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彩勇
摘要:由于北師大版新教材內容豐富新穎,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為目標的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中。
關鍵詞:新教材;綜合能力;英語閱讀;英語寫作
一、關于新教材的取舍
北師大版高一英語新教材以豐富新穎而又實用的內容貫穿著教材每一環(huán)節(jié),突出了學生主體、關注學習過程、明確學習目標、落實學習結果,深刻體現(xiàn)著新課標的理念。但是任何一種教材都不可能完全滿足所有學生群體的學習需要。因此,在使用教程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jù)學生的情況和實際教學需要,對教材的內容、結構、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shù)娜∩峄蛘{整。去年我所任教的那屆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入學成績好壞不一。因此,對所學教材的靈活駕馭和取舍顯得十分必要。在長期的教學和與學生的課后交流過程中,我逐漸摸索出一條“用教材”的路子:降低難度,給學生臺階,讓他們循序漸進,上課時能體驗到成功,有成就感,極大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主動性。此舉受到學生們的歡迎,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忠實的體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發(fā)展目標的教學行為。
二、關于英語閱讀教學
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閱讀和表達是人們終身學習和發(fā)展的基礎,自主性閱讀與表達的能力是學生實現(xiàn)個性發(fā)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當前新教材任務型閱讀增加了很多,那么,怎樣使學生真正成為閱讀課文的主體?怎樣使學生提高閱讀的效能呢?我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了討論、設問及默讀的形式來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
1. 討論
可以是師生對話、全班討論或小組討論;可以是讀前或讀后進行。
2. 設問
可以是老師設問、也可以是同學互問、同學之間的互問主要是針對課文的理解,而老師的提問往往帶有目的性、指導性,或是為了引出話題、或是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某個現(xiàn)象上來。
3. 默讀
高中階段的閱讀以默讀為主,那種以聽代讀,以大聲朗誦代替默讀的閱讀方法都是不可取的,都不利于提高閱讀速度和閱讀能力。有的老師不習慣于上課時專門留時間讓學生安安靜靜的閱讀,認為那樣似乎不是上課,是浪費時間。其實,默讀時正是學生思維最活躍、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有責任使學生喜歡閱讀。根據(jù)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適當閱讀材料來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活動。最終實現(xiàn)自我閱讀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關于英語寫作教學
寫作是英語四大語言技能之一,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學生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具備一定的審題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評價能力等。而許多學生對寫作有畏懼感,綜合運用這一語言技能的能力薄弱。為此,探索如何配合新教材,提高日常寫作教學質量和學生英語寫作能力就變得更重要。作為英語教師,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新教材特點,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掌握寫作技巧是問題的關鍵。
1. 循序漸進
“冰凍三尺 非一日之寒”。英語寫作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須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地進行訓練。教師應注重基本功訓練,嚴格要求學生正確、端正地書寫字母、單詞和句子、注意大小寫和標點符號。為英語寫作打好扎實基礎。
2. 模仿寫作
新教材課文體裁廣泛、內容涉及面廣,每個單元均安排了寫作練習。每篇寫作的題材與本單的話題密切相關、難易適中,適合學生做改寫、縮寫及仿效作業(yè)等練習這些練習既訓練學生的寫作又鞏固課文內容。
3. 及時點評
及時點評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教師對學生抓好習作講評課,及時反饋信息,是提高學生書面表達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項工作,可采用作業(yè)評閱和當面批改的形式,將學生習作存在的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錯誤作為重點在講評課中提示;將一些較好的習作張貼出來,或講評時讀給全班學生聽,給予鼓勵,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
總之,英語閱讀和寫作的綜合訓練要貫穿于英語教學之中,不僅要鼓勵和指導學生多讀多練,更要培養(yǎng)學生自我閱讀和寫作的良好習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會學習。
駕馭好這套新教材,我們教師應該會更大有作為,更能發(fā)揮我們教師的聰明才智;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需要,讓它為我們的學生服務,成為學生學習的好工具。
參考文獻:
[1]王篤勒.英語教學策略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袁振國.教育研究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余文森.新課程的深思與反思[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鐘啟泉.外語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平頂山財貿(mào)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