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段運河文化;翻譯傳播;國際游客【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D0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21.022【文章編號】2097-2261(2025)21-0070-04
在全球化深化與跨文化交流加速的背景下,文化對外傳播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至關重要。大運河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其國際傳播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段運河作為大運河的關鍵節(jié)點,集中展現(xiàn)了江南水文化的獨特歷史與地域特色,其2500年的歷史積淀了商貿文化、倉儲文化等多元遺產。當前,《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明確提出“推動大運河文化走出去”的目標。翻譯作為文化外宣的核心手段,在傳播段運河文化中具有關鍵作用。然而,從翻譯傳播視角審視,其國際傳播現(xiàn)狀存在顯著問題:現(xiàn)有研究多聚焦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fā),對翻譯傳播的系統(tǒng)性分析匱乏;傳播實踐停留于淺層語言轉換,導致國際受眾對文化內涵認知有限,傳播效果未達預期。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翻譯傳播學理論與“5W”模型,首次結合翻譯傳播學理論與實證分析,填補該領域研究空白,通過精準定位國際游客需求,優(yōu)化傳播策略,提升段運河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
翻譯傳播學是翻譯學與傳播學的交叉學科,近年來在文化傳播領域得到了廣泛關注。隨著全球化的推進,翻譯傳播學理論在“文化轉向”和“媒介轉向”的背景下逐漸形成,強調傳播學的主體、信息、受眾、媒介與效果等概念,重新定義了翻譯活動的傳播本質[。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推進,翻譯傳播學在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然而,汪寶榮等指出,當前的文化外譯傳播多存在“重翻譯、輕傳播”的問題。因此,翻譯傳播學為文化外譯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強調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忠實傳遞源語文化,還要考慮目標語文化的接受度與傳播效果。
大運河文化傳播主要是指以京杭大運河為載體,通過多種媒介向國內外傳遞其歷史、藝術與社會價值的過程,涉及文化遺產保護、旅游開發(fā)及跨文化傳播等多個維度。近年來,大運河文化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但是國內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化遺產保護、旅游開發(fā)與文化治理等方面。關于大運河文化對外傳播的研究仍顯不足,特別是從翻譯傳播學的視角進行的相關研究幾乎為空白。且從地域角度來看,段的運河文化傳播研究十分匱乏。
翻譯傳播學為段運河文化的傳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持。基于“5W”傳播模型(拉斯韋爾,1948),翻譯傳播學將傳播過程分解為傳播主體(Who)、傳播內容(SaysWhat)、傳播渠道(InWhichChannel)、傳播受眾(ToWhom)和傳播效果(WithWhatEffect)五個要素,為分析大運河文化的翻譯傳播提供了系統(tǒng)的框架。段運河文化的翻譯傳播主體包括政府部門、翻譯人員等,傳播內容涵蓋了歷史、文化遺產等各個方面[3。新時代下,段運河文化的傳播渠道也更加多樣化,推動著文化旅游和經濟發(fā)展[4。然而,現(xiàn)階段段運河文化的翻譯傳播效果仍然不足,尤其是在提高受眾認知深度和文化參與感方面存在挑戰(zhàn)。國際受眾對文化內涵的認知多停留在表面,缺乏對運河文化的深入理解。本文通過翻譯傳播學5W模型對段運河文化翻譯傳播中的影響因素和效果進行分析,研究國際受眾對運河文化的興趣和接受度,希望對未來段運河文化的對外傳播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問卷法和訪談法。問卷圍繞段運河文化翻譯與傳播效果展開,涵蓋了段運河文化認知維度、翻譯傳播評價和跨文化交流等板塊,從國際影響力、跨文化交流角色等方面挖掘游客態(tài)度和需求。調研通過線上借助社交媒體,線下在段運河景區(qū)等地發(fā)放,共發(fā)放180份,回收有效問卷153份,有效回收率 85‰ 回收樣本通過分層抽樣方法,涵蓋不同年齡、性別和國籍的游客,確保了樣本的多樣性。此外,研究對來自馬來西亞、孟加拉國和老撾的五位國際游客進行深度訪談,收集了受訪者對段運河文化國際傳播的見解和建議。語言選擇上,多數(shù)受訪者認為英語通用性強,適合翻譯運河文化,部分人指出針對中國周邊地區(qū)可用當?shù)卣Z言,增強文化親和力。翻譯技巧方面,受訪者普遍認同結合AI技術初翻,再人工細化校對,保障準確性與流暢性,同時借助多媒體,助力國際游客理解運河文化內涵。傳播策略上,受訪者建議利用Facebook、TikTok等國際社交媒體平臺發(fā)布短視頻展示運河景觀和文化故事來吸引游客關注。
