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芬芬
摘 要:新課程理念呼喚學科教學要徹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本文通過對合作學習的理論探索及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告訴我們:合作學習是語文課堂教學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能充分發(fā)揮學生課堂角色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是適應現階段教育教學改革需要的。
關鍵詞:合作學習 課堂教學 學習方式
一、合作學習的內涵
合作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的體系。美國著名教育評論家埃里斯和富茨指出:“如果讓我們舉出一次真正符合改革這個術語的話,那就是合作學習。它被人們譽為是近幾十年來最成功的教學改革?!蹦芊窨茖W地理解合作學習的基本內涵,把握它的精神實質,直接關系到合作學習能否在我國的順利實施。
二、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
合作學習摒棄了傳統的重教輕學的教學模式和目標達成單一的弊端。充分發(fā)掘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集體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競爭觀、合作觀和養(yǎng)成良好的社會技能,使教學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建立互助合作小組是實現學生在課堂中開展群體合作的基本手段。互助合作小組是一種新型的結構——功能聯合體,由兩名以上學生根據學業(yè)成績、個性特點、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守紀狀況等方面合理差異而建立的相對穩(wěn)定的學習小組。
三、合作學習在語文課教學中的實踐
針對語文課程特點和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結合自身與學生的實際,本人在開展小組互助合作學習過程中,采取了一些積極舉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收益:
1.激發(fā)并保持學生對學習穩(wěn)定持久的興趣,創(chuàng)造合作學習的內部環(huán)境
合作學習認為,學習滿足個體內部需要的過程。學生是合作學習的主角,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無從談起。在平時的語文課教學中,我從激發(fā)學習動機和興趣方面做一些有益探索,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增強主體意識,為開展合作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體現個性化教學,賦予課堂生命力
當代語文大師葉圣陶說:“語文教學特別強調情感活動……對于一個語文教師來說,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比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更重要。”基于這種認識,我在平時的語文課中,敢于破除陳規(guī),不拘泥于教參,敢于沖破教材的小圈子去找尋各種范例,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立足課堂,關注生活,使語文課與現實生活接軌,樹立“大語文”的觀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體現個性特色
個性化的語文教學不強調理性,講究的是朦朧的甚至是無法理喻的情感,它尊重個性,重視個人情感體驗。允許并且提倡學生學習上的獨到見解,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組織課堂教學,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說善說,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參與,才會調動學生思想情緒上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營造一個讓學生敢于試一試的環(huán)境,為其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發(fā)揮其個性特點,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教“戲劇和曲藝”單元中的戲劇《陳毅市長》一文,我先讓學生解讀文章內容,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矛盾沖突,然后分小組自分角色,進行排練,按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表演,想怎么演就怎么演。結果全班同學情緒高漲,過足戲癮,意猶未盡。很多同學的表演才能得以發(fā)揮,個性得以張揚。這樣,不僅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合作能力。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合作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性問題的設計從“疑”入手,給學生營造一個適于“探索合作學習”的學習氛圍,通過新材料、新情境、新視角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在寬松的思維時空中思索、辨析,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完成認知發(fā)展的感性具體階段、理性抽象階段到理性具體階段的過渡,實現認知的重點和思維的創(chuàng)新。
例:《風箏》一文的提問設計:
(1)在溫馨與和美中有親情,在誤解與沖突中也有親情。本文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請自選角度,說說《風箏》中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2)根據課文內容,分別說說文中的“弟弟”、“我”。
(3)課文中的“情”表現在哪里?舉例說明,爭取與別人說的不同。
(4)就文章的內容、語言、寫法等,選擇一個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以上設計,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還考慮到學生的認知心理和學習水平,控制了難易程度。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動力。以“問題”為載體展開課堂討論,就是要提倡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倡合作學習精神。當學生在解決那些個體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時,通過集體討論、互相交流、共同切磋,會使你茅塞頓開,心有所悟。同時,通過課堂上的討論,使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和群體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
3.保證學生的自學時間,推進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認為,合作學習如果完全依賴別人的幫助,學習對于學生來說乃是被動學習,不僅收效不大,還會導致合作流于形成。合作學習的正確做法應該是在保證每個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因此,我在語文課教學中采用“自學——質疑——討論——答疑”四步教學法。在自學、思考基礎上開展討論交流,使學生在充分自主學習基礎上開展合作學習。
例:《口技》一文,語言簡潔,淺顯易懂,有人物,有情節(jié),故事性強。因此,我摒棄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模式,首先用投影出示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語言文字,感受口技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的精妙,體會口技表演藝術家的精彩演技并對事業(yè)專注的精神。
(2)知識與能力目標:能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讀懂課文,能對課文的內容和寫法有自己的理解和評價。
其次:出示自學思考題:
(1)a本文描寫了一場面,表現了 。
b說說本文寫作的層次。
c本文如何把口技表現得惟妙惟肖?
d在合作探究以上問題的基礎上,試著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
(2)自我檢測(略)
第三,出示指導自學題綱:
a.明確自學內容。
b.自學要求:通過自學解決目標及問題。
c.自學方法:帶著教學目標及自學思考題去閱讀教材。
學生根據教學目標、自學要求進行自學教學內容,我現場巡視,掌握自學情況,及時指導、點撥,自學結束后,發(fā)動學生進行討論、質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決問題,引導已會的學生來教不會的學生,先在組內解決,組內解決不了,再由組間解決。
在巡視過程中發(fā)現,同學們在討論“課文如何把口技表現得惟妙惟肖”時顯得格外興奮、激烈,思維活躍,通過口技表演的內容和聽眾的表現,把“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這一教學重點分析得非常透徹,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yōu)橹鲃拥慕?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這節(jié)課先通過學生自學思考,再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大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合作的愉快、成功的喜悅,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4.開展小組間的競賽,激勵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認為,在小組合作學習情境中,學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們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獲得成功,小組成員之間是“榮辱與共”的關系,這是一種“利己利人”的學習情境。我在平時的語文課教學中,弱化個體間競爭意識,強化小組間競爭意識,積極開展小組間的競賽活動。
例:教完《論辯兩則》后,我在班級中開展小組間辯論比賽。在課前我布置辯題:“挫折和成功,逆境與順境,哪個有利于成功?”每個小組根據本組同學的實際,確定辯題(正方:挫折,逆境有利于成功;反方:成功,順境有利于成功)。然后去篩選資料,組內交流、討論、補充,接著組成兩支代表隊,分別代表正方和反方,展開組間辯論,正反兩組針鋒相對激烈辯論,不僅使學生認識到挫折和成功,逆境和順境對人生的影響是有兩面性,而且學會了從反面、多角度地看問題,提高了學生對挫折的正確認識。各小組成員都表現出高度的主人翁意識、合作意識,組間的競賽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以上內容是本人對合作學習理論的膚淺認識和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成熟的想法,我深深覺得:合作學習是語文課堂教學中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能充分發(fā)揮學生課堂角色的主體性和學習的主動性,是適應現階段教育教學改革的。
參考文獻:
1.盛群力.《小組互助合作學習參考資料》.杭州大學教育系.1995.
2.《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4年第4期.
3.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動》.《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4.陳心五.主體性教學及其操作.[J].課程、教材、教法.1999.(1)32-34.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永嘉縣甌北鎮(zhèn)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