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蘭芬 何蘭芝
【摘 要】“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是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其中“知識和技能”與“過程和方法”屬于認知目標,情感目標指的就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面對新的課程目標,很多教師感到了困惑,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在實際教學中要實現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的有效整合,教師必須明確凸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是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正確理解和把握新課程的教學目標;要關注人,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要掌握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的規(guī)律和特點。
【關鍵詞】課堂教學三維目標 認知目標 情感目標
“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是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其中“知識和技能”與“過程和方法”屬于認知目標,“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是情感目標。面對新的課程目標,很多教師感到困惑:強調特別關注學生能力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這是否意味著可以淡化“雙基”教學?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之間究竟是怎樣一種關系以及在實際教學中怎樣才能實現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的有效整合,筆者擬就此談點看法。
一、教學實際中存在的問題
1.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傳統(tǒng)教學是一種以知識和技能為本位的教學,知識和技能是第一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態(tài)度等其他方面的價值都是附屬的,這種教學在強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fā)展的整體關懷,從而使學生成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其實,人應當是完整意義上的人,學生的生活形式不僅僅包括認知,還包括體驗、感悟、內省等。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說: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容器,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要點燃兒童心靈的火種,僅有認知過程和理性活動是遠遠不夠的。正如前蘇聯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教學過程,但它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學生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p>
2.附屬的情感教育。很多教師把情感目標看作是促進認知目標的輔助手段,著眼于情感的服務角色,正如葉瀾教授所說:“不少教學論著作也強調教育過程中要注意調動學生的情感,對情感的重視,實際上只是把它作為服務于學習的手段?!?這種觀點與我們倡導的情感目標有著本質的不同,它只是從認知的發(fā)展需要去探討如何激發(fā)情感、促進學習,而不是關注人的心靈本身的發(fā)展。而真正的情感教育目標應當是“情感自身就是所要教育的內容”。
3.外在的、生硬的情感教育。當前課堂上,一些教師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當作一個顯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課的結尾處生硬地添加一個環(huán)節(jié),脫離具體內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為地、機械生硬地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沒有把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有機地融為一體。凸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是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學具有教育性規(guī)律在新課程中的體現。但是,這不意味著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是可以“獨立”和“直接”進行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只有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融為一體,才是有生命力的?!?/p>
4.虛假的情感教育。一些教師在與學生相處中、在課堂上,不是以真情實感去感染和打動學生,而是戴著一副假面具,用空洞的、虛假的情感標簽包裝自己,造成了師生之間的隔離,而一旦學生認識到教師的虛偽,情感教育的效果就會適得其反。如一位語文教師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時,為了活躍氣氛,問學生:“你們最崇拜誰?”學生紛紛舉起了手。有的說崇拜球星羅納爾多,有的說崇拜影星趙薇……學生交流結束后,老師問學生:“你們猜,我最崇拜誰?”話音剛落,學生們異口同聲說:“老師崇拜董存瑞?!币宦犨@么整齊的回答,在多媒體教室坐著的近百名聽課教師頓時爆發(fā)出一陣哄笑。
5.情感教育實施方式不當。一是把情感過程等同于認知過程,有些教師像講解知識要點一樣,通過講解的辦法,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直接“教”給學生,這種教育對學生的發(fā)展不可能有實際的作用。二是誤認為情感教育為思想教育的翻版,過于強調社會要求和行為規(guī)范,忽視學生自身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體驗,這種教育方式會引起學生心理上的排斥,結果會適得其反。三是情感教育灌輸的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空洞的文本內容,這種脫離學生生活的教育怎么能穿透人的心靈、怎么能引起人的情感回應?情感的形成只能靠雙方心靈的溝通和交融、靠人的感悟與體驗,缺乏溝通與體驗的情感教育只能造成情感的空場。
6.廉價的表揚與賞識。當前,賞識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廣泛的認可,有些教師的課堂充斥著大量無謂的表揚聲,有些教師一節(jié)課中掌聲不斷,而得到表揚和掌聲的學生僅僅是回答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有的答案還不完整,就獲得這樣的“殊榮”。有些教師大搞物質刺激,上課坐得端正獎一朵小紅花,回答了一個問題獎一顆五角星,字寫得工整獎一枝鉛筆,題目做得快獎一顆巧克力……一堂課下來,學生的臉上被貼上了好多金星,身上花花綠綠,看起來像唱京劇似的。
學生是需要鼓勵與肯定的,課堂學習過程應該成為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但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學到哪些知識,受到什么啟發(fā),獲得哪些發(fā)展,而不僅僅是獲得淺層次的滿足。過多的廉價表揚會導致學生的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大搞物質刺激則會導致學生的急功近利和情緒浮躁,過分夸大的表揚與評價還會讓學生覺得教師是非常虛偽的。