二、傳播影響因素及效果診斷
(一)翻譯因素
術語翻譯存在專業(yè)性不足與文化意象傳達偏差的雙重問題。多位受訪者提出翻譯需要對文化內涵進行深入解釋,尤其是漢字的文化背景和深層含義。盡管當前的翻譯質量總體上較為到位,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部分翻譯較為生硬,未能充分體現(xiàn)漢字的文化內涵。此外,受訪者建議在翻譯時應深入解釋漢字背后的故事,以便讓國際受眾更好地理解。
段運河文化翻譯多采用直譯法,譯者直接將中文詞匯或句子轉換為對應的外文,未充分考慮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文化背景和受眾理解能力。由于翻譯技巧運用不當和輔助手段不足,直譯和文化內涵缺失使國際游客難以把握文化信息的核心,復雜的文化概念變得晦澀難懂,充滿魅力的運河文化吸引力被削弱。因此多位受訪者提到翻譯時需要結合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形式,以增強翻譯的吸引力和可理解性。
(二)傳播主體因素
結果顯示,游客認為政府機構與文旅局(56. 86% 是運河文化傳播的核心主體,旅游公司 (5.23%) )和社會組織(0.65% )等其他組織參與度較低。這種主體間的協(xié)同不足影響了段運河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與推廣效果,導致信息共享不及時、不準確,傳播內容缺乏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這種碎片化的傳播模式,使得國際游客難以形成對段運河文化的完整認知,從而削弱了文化傳播的整體效果。訪談中,馬來西亞國際訪談者提出建議“與旅游公司合作,將運河文化納入旅游路線”,表明傳播主體需從單一政府驅動轉向“政府-企業(yè)-社會\"多元協(xié)作模式,以擴大傳播覆蓋面。
(三)傳播渠道因素
調查顯示,有 70.59% 的游客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交媒體接觸段運河文化,這一數(shù)據(jù)充分證明了在數(shù)字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交媒體是文化傳播的核心渠道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然而,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當前的對外傳播策略存在明顯的局限性,主要表現(xiàn)為過度依賴國內社交媒體平臺(如抖音、小紅書等),而對國際主流社交媒體平臺(如TikTok、Instagram等)的利用率嚴重不足。這種傳播模式在國際傳播中極大地限制了受眾覆蓋面,難以充分拓展段運河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在訪談中,來自老撾的受訪者強調了“通過短視頻展示文化趣味性”的重要性,指出短視頻形式能夠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吸引國際受眾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對段運河文化的興趣。與此同時,另一位受訪者也提出了可以“在Instagram、Facebook等國際主流社交媒體平臺上發(fā)布相關內容”的建議,這一建議不僅指出了國際平臺的傳播潛力,還為段運河文化的國際化傳播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四)受眾因素
盡管國際游客在信息獲取方面表現(xiàn)出較強的自主性,但其對段運河文化的認知深度仍相對有限。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僅 43.14% 的游客表示對運河文化有一定了解。這一現(xiàn)象表明,盡管部分國際游客對運河文化有所接觸,但整體認知水平仍顯不足。文化差異與語言障礙進一步限制了他們對運河文化豐富內涵與歷史價值的深入理解。
