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潮浪
摘要:新課改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的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它突出信息技術內容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倡導紙筆測驗和上機測驗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適當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本文主要闡述教學評價的目的、教學評價的特點,以及作者在教學實踐中關于教學評價的粗淺嘗試(檔案袋評價、實踐作品評價、無紙化考核)。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評價;多元化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信息技術課程有自己獨有的學科特點。在教學結束后僅靠與其他學科一樣通過紙筆測驗考查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方式,顯然難以適應新課改下信息技術教學實踐的需要。在新課改中,信息技術課程要求在教學評價方面,突出信息技術內容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倡導紙筆測驗和上機測驗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適當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本人依據(jù)幾年的教學實踐,根據(jù)信息技術學科的獨特特點,對信息技術教學評價談一談自己的想法。
一、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的目的
教學評價主要發(fā)揮正確的教學導向功能,通過它判斷學生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更重要的是通過評價反饋,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了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促使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在新課程中信息技術教學評價不再是評價者對被評價者的單向刺激反應,而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互動的過程,通過主動參與評價活動,隨時對照教學目標,發(fā)現(xiàn)和認識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將評價作為學生自我教育和促進自我發(fā)展的有效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二、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的特點
(1)強調評價對教學的激勵、診斷和促進作用,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應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激勵和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不能將評價單純作為測量學生學習情況或者給學生排名的工具,切忌利用評價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評價結果的呈現(xiàn)要盡量避免給學生貼標簽或排名次,弱化評價對學生的選拔與甄別功能,減輕評價對學生造成的壓力。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狀況的同時,也要利用評價結果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學過程,發(fā)揮評價與教學的相互促進作用。
(2)發(fā)揮教師在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創(chuàng)造條件實現(xiàn)評價的多元化。多元化評價是指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就評價主體而言,教師應注意發(fā)揮在信息技術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評價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以評價促進學習;組織學生開展互評,在互評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組織學生參與評價標準的制定,并針對測驗題目、學生的作答情況等方面展開班級討論,共同探討與評價有關的教學和學習問題,提高學生利用評價分析并改進自己學習行為的能力。就評價內容而言,新課程理念下的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既要體現(xiàn)共性,更要關心學生的個性,既要關心結果,更要關心過程;評價注重的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
(3)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注重發(fā)展性。發(fā)展性是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評價所應具備的最重要的特征。這是由于評價對象處在不斷發(fā)展變化之中,只有建立一種動態(tài)的評價體系,才能使教學更好地適應學生。發(fā)展性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教學的改進,促進學生的進步。新課程下的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應該承認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個性差異,承認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同發(fā)展水平,評價的作用是為了促進每個學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斷發(fā)展。為此,我們的教學評價應從評價學生的過去和現(xiàn)在,轉向評價學生的將來和發(fā)展,注重激勵性評價,根據(jù)他們過去的基礎和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預測性地揭示每個學生未來發(fā)展的目標,使他們認識自己的優(yōu)勢,激勵他們釋放自己的發(fā)展?jié)撃?通過發(fā)展縮小與未來目標的差距。
(4)評價講求全面性。全面性與教學評價的發(fā)展性密切相關。全面性強調教學評價的整體性與動態(tài)化,旨在把傳統(tǒng)的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運動過程。因此,為了全面真實地評價全體學生的學業(yè)成就和學習潛能,新課程需要的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把教學過程與評價過程融為一體,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評價對于教學活動的導向、反饋、診斷、激勵等功能,動態(tài)地監(jiān)控學生接受教育的全程,把握新課程教育和全體學生各種素質發(fā)展的整體狀況。
三、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的嘗試
新課程教學評價理念帶給我們的是一個嶄新的工作思路,本人就自己在這幾年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多元化的教學評價,談一談自己的做法。
(1)檔案袋評價。學生的學習檔案是以個人的方式長期地對自己學習過程和成果的信息的積累,能夠反映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在這個檔案中,有學生信息技術的成果、上信息技術課時對學生的觀察所作的記錄、學生的自我評價與互評結果、實踐操作能力的評定、學生的考查結果等等。在這種評價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學生學業(yè)成長記錄表,進行自評與他評,了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在檔案袋評價中,應注意學生自我評價過高或學生的互評由于學生自身年齡和感情因素的局限,他們未能對他人作出正確、公正、客觀的評價。
(2)實踐作品評價。教師給學生布置任務,用所學的知識完成一件作品,教師可采取自評—互評—教師點評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在自評中,讓學生了解自己,在互評中學習他人的長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通過教師點評,引起學生對亮點和問題的關注,從而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fā)展,實現(xiàn)個體價值。在平時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電腦制作主題活動,對其作品進行評價考核。為學生搭建一個成果展示平臺,把學生的作品相互交流,通過展示交流、相互評價,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技術上的提高、創(chuàng)意上的促進、個性上的發(fā)揮。在實踐作品評價中,應注意以下幾種情況:①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對后進生采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中等生采用激勵性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優(yōu)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己。②評價的作品能與真實生活產生關聯(lián)。如:制作母親節(jié)賀卡、計算全班成績并制作圖表、制作全校各班人數(shù)統(tǒng)計表等等,都取材于生活。③過程和作品是評價的重點。過程的重要性在于學生問題解決的綜合能力,如反思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能力等,都必然在評價過程中展現(xiàn)出來,而作品則是各種能力綜合作用的結果。
(3)逐步建立無紙化考核系統(tǒng)。通過無紙化考試,既能提高考試效率,同時也考察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可以在題庫里準備一些選擇和判斷題,還有部分操作題,學生一做完試題就能看到自己的成績,但有個要求:不管何時,必須是自己“獨立”完成。可以翻閱教材,還可以利用現(xiàn)有的上機資源完成,因為有的題目上機一操作就能有答案,這樣有利于學生回顧鞏固所學知識,達到了我們通過考試讓學生鞏固和提高的目的。但這種評價在實際操作中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日常教學逐步累積,完善題庫。
信息技術教學評價不是為了評價而評價,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最終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它的方式方法是多元化的,沒有現(xiàn)成的經驗可以照搬,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需要我們廣大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在平時教學中不斷地努力與探索。
參考文獻:
[1]李藝.信息技術課程:設計與建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周衛(wèi)勇.走向發(fā)展性課程評價[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永康市芝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