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重在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闭腔趯@一點的認識,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提出了“讀中學讀”的閱讀教學策略。如何讓“讀中學讀”落到實處呢?我們在教學中提倡精講多讀。要想充分發(fā)揮讀的功效,實現(xiàn)有價值的讀,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用精講替代泛講,用精講替代泛感悟,依靠教師的得法引導,以讀代講,寓讀于講之中,使師生達到思想和情感的共鳴。
一、梳理引讀——用理解促進表達
梳理引讀就是根據(jù)一定的教學目標,通過教師提示,引導學生讀課文,在讀中領悟課文思路,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一種閱讀。我們常用的有這兩種形式:
1、提示引讀
提示引讀即教師讀課文中某個語句的開頭,引導學生接著讀下去。例如,教學《頤和園》文時,考慮到課文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描寫了頤和園的美景的,就可以這樣引讀:
師(引讀):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抬頭一看
生(接讀):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fā)光。那就是佛香閣……
師(引讀):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
生(接讀):蔥郁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墻
師(引讀):“正前面”,“向東眺望”………
學生便會分別朗讀出課文中描寫“正前面”,“向東眺望”景物的語句。
通過引導讀這些詞句,突出景物的方位,巧妙地幫助學生領會了課文內(nèi)容,理清了寫作順序。對于寫景、壯物類文章,這種引讀起到了一定的實效。
2、插問引讀
插問引讀就是教師圍繞一定的目標,從課文內(nèi)容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用讀來理解課文內(nèi)容。例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可以用這樣的插問引讀:
生(先讀):那里風景優(yōu)美,物產(chǎn)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
師(插問):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島是個風景優(yōu)美,物產(chǎn)豐富,可愛的地方呢?
生(接讀):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海底的巖石上長著各種各樣的珊瑚……
這樣引讀,以讀代講,使學生既充分讀懂了課文,感受到了西沙群島的特點,又領悟了本文最重要的寫法——總分總的表達方式。
二、設疑引讀——以疑問引發(fā)思考
問題是思維的向?qū)?。課堂教學中,教師恰當?shù)卦O疑引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而且能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去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課堂上設疑引讀是多渠道的:
1、題眼處設疑引讀
題眼是文章的窗口,抓題眼設疑引讀,讓學生從整體入手,可以快捷、深入地讀懂課文內(nèi)容。例如,教學《別餓壞了那匹馬》一課時,課題設疑:
師:那匹馬在文中真實出現(xiàn)了嗎?
生:沒出現(xiàn)。
師:既然沒出現(xiàn),那就是一個謊言。這是怎樣的一個謊言?
生:善意的謊言。
師:從哪看出這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又是誰在參與制造著這一個善意的謊言呢?
前兩問,環(huán)環(huán)相扣,答案看似簡單無需深層次思考。然而第三問,卻以疑激起千層浪,將讀的思考點深入下去。這樣層層推進地引讀,不僅激起學生讀課文的興趣,挖掘出課文的思想內(nèi)涵,又達到了“問一句牽動全篇”的效果。
2、重點處設疑引讀
圍繞重點設疑引讀,能有效地突出重點,讓學生單刀直入地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例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的重點是感受父愛的偉大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學時,教師可以在這個重點上設疑引讀:
(1)文中說“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自由讀一讀,為什么說是“了不起的父與子?”
(2)“不論發(fā)生了什么,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边@句話在文中出現(xiàn)了幾次?從中看出了什么?
抓住文章的重點,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適時地將問題拋出,學生通過自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既解決了問題,又充分感受了課文的語言美、意境美。
三、對比引讀——借對比升華情感
對比引讀來自于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巧妙設計。利用文本所呈現(xiàn)的情景,利用認知的強烈反差,在對比中升華情感。以教學《別餓壞了那匹馬》為例。在學生感知了賣書的年輕人的善意的謊言后,師生間形成了這樣一段對話:
師:當“我”一次次把馬草送給賣書的年輕人,“我”會有怎樣的想法?
生:“我”會慶幸,還好,他們家有一匹馬。
生:“我”會欣喜。我終于又可以心安理得地看書了。
生:“我”仿佛看見那匹馬正香甜得吃著我的馬草呢。
師:但是,真是這樣嗎?不,“我”錯了!
