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海貴
摘要:高校貧困生教育救助有著深刻的倫理道德意蘊。從社會正義的視域,分析了高校貧困生教育救助的倫理困境,從補償正義、代際正義和教育公平三個方面對高校貧困生教育救助給予了道德合理性與合法性證明。提出了基于權利訴求的高校貧困生教育救助的基本模式——“政府主導型”模式,同時提出了高校貧困生道德教育的重要主題:給貧困生以尊嚴和力量,引導貧困生追求美好生活。
關鍵詞:教育救助;社會正義;社會救助;補償正義;代際正義
教育救助是社會救助(social assistance)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也是社會救助中具有特殊倫理意義的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教育救助在實踐中獲得了一定的發(fā)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救助問題已經(jīng)得到基本解決?,F(xiàn)在,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救助,特別是高校貧困生教育救助問題開始成為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什么是教育救助?高校貧困生教育救助面臨什么樣的倫理困境?實施高校貧困生教育救助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依據(jù)何在?本文擬從倫理學的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一、教育救助的倫理意蘊及高校貧困生教育救助的倫理困境
(一)教育救助的倫理意蘊
救助活動萌芽于原始社會末期,與人類的生存狀況緊密相關。人類的生存、發(fā)展始終與貧困、災難、風險和不平等相伴隨,人類也一直通過集體的拯救、支援與幫助與之抗爭。救助活動關系著人的生存和人類的福祉,也顯示著人的尊嚴和人性的光輝,構成了人類的一種基本存在方式,是人類道德生活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救助活動,從倫理學的視角分析具有兩個層面的涵義:一是個體行為的層面,救助是一種慈善或仁愛的道德行為,體現(xiàn)個體的美德;二是社會制度的層面,救助體現(xiàn)為社會救助,社會救助主要是一種政府公共行為,是一種蘊涵人道和正義的社會制度設計。社會救助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和政治等要素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生變化,它是社會進步和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社會救助作為一個現(xiàn)代概念,是指國家和社會對依靠自身努力難以滿足其生存發(fā)展基本需求的公民給予物質(zhì)幫助和服務的制度設計,這種制度安排旨在促進人的尊嚴自由平等和社會的安全穩(wěn)定和諧。社會救助是現(xiàn)代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子系統(tǒng),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是社會的“安全閥”和“穩(wěn)定器”,是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救助制度是貫徹科學發(fā)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
目前,我國社會救助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低保”制度、災害救助、醫(y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和流浪乞討救助等。我們認為,教育救助作為社會救助的重要內(nèi)容,是一種發(fā)展性救助,比其它救助更具有深刻的倫理意義。社會救助的對象是社會弱勢群體,而教育救助的對象是社會弱勢群體的子女和后代。教育救助具有階段性,包括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救助,也包括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救助,高校貧困生教育救助屬于非義務階段的教育救助。教育救助關系到社會弱勢群體子女的受教育權利能否實現(xiàn),這是由教育救助的特殊性決定的??梢赃@樣說,生活救助關系的是救助對象的生存權,而教育救助關系的是救助對象(弱勢群體子女)的發(fā)展權。在當代社會,生存和發(fā)展是緊密相關的,沒有生存就沒有發(fā)展,同時沒有發(fā)展也就不能很好地生存。要滿足和促進個體的發(fā)展,離不開教育。接受教育是一種基本的社會善,是當代社會個體發(fā)展的必不可少的途徑。個體受教育的基本善如果被剝奪,就缺少發(fā)展的內(nèi)涵,很難徹底擺脫貧困,很難有一個好的生活前景。教育救助符合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即不僅要“把人當人看”,而且要“使人成為人”。同時,教育救助有利于維持社會人力資源的再生產(chǎn)和積累,有利于實現(xiàn)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