二、評析與思考
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歸宿;它是教學的靈魂,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并規(guī)定學與教的方向??梢?正確理解和努力實現新課程目標就成為課改中首先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關鍵問題。
1.凸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是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扒楦?、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新課程目標的重要元素,新課程理念賦予了它十分豐富的內涵,其中“情感”不僅指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還包括愛、快樂、審美情趣等豐富的內心體驗?!皯B(tài)度”不僅指學習態(tài)度,還包括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寬容的人生態(tài)度等?!皟r值觀”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tǒng)一,以及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tǒng)一。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要素,注重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感染熏陶、潛移默化的教育引導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作用,比知識、能力的作用更重要,更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持續(xù)發(fā)展。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缺一不可,學生的個人體驗、情感態(tài)度同知識素養(yǎng)一樣重要,是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
2.正確理解和把握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有些教師對新課程“三維目標”的內涵理解不夠深刻,有人認為“三維目標”相對傳統(tǒng)教學而言只不過是提法的“創(chuàng)新”,是換湯不換藥,沒有實質的區(qū)別;有人認為“三維目標”的后兩個維度既無法量化又不好評價,因此“可行性”不大,只要堅守“雙基”便可以以不變應萬變;還有人過分追求情感目標而淡化了“雙基”教學,從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相轉化的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要在學習知識、訓練技能的過程中學會學習、發(fā)展能力,并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雖相輔相成,卻又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二者不可相互取代。在全面發(fā)展的教育中,知識、技能是基礎,強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絕不能以輕視認知目標或淡化“雙基”教學為代價。作為完整的人,認知與情感都是不可缺少的,任何割裂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的教學都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方面目標的教學都是不合理的教學。
3.要關注人,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以人為本思想在教學中的體現,其實質就是關注人。傳統(tǒng)教學過分關注認知目標,只注重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而不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不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上海建平教育集團總校長馮恩紅在接受《中國教師報》專訪時說:“反思我們今天的教育,我們的教育者往往是胸中有書,目中無人。”
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yǎng)育的圣殿,每一個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fā)展的人、有尊嚴的人,教師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就成為學生人格的健全與發(fā)展過程。
4.教師要掌握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的規(guī)律和特點。情感目標與認知目標不同,認知目標是外顯的,是每一節(jié)課、每個單元必須完成和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和學習目標,是可以傳授和檢測的,是“摸得著,看得見的”。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具有主觀性、體驗性、內隱性等特點,它既不能通過生硬的講授來實現,也不能靠某一節(jié)課來完成,更不可能一節(jié)課一節(jié)課具體地羅列出來,而是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的。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既要有機地結合課程教材內容的性質和特點,又要把握課堂教學活動的情境和氛圍,脫離具體內容和情境而機械生硬地進行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是空洞的、無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無效的。從教書育人的機制來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應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實現并不是對每一節(jié)課都牽強附會地加上一個環(huán)節(jié),不是靠刻意地問一句“有意義嗎”“你熱愛嗎”等來達到的。而是靠教師的一種教學意向:把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關注,當成一種內在教學品質和自覺教學行為,利用課程資源去熏陶,通過師生交往、生生交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去領悟的??傊?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不是每一節(jié)課都要均衡地凸顯,而是要根據教學內容去整合、去有機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只有與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融為一體,才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成績與問題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05,(5):3-9.
[2]吳志華,鄒翠霞.情感教育——新的課程目標[J].教育科學研究,2004,(5):47-49.
[3]余文森.“三維目標”就像一個立方體的“長、寬、高”[N].中國教育報,2007-04-20(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