城之戀》在看似傳奇的愛情之下,是最實際、最無奈的愛?;橐鍪呛汀板X財”、“地產(chǎn)”,還有世俗規(guī)范聯(lián)系在一起的。城的傾覆給了范柳原短暫的幻覺:一切文明坍塌了,所以他娶了白流蘇。
① 高興:《米蘭·昆德拉傳》,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