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芳
摘 要:如今是一個信息高速發(fā)達的時代,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現代化,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的目的是要提高教學質量,得到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既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的指導,還要結合課程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情況來合理運用這種教學手段,不能盲目追求教學手段的多媒體化。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優(yōu)化教學過程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49X(2009)-07-0093-03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是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簡稱CAI)的一種教學方式。多媒體課件能幫助教師執(zhí)行部分教學任務,傳遞教學信息,對學生傳授知識和訓練技能,直接為學生服務。任何一種教學方式都是以社會對教育的要求為出發(fā)點,以實現教育教學的最優(yōu)化為目的。所以在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之前,要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系統(tǒng)科學方法對教育教學全過程中的各種可操作因素進行分析,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系統(tǒng),并在實施過程中通過評價進行有效的反饋控制,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使教學過程達到最優(yōu)化。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它可以多方向、多角度地以不同形式描述某一事物,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工作,使學生得到一個綜合的立體印象,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理解,讓其對教學內容準確概況、形成概念、完成記憶。多媒體課件可以擴充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的模擬功能,可以克服課堂環(huán)境的局限,把由于受條件限制以往無法直接展示的東西用多媒體形式惟妙惟肖地展示出來。多媒體教學方式可以使教師為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計劃,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手段是現代教育技術必要的,也是非常有優(yōu)勢的一種教學手段。但所有教學手段的使用都要以學生的需要為前提,以達到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為目的,所以要根據具體課程甚至具體知識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因此并非任何情況下都是適用多媒體課件來進行輔助教學的。下面就談幾點關于中職教育階段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的看法。
一、先進的教學手段需要以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為前提
由于一些地方在前些年對中職教育普遍重視程度不夠,各地經濟發(fā)展水平也有較大差距,導致各地中職教師的各方面素質也有很大差距,尤其是部分欠發(fā)達地區(qū)教師素質令人擔憂。沒有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就不能很好的發(fā)揮其作用,甚至是適得其反。
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集聲音、圖像、視頻和文字信息等媒體為一體,具有形象性、新穎性、趣味性、直觀性、豐富性等特點。它可以根據教學目的、要求和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形象逼真的教學環(huán)境、聲像同步的教學情景、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 ,一些問題也日漸暴露出來,如課堂的教學模式并沒有發(fā)生質的變化,只是利用多媒體屏幕代替了黑板,現成的軟件和網絡下載的內容代替了教師的教案,而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師生互動方式和教學內容的多少并無多大改進。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使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優(yōu)勢尚未真正發(fā)揮出來。究其原因,是對多媒體教學的一些誤解,僅把它簡單理解為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中,加入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忽略了對相關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的學習,只是穿新鞋走老路,片面追求形式,未能根據新的教學要求去更新教學方法和精心設計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下的教學模式。也有些老師片面的認為,多媒體教學手段一定優(yōu)于其他教學方法,而忽略了對其他教學媒體和方法的運用。
教師必須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樹立現代教育技術的觀念,學會教學設計的基本技能,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多媒體課件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教師還必須熟練掌握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操作方法,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很好的駕馭教學課件,靈活運用課件,隨機應變地處理某些偶發(fā)的小故障,使現代化教學手段成為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二、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要與理論教學以及實踐實際操作有效地進行整合