接著是一組對比引讀:
師:當“我”慶幸他們家有一匹馬,“我”不用四處奔波為賣馬草而絞盡腦汁時,“我”錯了!
生:“我”已經(jīng)走進他們家的后院,看見了一堆枯蔫焦黃的馬草……
師:當“我”的眼前出現(xiàn)那匹正香甜得吃著我的馬草的馬時,“我”錯了!
生:(再一次接讀)
此時此刻,“我”的震驚、賣書的年輕人的美好心靈都躍然紙上,悄然入心。情感的升華沒有一絲講解,一切盡在“讀”中。
四、主題引讀——借回環(huán)加深感悟
在語文課本中,越來越多的課文都有點明文章主旨或深化文章主題的語句。充分利用好這些語句,引導學生在不同層次的理解后一次次誦讀,會使學生加深感悟。而且這種感悟的表現(xiàn)載體又是最平實的朗讀。例如,教學《難忘的啟蒙》一課時,教師將“漫長的歲月過去了,經(jīng)歷的事情許多也已淡忘,而少年時代生活的情景,啟蒙老師們的音容笑貌,還不時地在我的記憶中浮現(xiàn),引起我的思念和遐想?!弊鳛槔斫庹n文的切入點和理解過程的升華點,課上進行了四次引讀。
第一次,開課學生初讀文,教師呈現(xiàn)這段話,讓學生感受作者對老師的深情懷念:第二次,在學生理解了文中老師組織“抗日演講賽”,對老師產(chǎn)生敬佩之情后,教師用“多年后,當我想起這一幕,想起這緊張但記憶深刻的一幕,老師們的形象就又浮現(xiàn)在眼前……”引導學生再次品味這段話,在學生將事例和感悟相結(jié)合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后,教師緊抓不放,用“歲月的增長,我更加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引導學生再讀;第三次,在理解老師對我的兩次批評后,教師變換方法,引導學生再讀這段話,學生讀出的是文中老師的“寬嚴”給予作者的影響;第四次,在學生理解全文后,再讀。
這四次讀,實際上是對同一段內(nèi)容的回環(huán)反復。但由于理解程度的加深,學生每一次讀所表現(xiàn)出的神態(tài)、情感都有所不同。可以說,在一次次誦讀中,不僅讀懂了內(nèi)容,體會了思想,更加深了學生來自內(nèi)心深處的感悟。
五、體驗引讀——用內(nèi)化激活語感
體驗引讀是學生與文本最直接的對話,是一種情感的投入,角色的置換。體驗引讀,可以借助對文本人物情感的體驗,激活語感。根據(jù)語感情感性特點,教學時應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學生貯存在腦中的相似經(jīng)驗,引導聯(lián)想,在此基礎上獲得情感體驗,并把這種體驗遷移到課文的朗讀。在教學寫人記事類文章時,教學的難點往往是體會人物內(nèi)心的感受。這種感受有時候因為時代、生活背景的不同給學生的體會帶來不少難度。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替換,融入文本角色,就是種有效的引讀方式。例如,教學《釣魚的啟示》一文,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中“我”心理變化時,這樣引讀:
師:畫出“我”把大鱸魚放回湖中時,“我”心理變化的關鍵詞。
生:急切——爭辯——乞求——依依不舍
師:此時,你就是這個男孩,在這如銀的月光下,欣賞著從沒見過的大鱸魚;你就是這個男孩,在這四下無人的月光下,面對著父親不容置疑的目光,讀出你的急切、你的爭辯、你的乞求、你的依依不舍吧!
生:(讀這段)……
由于成為了文中的男孩,此時學生們完全置身于美麗的湖邊,手拿一條又大又鮮美的鱸魚,懷揣著復雜的心情,設身處地地讀,讀得入情入境。這時的讀,不再是讀文中的男孩,而是讀自我的感受,成為了一種更深切的體驗讀。
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讀的方式多種多樣。作為語文教師,要想在課上有大量時間讓學生多讀,就必須以精講為前提。只有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課上精講,才有可能實現(xiàn)多讀。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只有因文而宜,抓住恰當?shù)臅r機,將多種好的引讀方式帶進課堂,才會真正使讀中學讀落到實處,使我們的語文課堂不斷煥發(fā)多彩的魅力。
責任編輯,楊雪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