進一步分析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國際游客對段運河文化的認知程度和接受方式存在顯著差異,而受眾的多元需求難以滿足。來自歐美等國家的游客更關注文化的獨特性和創(chuàng)新性;而亞洲游客對文化傳承和歷史價值的認同感更高,更傾向于通過參觀歷史古跡和博物館來了解文化。在文化活動參與方面,歐美游客在文化體驗中更傾向于互動性強的活動,如文化節(jié)、藝術展覽等,增強其對文化的理解和認同。而亞洲游客則更傾向于傳統(tǒng)的參觀方式,通過視覺和感官體驗來感受文化的深厚底蘊。而段運河文化現(xiàn)有的“一刀切”的傳播模式難以滿足多元需求,限制了文化傳播的精準性。
(五)內容因素
段運河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的內容選擇極為重要。92.81% 的受訪者對運河歷史遺跡認知度最高,如拱宸橋、鳳山水城門等古跡,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還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然而,當前內容的多媒體敘事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內容以靜態(tài)圖文為主,缺乏互動性。來自老撾的受訪者建議通過插圖和影像輔助翻譯,強調多媒體形式對文化傳遞的必要性;二是文化背景闡釋不足,翻譯內容需強化歷史語境和深層價值的解析,以避免國際受眾因文化隔閡產生認知偏差。社交媒體雖打破了時空限制,但其碎片化內容難以幫助國際受眾構建系統(tǒng)性文化認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70.59% 的受訪者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交媒體了解運河文化,但內容多為簡短片段,缺乏深度和系統(tǒng)性,且部分信息未經嚴格審核,真實性和準確性難以保證,易誤導國際受眾。此外,傳播內容在創(chuàng)新性和情感共鳴方面存在明顯不足。當前內容多集中于歷史遺跡和傳統(tǒng)文化的展示,形式單一,缺乏對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與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結合。同時,文化故事的講述缺乏吸引力和情感共鳴,未能充分展現(xiàn)歷史事件的深遠影響。例如,“北糧南運”等事件的介紹未能突出其對區(qū)域經濟與文化發(fā)展的作用,難以引發(fā)國際受眾的情感共鳴。
(六)翻譯傳播效果診斷
在段運河文化對外傳播中,雙語作品雖已開啟國際傳播征程,但國際影響力提升遇阻,這表明當前的國際傳播策略在內容深度挖掘和文化適配性方面存在嚴重不足。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傳播內容過于淺顯,缺乏對運河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深入挖掘;二是傳播方式單一,未能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社交媒體;三是缺乏對目標受眾的深入研究,傳播內容與受眾需求不匹配;四是缺乏傳播效果評估及診斷等。
三、提升段運河文化翻譯傳播效果的對策
(一)提升傳播翻譯質量
針對國際游客的需求,應采取多維度策略,加強術語翻譯的專業(yè)性,以確保翻譯的準確性、一致性和文化適應性。建立并動態(tài)更新大運河文化領域專屬術語庫,是確保術語翻譯規(guī)范化和系統(tǒng)化的基礎,特別注重多語種翻譯,確保不同語言背景的國際游客能夠理解。此外,還應注重文化意象的深度傳達。譯者在翻譯大運河相關內容時,應深入理解源文化意象的歷史、社會及哲學背景,并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其功能與情感色彩。同時,需根據(jù)文本類型和目標受眾的特點,靈活運用不同的翻譯策略。
(二)構建多元協(xié)作模式
建議成立跨部門協(xié)調機構,整合政府、文化機構、媒體、旅游公司和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資源,明確分工,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打破信息孤島,推動“政府-企業(yè)-社會”多元協(xié)作模式,以擴大傳播覆蓋面。
(三)精準定位受眾與文化適應性調整
傳播策略應注重提升個性化體驗和互動性。通過利用大數(shù)據(jù)和人工智能技術,分析游客的興趣偏好和互動行為,推薦如運河文化活動、文創(chuàng)產品以及歷史故事等個性化內容。針對年輕受眾的娛樂化需求,開發(fā)沉浸式虛擬體驗和文化挑戰(zhàn)活動,增加互動性與趣味性。針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國際游客,傳播策略應強調文化適應性,確保內容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歐美游客偏好創(chuàng)新與現(xiàn)代化的文化展示方式,可以通過多媒體藝術、互動裝置和創(chuàng)意展覽等形式,展現(xiàn)運河文化魅力。而對于亞洲游客,強調運河文化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傳承尤為重要,可以開展書法、民間藝術等傳統(tǒng)文化體驗項目。在提升參與感方面,建立便捷的文化活動參與機制至關重要。在活動設計上加入文化工作坊、現(xiàn)場教學等互動性環(huán)節(jié),增強游客的參與感,加深其對運河文化的理解和記憶。
