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燦銀
摘要:當前,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生物教學迎來了春天。作為中學生物教師應當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積極投身教育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探尋適合時代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努力提升學生學習生物的注意力和興趣,為培養(yǎng)和健全學生必備的生物素質而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培養(yǎng);學習興趣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要把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學科知識的要求,轉變?yōu)閷W生求知的欲望。因為興趣是獲得知識的內驅力,它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與效果,學生對所學學科興趣濃厚,其學業(yè)成績一般都比較理想。因此,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中學生思維活躍、情感豐富、求知欲強的特點,運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生物教學的效果。本文僅就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和體會。
一、 注重培養(yǎng)師生情感
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情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并且能保持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設想,當一名學生害怕或厭煩的教師走進教室時,學生們就會無精打采,他們的情緒仿佛蒙上了一層陰影,而當一位受學生尊敬、在學生中有威信的教師走進教室上課時,學生們頓時情緒飽滿、精神振奮。良好的課堂氣氛能營造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積極向上的教學情境,而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氛圍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把興趣培養(yǎng)成為學生學習生物的一種心理需求。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并對學生寄予希望,學生就愿意接近教師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育,學生進步就快;反之,學生與教師之間關系疏遠甚至對立,進步就慢。為了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情感,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平時要經(jīng)常找同學談心、交流思想,以誠相待,特別是要向學生談談自己在中學時代學習生物的感受,曾經(jīng)遇到過哪些困難、挫折,這些困難挫折又是如何得到解決,讓學生感到你是一個可親近的人,愿意同你交朋友,在學習生活上遇到困難時愿意對你訴說尋求解決的方法。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同教師產(chǎn)生對立情緒,這時絕不可火上澆油,在全班同學面前指責、批評,甚至挖苦諷刺他,而應出于崇高的師德作出讓步,緩和師生關系,對個別同學的對立情緒暫且作冷處理,待這個同學冷靜下來再個別交換意見。這種“退一進二”做法既顧全了學生的“面子”,又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學生因感激你而喜歡你所任的科目,激發(fā)了其學習的興趣。要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情感,還要尊重、愛護關心學生,尤其是對那些學習偏差或行為偏差的學生更應傾注無限的愛。平時學生有進步及時表揚鼓勵,使其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幫助他們樹立學習和生活的信心,使這些學生愿意與你講真心話、實話,同時使這些同學因“親其師”而喜歡你任教的生物學科。
二、 把生物課的內容跟我們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在教學中,要將書本的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分析或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和現(xiàn)象,使理論再回到實踐。這樣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各種思維能力,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光合作用》一節(jié)時,我沒有著急進行內容講授,而是先提出兩個問題:“早晨鍛煉好還是晚上鍛煉好?”“為什么臥室里不應該養(yǎng)很多花?”問題與學生的生活非常貼近,學生對此比較有興趣,于是一節(jié)枯燥的知識性極強的課就在學生急于解決現(xiàn)實生活問題中很快度過,學生找到了答案,也學到了知識,老師也完成了教學目標。再如模擬細胞膜結構研制成的“生物導彈”將會廣泛應用于眾多疑難病癥的治療中。“導彈”的外衣是磷脂雙分子層,“子彈頭”是蛋白質。把“生物導彈”注射進人體血液后,“子彈頭”就會發(fā)揮識別作用到達病變部位,“導彈”隨之定向爆破,施放藥物,殺死病毒或癌細胞。治療乙肝、肝癌、結腸癌的“導彈”已研制成功,在我國的中山醫(yī)院,經(jīng)手術和“生物導彈”治療的肝癌病人壽命已延長五年以上。又如在講到細胞的癌變的時候,我給出了學生很多生活中可能存在的致癌因素。如吃泡菜、吃麻辣燙、吃燒烤等,引發(fā)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平時急于下課的同學居然到了時間還要求我再講一些。生物課中能夠聯(lián)系日常生活的知識還很多,這里我就不多說了,而且更多的還有待我們共同去發(fā)掘。
三、 加強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生物是一門實驗學科,有許多新奇、有趣的實驗,教師應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恰當利用這些實驗,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記得有句名言說得好:“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喜歡實驗,特別喜歡能自己親手做實驗。滿足學生這種迫切需要的心理,同樣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
(1)加強演示實驗。目前,中學生物學實驗往往都是學生集中在實驗室中完成指定的實驗,具有很強的同步性。事實上,每個人的動手能力各有不同,有時會出現(xiàn)在規(guī)定時間內,大多數(shù)學生已完成實驗,而另有一部分學生還未能完成的情況。因此,可以將一些簡單經(jīng)典的實驗放在講新課的時候由老師來完成。例如,在講《必修3》內環(huán)境中血漿和血清區(qū)別時可補充下列實驗:用粗糙的木條不斷攪動剛剛從動物體內流出的新鮮血液,木條就會纏上許多絲狀物,其上粘有一些紅色物質,是紅細胞。洗去紅細胞,絲狀物呈現(xiàn)白色,這就是纖維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是什么呢?學生感到很新奇,紛紛發(fā)問。教師順理成章地講述血漿和血清的區(qū)別。
(2)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為了讓學生多動手,教師就需要設法搜集足夠多的動手素材和實驗器材,創(chuàng)造條件以滿足學生的需要。平時注意勤收集動植物材料,如樹葉、果實,捕捉一些昆蟲等,這些不起眼的材料等到學生需要動手做實驗時就大有用場了。通過以上幾方面的努力,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更有利于學生能動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的張揚,同時有利于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加深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促進學生間的團結合作精神。
“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苯逃囊庵疾⒎侵R的累積,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發(fā)育。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的局限,他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為,要在未來跟上時代,就一定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去吸收新東西,更新知識結構。
(靖江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