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男性群體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分享化妝、健身、穿搭教程以及很多令人難以理解的男性整容分享,許多男大學生也開始紛紛效仿。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這些行為更適用于女性群體中,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男大學生對自身外貌的關注與投入日益增加,部分人甚至因此產生沉重的外貌自卑情緒而陷入焦慮狀態(tài),從而影響了現實生活。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男大學生外貌焦慮這一現象的本質,本文將以河南地區(qū)H院校的男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從社會建構理論視角出發(fā),聚焦男大學生外貌焦慮的社會現象,深入探討其背后的生成機制,并在社會工作理論的指導下,提出相應的干預策略,以期緩解男大學生的外貌焦慮現狀,促進其身心健康與全面發(fā)展。
一、相關概念界定
(-) 外貌焦慮
外貌焦慮是指個體因對自身外貌的不滿或擔憂而產生的持續(xù)性負面情緒和心理壓力。這種焦慮通常表現為過度關注外貌缺陷、反復與他人比較、害怕被負面評價,甚至引發(fā)逃避社交、降低自尊等行為或心理問題。外貌焦慮是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介于正常審美關注與病態(tài)心理之間。其本質是個體對外貌的認知評價與社會標準的沖突,可能對心理健康、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產生深遠影響。
(二)社會建構論視角
社會建構理論源于認識論中的建構主義,主張社會現象,包括社會問題,其并非客觀存在、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由社會成員在互動、解釋和賦予意義的過程中共同建構起來的。從社會建構論視角出發(fā)看待社會現象時,要關注社會問題的主觀性與建構性,而不僅僅是客觀性。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揭示這些主觀界定和意義賦予的過程。從社會建構論視角出發(fā),個體的外貌認知并非僅僅基于生物學特征,而是受到多重社會因素和個體認知的共同作用。結合男大學生在訪談中提到最多的因素,本文將從社會文化、消費市場、社交媒體以及個體與社會互動等多個主要層面來分析男大學生外貌焦慮的生成原因。
二、社會建構論視角下男大學生外貌焦慮的生成
在訪談中,筆者發(fā)現,社會文化、消費市場、社交媒體以及個體自身不僅是導致男大學生產生外貌焦慮現象的主要因素,各主體之間在生成過程中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并相互作用。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人們外貌的無意識要求和期望是外貌焦慮形成的基礎。消費市場通過廣告、網紅營銷等手段,有意傳播構建理想化標準,使外貌商品化,引起男大學生個體對外貌的關注,使男大學生外貌焦慮這一現象真實生產。社交媒體平臺作為現代化社會信息傳播的重要平臺,在大數據算法機制推送背景下,成為加速這一現象傳播的重要渠道,進一步強化了男大學生對外貌的過度關注,加劇了男大學生外貌焦慮的現象。生活在社會中的男大學生個體在反復接觸中被動內化社會標準,逐漸將這些外在的審美標準內化為自我評價的一部分,同時,在外部環(huán)境的壓迫下成為主動生產外貌焦慮相關熱點事件的再生產者。男大學生外貌焦慮社會現象在社會環(huán)境中形成閉環(huán)的生成機制和路徑,詳見圖1。
外貌焦慮T ===-=-==理實社會約束 化生 觀念彌散的加無意識建構 貌者 產 有意建構主動再生成 4被社會文化 環(huán)境要求 消費市場 事件來源 社交媒體 購化被動內化男大學生個體
(-) 文化基礎:外貌焦慮的根源與凝視權力的變化