我國的中職教育現狀是以就業(yè)為導向,培養(yǎng)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只有就要求中職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身心素質為前提條件,思想政治素質為核心,科學文化素質是基礎,技能素質是關鍵。對于課堂教學來說,考慮到中職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將來的就業(yè)導向,對課堂內容要求不宜過多。有的老師為了節(jié)省板書,利用一些簡易的PPT課件來上課,學生在上課時忙于記筆記,忽略聽課,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接受效果并不好,甚至有的學生除了忙于寫字以外什么也沒學到。
我們的課堂是一種面對面的教學方式,這種面對面的教學交流方式有兩個最主要的特征:視聽特征和交互特征?!半娮雍诎濉爆F象使很多學生只有視,因為忙于記筆記而沒有去好好地聽老師在講什么,所以課堂效果并不好。而且由于“電子黑板”不用占用老師寫真正黑板的時間,容易造成課堂內容過多,老師一味地講,大多數學生沒有來得及聽,這當然就更談不到交互的特征了,沒有交流的教學方式是學生最吧喜歡地方使,而且沒有交流老師也不能了解到學生的接受程度。
多媒體課件應是輔助教學而不是代替教學,主要是解決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難以實現的問題,如復雜機械零件構造圖等,簡圖、聯系圖可以直接用黑板,老師邊畫邊講解,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們的課堂教學要把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有機結合,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才能適應中職生的學習特點,才能活躍教學氣氛,使學生感覺學習負擔不太重,穩(wěn)定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在實際教學中通常會遇到一些通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很難描述得非常清楚的知識點,還有的知識點無法進行實驗或者實踐操作,而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動畫、視頻等功能就可以很好地描述這些知識點,這樣有目的的應用多媒體課件是可以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
課堂教學中是否使用多媒體課件必須根據中職學生的特點,要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判斷這個知識點通過多媒體課件是否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要把演示教學、理論教學以及真正的實踐操作很好地整合起來,盡量讓學生多動手,這樣才能把我們的學生培養(yǎng)成真正對社會有價值的應用型人才。
三、多媒體課件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不能替代教師的主導作用
使用多媒體課件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方式,它能將教學內容比較直觀、形象地展示,同時還可配以同步聲音、動畫等,這樣課程內容將變得聲像并茂、直觀易懂、生動豐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盡管如此,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做到“師生交流”、“生生交流”,而在純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中很難達到。無論是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還是傳統(tǒng)的教學媒體,都不是最重要的教學途徑,在教學中人與人之間的自然語言是最具親和力、最靈活的交流工具,師生之間課堂上互動性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教學途徑。課堂上師生互動既有知識的傳授,又有感情的交流,而人與機的交流則是冷冰冰的、單向的、無感情的交流。因此,在運用多媒體教學中,在課件運行的過程中,教師要有一定的時間離開鍵盤、鼠標和屏幕,結合傳統(tǒng)教學方式,用自己的語言、板書、身體姿勢和表情來傳達知識和信息,要時刻注意學生的情緒變化,要走下講臺,離開計算機,走到同學們中邊走邊講解,多用眼光與學生接觸,隨時回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并根據學生的反應和表現隨時調整教學進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用積極的雙向交流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運用。
四、多媒體課件只是輔助教學的方式,我們要靈活分析學科知識特點,該用時才用
首先,計算機專業(yè)課程內容大多不適合做成“課件”,一是因為中職學校開設的計算機專業(yè)課程操作性很強,大多數知識點可以直接通過上機實踐來完成教學;二是因為中職生一般接受能力不高,課堂容量不能過大,課件不能做成“電子黑板”。所以筆者不建議在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yè)課程的教師經常使用課件上課。另外,有很多老師認為,有課件的課才是好課,尤其是在上展示課、交流課,或者參加比賽的時候,所以有時候就是為了課件而去制作課件,而不管授課內容所涉及的知識是不是適合制作課件,可能這些知識用實驗的方法來描述會讓學生接受更快,或者通過學生互相探討,提出問題,再想方設法解決問題的這種方式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些,或者有其他形式的更好的教學方法,這些都是在制作課件之前要考慮的問題,就是說要考慮針對具體授課內容是不是要使用多媒體課件才能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多媒體課件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僅是構成教學環(huán)境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可取代教學過程中的所有環(huán)節(jié)。使用多媒體課件要考慮教學過程的需要,不僅包括知識內容展現方式的需要,更要注重分析學生的需要,要與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來考慮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這以手段的真正價值和意義所在,使多媒體課件真正成為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 郭增平. 談現代教學手段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J].教育探索,2007(8).
[2] 李新發(fā). 淺談CAI與教學的整合[J].教育探索,2007(7).
[3] 陳云山. 現代教育技術教程與實訓[J].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
[4] 顧君忠. 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導論[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劉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