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長福
[關鍵詞]語文教學 閱讀技巧 方法
一、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會給今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語文教師應從接手新班的時候就開始培養(yǎng)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習慣。最初可在課堂上安排固定的時間讓學生閱讀指定的材料,并對所讀的讀物的內(nèi)容、主題、思想感情進行適當講解,也可以安排每周一到二節(jié)課到圖書館進行閱讀,同時一到節(jié)假日可以選擇有意義的讀物推薦給學生閱讀,也可以給學生布置長期的課外閱讀任務,教師定時抽查,并不時地安排課堂時間與學生分享精彩的讀物,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能長期的堅持下來。
二、要注意閱讀選材難易應適當,范圍應廣泛
文章的難易往往和學生的語文水平有關,內(nèi)容過于深奧,學生讀不懂文章,達不到訓練的目的,并且還會對閱讀產(chǎn)生畏懼心理而放棄閱讀,給進一步的閱讀教學造成障礙。同時,在內(nèi)容上,所選材料要盡量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文化教育、風土人情、傳說、人物及科普等。這樣做的目的是盡可能調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果學生對所讀內(nèi)容感到厭煩,很難想象他們能積極地閱讀。另外不健康的讀物也會給學生的思想和心靈帶來不良的影響。
三、要注意教師的引導性和示范性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起到主導作用,可根據(jù)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閱讀經(jīng)練,向學生講述自己的閱讀體會和閱讀感受,并向學生展示自己在閱讀中所作的筆記和摘抄的佳句。更重要的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作到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講教師聽、學生之間交流的三向結構。從而使學生多向交流,更好的把握要領,提高讀、閱、寫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領悟和運用閱讀的技巧與方法。
四、要注意精讀、泛讀的多向交流
教學中要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結構為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講教師聽和學生之間密結合。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應使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量。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閱讀量,學生才能建立起閱讀興趣,才能使閱讀上一個臺階。目前,單靠課本提供的閱讀材料,課文是遠遠不足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的。要給學生的閱讀任務做定時定量的要求,以每日一篇文章為底線。在要求學生定時定量廣泛閱讀的同時,還要注意閱讀的質量。教師每周可挑選出2~3篇較好的文章,對文章的句子、內(nèi)容、思想、情感等進行簡單的講解,以達到擴充學生閱讀知識的目的。對于特別精彩的句子和文章,還可以要求學生熟記。
五、要注意對不同年級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應采取循序漸進、有的放矢的原則,對每個年級的培養(yǎng)目標和教學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例如,初一年級的重點應放在激發(fā)學生閱讀短小文章的興趣上,選材以趣味性、故事性的文章為主。初二年級的重點,則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基礎的閱讀思維能力,如對文章細節(jié)的理解能力、對句子的理解能力以及領悟能力等。初三年級時重點破在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的深層理解上。如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的推理能力、歸納能力等。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與文化密切聯(lián)系?!比绻麑W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即使能讀懂每一篇文章,也不一定能正確理解文章的含義。同時,由于語言和文化總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不斷地變化,而我們教科書上的課文顯得相對老化。因此,教師除了對課文中出現(xiàn)的有關社會文化背景的知識進行詳細介紹外,還要經(jīng)常補充介紹一些當代社會背景知識以及文學發(fā)展動態(tài)的情況。只有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