在男大學生外貌焦慮的生成過程中,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的隱性規(guī)范構成了最基本的驅動力量。這些規(guī)范并非以明文規(guī)定存在,而是滲透于家庭叮囑(如“男生需整潔體面”)或職場暗示(如“第一印象”)等日常場景,形成對外貌的無形規(guī)訓。在當今社會中,這種無形規(guī)訓的加強與凝視權力的變化密切相關,中國古代男性審美雖在陽剛美與陰柔美之間更替,但始終處于男性主導的凝視權力下社會對男性形象的一種建構。3當代社會轉型與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打破了由男性主導的凝視權力的格局,女性消費群體崛起引發(fā)的“反向凝視”與社交媒體構建的“全景凝視”體系,使男性面臨著多元主體持續(xù)凝視的壓力。男大學生在社交平臺進行自我展示時,不得不承受來自同輩、異性以及虛擬社群的多維評價,這種被凝視狀態(tài)成為其焦慮的重要誘因。筆者在對河南地區(qū)H院校男生群體發(fā)出的問卷統(tǒng)計中發(fā)現,在202份有效問卷中,近一半的男生群體對自己的外貌比較在意, 12.3% 的男生明確表示不滿。在訪談中,多名受訪者的回答印證了傳統(tǒng)凝視權力轉向多元化后,男大學生處于被凝視狀態(tài)下面臨的困境。例如,受訪者A同學表示:“以前覺得專注學業(yè)即可,但現在‘小鮮肉’審美的盛行讓我感覺很困惑。室友經常調侃我皮膚黑、體型壯,說現在的女生更喜歡白瘦幼’的類型。我其實不太想改變自己,但被說得多了,連自拍都不敢發(fā)朋友圈。”另一名受訪者B同學提道:“刷短視頻時總看到美顏濾鏡下的網紅,評論區(qū)全是男神老公’之類的稱呼。有一次,我發(fā)了張原相機照片,有人開玩笑說我‘像農民工',當時我就刪了動態(tài)?,F在每次拍照都要反復修圖,生怕被嘲笑。”這些反饋印證了傳統(tǒng)凝視權力轉向多元化后,男大學生處于被凝視狀態(tài)下、面臨新舊審美標準的拉扯,加劇了自我認知的混亂。
(二)真實生產:消費主張的外貌焦慮
法國社會學家讓·鮑德里亞曾在《消費社會》中提出,人們的身體在消費社會中被建構為消費的對象,在商品文化活動中,獲得了與商品一樣性質的符號化意義。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逐漸從物理性能、實用價值轉向象征價值與符號意義,身體成為意向消費品。4外貌作為身體的一部分,其價值也逐漸被量化和符號化。在消費市場的推動下,媒體通過不斷渲染“顏值高”的優(yōu)勢以及“顏值低”的劣勢,營造出一種緊迫感,通過個例的成功來夸大好的外貌形象帶來的價值,使外貌“溢價”。其中,廣告、影視作品以及各類網紅、博主、醫(yī)美商家等的營銷行為,更是誘導男大學生將外貌與個人價值綁定。同時,社交媒體平臺在消費市場的推動下,通過精心修飾的圖片和視頻,不斷塑造并推廣一種近乎完美的外貌標準,逐漸使近乎完美的“理想化外貌”成為網絡空間中備受推崇的價值符號,使得男大學生意識到,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外貌形象,且只有不斷消費各種美容產品、整容手術和健身課程,才能向著這種理想化的外形標準靠攏。5然而,這種對外貌的過度追求和焦慮,實則是在消費市場所營造的媒介焦慮的影響下,對社會主流審美和流行市場的附和,是一種被迫的焦慮來源。在鋪天蓋地的營銷中,受訪者W同學坦言:“抖音平臺天天推送健身補劑和醫(yī)美廣告,標題都是逆襲成男神'顏值改變命運’。我攢了三個月的生活費去打瘦臉針,結果效果不明顯,反而被朋友說‘臉僵了'。現在看到這類廣告就焦慮,但又忍不住想試試新產品。”另一位受訪者C同學提道:“室友買了一整套男士護膚品,每天都在護膚。他說‘現在男生不精致就沒競爭力'。我本來覺得沒必要,但看他收到很多女生的點贊,也開始跟風買面膜,結果皮膚過敏感覺被商家洗腦了?!?/p>
(三)加速引擎:媒介化社會中外貌焦慮的加速式傳播
在面向河南地區(qū)H院校男性群體發(fā)出的調查問卷中,關于男大學生群體在社交媒體中參與度的調查結果顯示,在調查對象中, 100% 的男生每天都在使用社交媒體,其中, 58% 的男生每天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為4-6個小時, 21% 的男生表示每天使用超過7個小時。社交媒體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對社交媒體的高度參與也導致了外貌焦慮的加速式傳播。在關于“手機是否會自動推送一些與外貌焦慮有關的內容給你”的問題調研中,回答“從來沒刷到過”的人僅占 5% 。在訪談中,筆者也發(fā)現,社交媒體在外貌焦慮傳播過程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不但引起這種焦慮從個體到群體的擴散,也加強了具有外貌焦慮的男生群體的即時互動。
