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霖
〔關鍵詞〕 學生;自學能力;預習習慣;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41〔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9(A)—0031—01
自學能力是學生的基本能力,“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自學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形成了依賴心理,學生的自學能力很差。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自學成為學生內(nèi)在的需要,并對學生進行有計劃、分層次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引導學生養(yǎng)成預習習慣
首先是適應期。其任務是把學生從“老師抱著走”過渡到“老師扶著走”。預習前,教師給學生一定的預習提綱和參考資料,讓學生把預習的內(nèi)容概括成幾個問題或知識點,并記好筆記,課堂上教師再對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行講解。如在教冀教版初中英語第四冊Unit One時,我將預習內(nèi)容定為概括介詞in,on,at和about等的用法,并將有關的材料發(fā)給學生,讓他們提前先自己尋找答案,然后我在課堂上講解,讓學生進行討論。
其次是半自主期。在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的基礎上,師生圍繞著教材共同確定預習的內(nèi)容,學生自己尋找有關的資料,做好預習筆記,然后在課堂上討論、釋疑。每一周我都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和學生們共同確定一周內(nèi)要上的內(nèi)容,讓學生利用字典等工具書解決一部分難點,并做預習筆記。然后,我再對學生不明白的知識點進行講解,讓學生進行討論。這樣,教師講學生之所想,做到了有的放矢,學生的聽課效率大大提高了。
再次是自主期。以課本為依托,輔以一定的參考資料,學生自己確定預習的重點、難點,在有關的參考書中尋找教師提出的問題的答案。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釋疑,相互補充,然后教師進行總結。這樣,學生能夠自主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養(yǎng)成預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閱讀中的不良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提高閱讀能力至關重要。學生閱讀文章時常采用的方式是唇讀、指讀、回視重讀,遇到生詞就查辭典,這就分散了閱讀的注意力,影響閱讀的效果,容易使學生的思維只停留在某個詞或句子上,獲得的信息往往是支離破碎的。因此,我常指導學生養(yǎng)成默讀的習慣,抓住文章的核心句,從一個句子快速地掃視到另一個句子,進行連貫性的閱讀。另外,我還讓學生根據(jù)不同的閱讀目的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略讀和詳讀),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如:消遣類的小故事、新聞類的讀物語言結構比較簡單,只要知道內(nèi)容大意即可,可采用略讀方法;如果要尋找某個具體的資料或信息,或?qū)Σ牧蠌谋韺拥缴顚舆M行理解,就要詳讀。
教師還應充分利用課本教材,將精讀與泛讀結合運用,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高中英語教材每個單元都包括Text和Supplementary Reading兩個部分。Text作為精讀教材,學生從中可以學到語法、詞匯等知識,偏重于“質(zhì)”的方面。Supplementary Reading是課文的補充和延伸,是對課文背景的介紹或相關知識的鋪墊,學生從中可以了解到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利用這一部分材料可以培養(yǎng)學生概括、分析和綜合等閱讀能力,如通過尋找每段的中心句、歸納文章的中心、回答問題等來培養(yǎng)學生把握文脈、獲取信息、分析推理、深層理解文章的能力。另外,挑選各種文體的簡易英語讀物,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不斷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斷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知識與文化背景知識,達到精讀與泛讀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最終提高學生的英語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