教育救助是分配正義的價值體現(xiàn)。著名經(jīng)濟學家阿瑪?shù)賮啞どˋmartya Sen)提出了以實現(xiàn)“生活內(nèi)容”的能力來評估平等與不平等的新思路。他認為基于人際相異性,能力平等比機會平等更重要,社會制度安排的正義性應該體現(xiàn)出能力平等,個體的自由不僅表現(xiàn)為個體福利自由,更表現(xiàn)為個體主體性自由(積極自由),主體性自由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自由。[1]森認為貧困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貧困反映的是貧困者缺乏實現(xiàn)自己能力的社會資源。森的分配正義原則是能力平等,主張關注人的積極自由,主張社會應該保證每個人具有發(fā)揮其與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能力的機會和資源。我們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接受良好教育是個體積極自由的重要表現(xiàn),也是現(xiàn)代社會個體提高實現(xiàn)“生活內(nèi)容”能力的基本途徑,因而教育救助對于貧困者來說具有重要的倫理道德意義。沃爾澤(Michael Walzer)關于“統(tǒng)治善”和“壟斷善”的思想,對于我們理解和把握教育救助的分配正義價值同樣具有深刻借鑒意義。沃爾澤指出:“如果一些人擁有某種善,并因其擁有就能支配大量其他的善,那么我稱這種善是統(tǒng)治性的。如果一個男人或女人,一個價值世界的君主——或者一群男人和女人,一群寡頭——戰(zhàn)勝所有對手而擁有它,那么這種善是壟斷性的?!盵2]沃爾澤認為,對善的壟斷和統(tǒng)治都是不正義的,他的關于社會正義的“復合平等”理論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反對善與善之間的越界,反對一個領域的善越過、侵入和統(tǒng)治另一個領域的善。沃爾澤分配正義的核心是反對壓迫,他認為金錢是統(tǒng)治性善的典型例子,金錢經(jīng)常超越自己的領域界限而支配其他的善,如職位、權力和教育等。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實施教育救助可以有效防止金錢對教育的越界和壟斷。由此可見,教育救助作為一種發(fā)展性的救助,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社會救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具有更深刻的倫理道德價值,是分配正義的價值體現(xiàn)。生活救助滿足的是救助對象的基本生存需求,而教育救助滿足的是救助對象的發(fā)展需要,特別是對大學生的教育救助。
(二)當前高校貧困生教育救助的倫理困境
1. 救助理念落后。當前,高校貧困生教育救助的理念還停留在傳統(tǒng)的觀念上,帶有濃厚的道德色彩,沒有上升到制度正義的層面。我國傳統(tǒng)社會救助,包括教育救助建立在一種不平等的施舍、仁慈的理念上,沒有上升到平等權利和社會正義的制度層面,這是由傳統(tǒng)社會倫理秩序所決定的。有學者指出,目前很多關于教育救助的研究對“教育救助”和“教育資助”的概念不分。[3]這種現(xiàn)象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非常明顯地存在。大學生“教育資助”的范圍很廣,包括目前通常所謂的“獎、貸、助、補、減”,以及社會上的各種資助行為。“教育救助”屬于社會救助的范疇,即屬于社會保障范疇?!吧鐣戎笔窃谟⑽摹皊ocial assistance”的意義上使用。所以,“教育救助”和“教育資助”是兩個本質(zhì)上不同的概念,要根本解決高校貧困生問題,必須要強化“教育救助”的理念,要從制度正義的層面來思考解決高校貧困生問題的根本途徑和方法。
2. 責任主體界定不合理。理念落后必然導致主體責任不明。大學生教育救助的主體是政府部門、民間組織還是學校,國家的有關部門沒有給予明確規(guī)定。實際工作中,高?;旧铣袚司戎黧w的角色,救助對象的界定,救助工作的實施,救助資金的落實,以及救助的責任似乎都落到了高校的身上,讓高校不堪重負,無所適從。許多高校,特別是一些地方高校本身財政就緊張,為貧困生問題既要出錢,又要費力,耗費了大量的精力、財力和人力,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這種現(xiàn)狀顯然是不合理的。高校是教育機構,它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人才和發(fā)展科學技術。高校不是政府機構,更不是救助機構,高校必須擺脫這種尷尬的倫理處境和力不從心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