1.從個體到群體:“外貌焦慮”的初次擴散
個人通過小紅書、抖音、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分享對外貌的憂慮與不滿。信息傳播初期,在算法機制的影響下,這種個體分享被擁有相關焦慮的人刷到的可能性很大,同時,這些帶有個人色彩的講述與體驗也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外貌焦慮這一概念隨著這些內容的傳播,開始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關注,由私人議題轉變?yōu)榇蟊娮h題。個體的經歷和感受被放大并引發(fā)共鳴,進而推動了外貌焦慮在群體中擴散。
2.從群體到社會:“外貌焦慮”社會范圍內的關注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尤其是擁有即時交互功能的社交媒體平臺的普及,為外貌焦慮的持續(xù)性擴散提供了技術支持。在社交媒體上關于外貌焦慮的討論與分享,已經不再局限于小范圍的群體,而是向全社會快速擴散。在這些平臺上,男大學生既可以實時分享自己的外貌焦慮經歷以及對外貌熱點事件的看法,又可以快速接收到別人的反饋與評論。這種即時的互動與溝通,使外貌焦慮的情緒和認知迅速地傳播于社會成員之間。
(四)內化再造:社會環(huán)境與個體心理的動態(tài)交互與焦慮強化
男大學生作為自我意識逐漸成熟的青年群體,其外貌焦慮的形成不僅是簡單的外部刺激過程,更是一個社會環(huán)境與個體心理動態(tài)交互、相互強化的復雜過程,其中的內化過程是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涉及個體如何將外部社會對外貌的期待、標準與壓力內化為自我認知和行為準則的一部分。從自我認同的角度來看,男大學生正處于構建自我形象和尋求身份認同的關鍵時期,他們渴望通過展現自我獲得社會認可。對“理想美”特征的偏好與自我理想化身體意向的改造,會對他們的認知和行為產生直接影響。即使社會對男性的外貌要求并不像媒體宣傳的那樣高,但由于男大學生群體有戀愛、擇偶、求職等需求,因此,他們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而對自己的外貌產生一定的關注和認知。當外部社會不斷強調外貌的重要性,并將之與成功、魅力等積極屬性緊密聯系起來時,這些想法就很可能被男大學生化作一部分自我評價。受訪者M提道:“我明明知道外貌不是全部,但每次重要的聚餐前,還是會瘋狂健身節(jié)食。甚至在考慮要不要做個雙眼皮手術,以便在幾個月后求職的時候給HR留下更好的印象?!边@種自我認同的構建往往伴隨著持續(xù)性的社會比較壓力,人們會通過與其他人進行比較的方式來判斷自己的能力和表現。
三、社會工作介入男大學生外貌焦慮的干預策略
基于社會建構論視角下男大學生外貌焦慮生成機制的多維性,社會工作介入需以整體化思維制定十預策略,通過科學的模式選擇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嵌入式與整合式介入模式分別從“深入融入現有體系”與“理念整合、跨領域資源協(xié)調”兩個角度出發(fā),為干預策略的實施提供了框架性指導。下文將結合這兩種干預模式的核心特征,探討其在高校場域中的具體應用。
(一)社會工作介入男大學生外貌焦慮的模式選擇
1.嵌人式模式。嵌入式模式強調在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指導下,通過校園活動、課程教育、咨詢服務等多維度介入,幫助男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外貌觀念,提升自我認知和自信心。具體而言,可以采取嵌入校園活動的方式,將外貌焦慮的干預措施巧妙地嵌入學生組織、社團等日常活動中。在社團活動中,通過舉辦專題講座、小組討論等形式,引導男大學生深人探討外貌焦慮的根源,學習科學的自我認知和自信心提升方法。
