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娟
【摘要】在二語習得過程中,母語遷移現(xiàn)象非常普遍。本文在對以往研究進行總結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語言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正遷移現(xiàn)象,旨在能為外語教學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二語習得;母語正遷移;外語教學
一、引言
遷移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早在一百多年前,語言學家們就開始了對遷移問題的研究。1989年,Odlin在《語言遷移》一書中給語言遷移下過一個定義:“遷移是由于已經習得抑或未完全習得的語言與目的語存在共性和差異,在學習目的語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痹诙Z習得過程中,基于語言共性產生的積極影響稱為正遷移,而基于語言差異產生的消極影響稱為負遷移。本文所提及的語言遷移主要針對的是以漢語為母語,以英語為第二外語的學習者。多年來,應用語言學者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母語對語言習得的干擾,即負遷移上,而忽視了其積極作用。近年來,此種狀況雖有所改觀,但是關注母語在語言習得方面正遷移的著作和文章仍然明顯少于對負遷移方面所做的研究。筆者認為,盡管每種語言都有其不同的語音系統(tǒng)和字形符號系統(tǒng),自成一體,但人類的思維方式和內容,以及由語音和文字所形成的心理經驗及其所反映出的事物大都大同小異。鑒于英漢兩種語言的通性,以及目前我國英語學習的現(xiàn)狀,筆者對英語習得中的正遷移現(xiàn)象稍作探索。
二、母語正遷移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
(一)語音正遷移
從語音系統(tǒng)看, 漢語屬于以聲調區(qū)別字義的“聲調語言”,而英語是一種主要依靠語調來區(qū)別字義的“句調語言”, 且有些音素只存在于英語中,例如英語中的咬舌音,但是這并不能否認漢語對英語學習的促進作用。在語音方面,英語發(fā)音需要借助音標,而音標又被分為元音與輔音,這同樣適應于漢語。因此,利用漢語中存在的音素,自然的掌握兩種語言發(fā)音上的共同之處,有利于快速熟悉目標語的發(fā)音規(guī)律。例如,英語音標中的輔音[p][b],[t][d],[k][g],和元音中的[i:][u:][a:],這些音與漢語拼音的形式和發(fā)音都比較接近,準確進行語音遷移,會提高發(fā)音學習的效率和準確度。
(二)詞匯正遷移
英漢兩種語言屬于不同的語系,兩者詞匯在詞的表達方式,內涵義,聯(lián)想義以及感情色彩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在二語習得過程中,詞匯負遷移也成為英語學習的一大絆腳石。但是,在關于詞的組合規(guī)則和構詞法上仍不乏相似之處。在英語中,有橫組合關系(syntagmatic)和縱聚合關系(paradigmatic),即注意詞,短語和句子之間的橫向和縱向聯(lián)系,如a … of milk中,此處gallon 與bottle,cup,glass等形成橫組合關系,而與a, of, and milk形成縱聚合關系。在漢語中也同樣存在組合規(guī)則和聚合規(guī)則,如“我們看電視”,其中“電視”可與“期刊,電影,報紙”等替換,這些詞具有共同的語法特征,屬于同一個聚合群。“電視”又與“我們”“看”構成組合關系,組合規(guī)則是保證句子結構有序性的重要條件。
在構詞法中,加綴法,復合法,縮略法是英語和漢語都經常使用的構詞法。如加綴法,漢語有老師,老人,老鄉(xiāng),老同學等。英語中加詞綴的詞就更多了,minibus, miniskirt, monodrama, monologue等。
此外,英漢兩種語言中的詞類劃分基本一致,都有實詞和虛詞之分,都有名詞、動詞、形容詞、副、介詞、數(shù)詞等基本詞類詞。
(三)語法正遷移
語法遷移體現(xiàn)在很多層面上,在這里主要探討一下句法正遷移。漢語的基本句型結構與英語有很大的相似性,按語氣分,都包含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因此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如果調動已有的關于漢語句法的圖式,遷移到英語句型中,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在語序方面,英漢兩種語言在句型上有很大的相似處,在簡單句中,主謂賓的順序幾乎一樣,有時候可以不用改變單詞順序,就可以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轉換。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許多漢語語法扎實的同學在學習英語的句型語法時相對容易,效果也好。
(四)文化正遷移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既有差異,又不乏相似相通之處。Krashen認為,很多情況下,第二語言學習者可以通過啟動母語思維,來達到與目標語之間的有效交流。例如,在編寫教材時,可以將中國豐富的詩詞和名句,或中華民族的歷史人物,或經典的文學名著,抑或具有可比性的西方文化精品用地道的英語編寫成教材,這無疑會激發(fā)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興趣,中西合璧,珠聯(lián)璧合,將對二語習得起極大的促進作用。
此外,還有委婉語中的文化正遷移。如表示一個人離開人間,可以用“去世”,“逝世”,“駕崩”,“享福去了”,等等詞語,卻很少提及“死”,有時是為了照顧死者親屬的悲痛心情,有時是為了表示尊敬,或是特殊語境的要求。同樣,英語中也使用委婉語,人們常用“pass away” , go to the better world, depart out of this world, go aloft等委婉語(Euphemism)來傳達人離世的意思。
三、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首先,教師在課堂上應增強對比意識,充分發(fā)揮母語對二語習得的促進作用。在語音教學方面,特別是音標教學過程中,學會靈活運用漢語拼音的正遷移去輔助英語學習,而易混淆之處則應該加以強調指出,竭力避免負遷移的不利影響。
其次,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適當利用母語的語言習慣。這將有利于節(jié)約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緊張和焦慮情緒。但是母語灌輸要適可而止,不宜過量。
再次,引入文化教學。文化與語言關系密切,文化教學也應納入外語教學,讓學生多接觸與母語文化有關的材料,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目的語難度,提交學習的積極性,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也強化了本民族文化的學習,一舉兩得,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環(huán),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進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Ellis, Rod.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2]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