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元
【摘 要】 語文課堂教學要充滿吸引力,語文老師就必須以感染和熏陶學生為突破口,用富有情感的語言,巧設疑問,激發(fā)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一是導控情感,撥動心弦;二是蓄勢待發(fā),推波助瀾;三是巧設疑問,激發(fā)欲望。
【關鍵詞】 語文 學生 情感 設疑
語文課堂教學要充滿吸引力,語文老師就必須以感染和熏陶學生為突破口,用富有情感的語言,巧設疑問激發(fā)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一、導控情感,撥動心弦
所謂“情感導控”是用與作品一致的充滿情感的語言去感染學生,使學生處于一種良好的情感狀態(tài)。19世紀德國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边@也說明了學生情感的導控和喚起學生學習情感的重要性。導控情感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對課堂產生持久的興趣。
就每篇課文而言,其開頭教師可采用熱情奔放、奮發(fā)向上的導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定的情境產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動情,學者方能動容,從內心流淌出來的文字才是最美的甘泉。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青少年的內心世界是一片洶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們渴望擁有豐富的情感體驗,渴望找到強烈的情感共鳴。如此,抒情狀物類的文章,教師的導語,既要傳神描述客觀景物,又要抒發(fā)自己的主觀情感,以形象生動的語言,將絢麗多彩的圖景展現在學生眼前,激起學生的美好憧憬,從而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在這基礎上,老師就可以因勢利導的進行教學新課了。
二、蓄勢待發(fā),推波助瀾
為了把學生引向賞析文章的境界,使之受到作品思想和藝術的陶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盡可利用教學藝術技巧去導演,注意對學生的激發(fā)。有時可以通過一個個小高潮逐層鋪墊,有時甚至可以筑起一道道“堤壩”來實施情感的蓄勢待發(fā),以造出情感波濤翻騰的勝景。如講授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白楊禮贊》時,要注意利用課文中的情節(jié)波瀾,對文中渲染白楊樹生長環(huán)境的不平凡——景美,白楊樹外部形態(tài)的不平凡——形美,造出教學的一個個小高潮,為最后高潮揚波掀瀾進行鋪墊。同時還要注意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聽錄音,找出作者從哪些方面去高度評價白楊樹的內在氣質的不平凡——神美,注意找到與白楊樹的干、枝、葉、皮、性格相照應的詞語,想想作者贊美白楊樹是否僅僅贊美自然界的白楊樹,找出四個排比、反問句,體會意思是怎樣加深的。聽錄音后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找出描寫白楊樹神美的重點詞語,然后反復吟誦,反復咀嚼,逐層分析討論,讓學生明確白楊樹象征義。文中的四個排比反問句增加了句子氣勢,強調和深化象征意義,完成了由樹到農民、農民到哨兵、哨兵到精神和意志這一發(fā)展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贊美和崇敬之情發(fā)展到了頂點,境界深遠,是思想內容精華之所在。以上引導,包含了如下三個環(huán)節(jié):其一是引,即錄音渲染,反復吟誦,引入高潮;其二是放,即放手讓學生去思考、體驗,討論回答,是在前面學習蓄了勢的基礎上暢所欲言;其三為點睛,以情激情,在學生心田里彈奏對抗日軍民崇敬和贊美的最強音。與此同時,結合課外與課文緊密相關的典型事例,進一步將學生感情融于課文體驗高潮之中。如抗日英雄楊靖宇英勇頑強,在被日軍層層包圍中,只身同數百名敵人周旋了幾個晝夜,最后壯烈犧牲。殘暴的敵人解剖他的遺體時發(fā)現,他的胃里竟然連一粒糧食也沒有,只有樹皮、草根、棉絮。然而楊靖宇這位抗日英雄就是千千萬萬抗日軍民“用血寫新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在這里畫龍點睛,調動學生感情積累,與文中之情融為一體,喚起學生對抗日軍民的崇敬之情,這樣的講述就為《白楊禮贊》注入了新的內容,縮短了學生與課文中人物的心理距離,學生對抗日軍民的崇敬和贊美之情就會“鐫刻”在心中。
三、巧設疑問,激發(fā)欲望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比说乃季S活動常常就是由提出問題開始的,有疑問才能產生探索的欲望,引發(fā)解決難題的愿望,才能激發(fā)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動口、動腦、動手。中學生具有好奇、好動、好勝的心理特點,在授課中要注意因勢利導,根據教學目的,抓住課文焦點,提出富有啟發(fā)性而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打開知識大門。
如《白楊禮贊》結尾可以這樣設疑:作者在第七段已經完成了白楊樹形象的刻畫,點破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按理文章也可以結束了,但作者為什么還要寫第八、第九段?這樣對表達主題有什么作用?又如《論雷峰塔的倒掉》的結尾將“活該”兩字特意獨立出來,這又有什么深刻含義?通過這些有價值的有啟發(fā)作用的疑問,會掀起學生思維活動的波瀾,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巧妙設疑、思疑、解疑的過程,學生一直處于主體、主動的地位,而老師只起主導作用,讓學生積極動腦思考,不斷提高分析和綜合應用能力。設疑巧而精,由淺入深,步步誘導,言之有理,加以鼓勵,壯其膽,鼓其志,勵其學,讓學生通過自己實踐,自己探索,發(fā)展思維,增長智慧,鍛煉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從而也激發(fā)其求知欲望。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只要善于探索教學規(guī)律,把握課文特點,注意用富有情感體驗的高潮,巧設疑問,激發(fā)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就能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責編 李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