2.整合式模式。整合式模式強調管理理念、外部資源和工作方法的整合。具體而言,將社會工作價值觀與學校管理體系整合,積極推動校園多元審美文化建設,引導關注內在素質提升。同時,重視資源的整合與利用,特別是心理健康資源、教育資源及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針對具有消極身體意象的人群,引入專業(yè)的社會工作服務,整合運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qū)工作等多種社會工作方法,幫助構建“個體一同伴一家庭”的支持網絡。
(二)社會工作介入男大學生外貌焦慮的具體干預策略
1.認知重塑干預:矯正外貌認知偏差。針對消費市場與社交媒體建構的“理想美”符號,社會工作需通過認知行為療法與批判性媒介素養(yǎng)教育,揭示“外貌溢價”背后的商業(yè)邏輯。同時,指導男大學生記錄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幫助學生分析這些想法的不合理之處,協(xié)助學生建立多元審美觀念。
2.社交技能提升訓練:增強社交自信。針對社交媒體引發(fā)的“全景凝視”與社交比較壓力,需通過模擬場景訓練與群體互動設計,增強男大學生在現實社交中的主體性和自信心。通過角色互換練習非語言表達與溝通技巧,弱化外貌在互動中的權重,幫助男大學生克服因外貌焦慮導致的社交障礙。
3.優(yōu)勢引導:激發(fā)內在潛能與自我價值。從男大學生個體的自身優(yōu)勢出發(fā),激發(fā)男大學生的內在潛能和自我價值,消解社會文化中隱性規(guī)訓與多元凝視的壓迫,以應對外貌焦慮。社會工作者需發(fā)掘男大學生的個人特長,整合職業(yè)規(guī)劃資源,轉移其對外貌的過度關注。
4.社會支持網絡構建:緩解個體內化焦慮。針對個體內化社會標準導致的自我苛責,需通過跨系統(tǒng)聯動構建支持性環(huán)境,構建和強化社會支持網絡,實現家庭支持、同輩支持、專業(yè)支持的有效整合。必要時聯動心理咨詢中心與醫(yī)療機構,防止焦慮行為極端化。
四、結束語
男大學生外貌焦慮作為媒介化社會中的新興議題,研究其生成機制及十預策略極其重要。本文基于社會建構論視角,系統(tǒng)揭示了社會文化、消費市場、社交媒體以及個體互動在外貌焦慮生成中的動態(tài)作用,并結合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學科知識提出針對性建議。社會工作者的介人是助力青年健康成長的新興力量,但需要持續(xù)的創(chuàng)新和跨學科合作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同時,必須反思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干預措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及如何培養(yǎng)男大學生的內在韌性和多元價值觀,從而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擺脫外貌焦慮的束縛。
參考文獻:
[1]程思,羅希,馬玉萱.近六成大學生有容貌焦慮[N].中國青年報,2021-02-25(007).
[2]李曉鳳.社會建構論視角下的社會問題研究及其對社會工作的啟示[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5):122-125.
[3]史卉.中國古代男性形貌審美風尚流變及其當代影響[J].山東社會科學,2021(06):102-108.
[4][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4.
[5]劉傳紅,吳思琪.顏值幻象與美麗透支:醫(yī)療美容廣告批判及其治理[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2(05):141-147+187.
[6] 曹瑞剛.網絡傳播環(huán)境下受眾的媒介焦慮[J].青年記者,2016(32):7-8.
[7]熊穎.大學生社交媒體使用行為對合作能力的影響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2
[8]丘文福,林谷洋,葉一舵,等.社交媒體使用對大學生焦慮的影響:上行社會比較和心理資本的序列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7(08):88-9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