(四)拓展傳播渠道與平臺
基于新媒體平臺制定系統(tǒng)性營銷策略,通過多語種內容發(fā)布、高質量文化內容創(chuàng)作及互動活動,提升其國際影響力。搭建多語種新媒體矩陣,包括抖音、小紅書、微博等國內主流社交平臺,并開設Instagram、Facebook、TikTok等國際平臺的官方賬號,精準定位各平臺用戶特點,充分發(fā)揮各新媒體平臺的優(yōu)勢。依據(jù)不同地區(qū)語言和文化習慣,提供個性化內容,增強用戶黏性。與各地KOL合作,進一步提升影響力。
通過專題內容策劃和文化故事系列的雙重策略增強內容的系統(tǒng)性與深度。專題內容策劃應圍繞特定主題,構建完整的文化知識體系,多語種內容制作,確保不同語言背景的國際受眾充分理解。文化故事系列通過講述與運河人物、歷史事件、民間傳說等,增強吸引力,應用短視頻、圖文故事等多種形式推廣至不同渠道,提升大運河文化的傳播深度與廣度。
實施多平臺協(xié)同傳播策略,整合線上線下資源。線上打造國際化社交媒體矩陣,線下在博物館、文化遺址舉辦活動,利用線上平臺預熱、直播、回顧。提供多語種解說服務,與國際媒體合作制作紀錄片,與國際運河城市開展文化交流,開發(fā)運河文化IP,通過文創(chuàng)產品、影視作品等形式傳播,提升國際影響力。
(五)深化傳播內容與形式的創(chuàng)新
結合VR、AR技術開發(fā)沉浸式導覽項目,讓國際游客在虛擬環(huán)境中體驗運河歷史的變遷與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認知和沉浸感。同時,定期舉辦“運河文化節(jié)”“國際非遺展演”等活動,將傳統(tǒng)民俗與現(xiàn)代藝術結合,提升游客參與感和文化認同感。此外,開發(fā)以運河文化象征符號(如漕運船、古橋紋飾)為靈感的產品(如絲巾、手工藝品等),并在產品說明中嵌入二維碼,鏈接多語言文化背景解讀,幫助國際游客深入了解文化內涵。
為提升段運河文化傳播的系統(tǒng)性和深度,建議出版中英雙語書籍,系統(tǒng)介紹運河的歷史背景、建筑特色、非遺文化及其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作用,為國際受眾提供完整的文化知識體系。同時,借助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內容呈現(xiàn)方式,如利用航拍、水下攝影等技術制作多語種紀錄片,全面展示運河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博物館等地可開發(fā)智能互動平臺,如多語種官方APP“運河之窗”,集成AR導覽、語音解說、文化問答等功能,游客通過掃描遺址或文物即可獲取相關歷史解說或文化故事,增強互動體驗和文化認知。
四、結語
本研究以國際游客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分析了段運河文化在翻譯傳播中的現(xiàn)狀、影響因素及傳播效果。研究表明,段運河文化國際傳播需要解決術語翻譯專業(yè)性不足、渠道單一、受眾需求定位不精準等問題。通過動態(tài)術語庫建設、國際社交媒體拓展、沉浸式體驗開發(fā)等對策可提升段運河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效果,不僅有助于保護和傳承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還能增強文化自信,促進中外人文交流與融合。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數(shù)字化技術在文化傳播中的應用,以更直觀、生動的方式展示大運河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吳贊,林軼.翻譯傳播學:概念、功用與主題[J].外語界,2023(06):32-39.
[2]汪寶榮,譚震林.文化外譯與傳播研究路徑探索—“中華文化翻譯與國際傳播”高端研討會述評[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5(02):77-84.
[3]張佳.大運河“申遺”成功之后的文化治理與規(guī)劃研究[D].:大學,2015.
[4]厲瑾.運河文化旅游發(fā)展研究[J].旅游學刊,2024,39(04):56-64.
[5]吳,林軼.翻譯傳播學:概念、功用與主題[J].外語界,2023(06):32-39.
作者簡介:
陳茜(2003.9-),女,漢族,江蘇南通人,研究方向:商務英語。龔怡揚(2004.6-),女,漢族,寧波人,研究方向:國際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