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3;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3-0059-04
How Textbooks Construct Learners’ Self-Identity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Based on Marx’s Theory of Social Interaction Zhang Yan (College of Education,XizangMinzu University,Xianyang712082)
Abstract:Identityisaprocessofforingself-consciousness.Cultivatingleaers’self-consciousnessisbothanimportanttaskof schooleducationdytofulfilltesocialpurpoeofucatextbsaeloselylatedtepsholoicalprof gence,pesitncetransforatioanddisappearanceofstudents’self-dentityMarx’soryofScialInteractionhlsthatidetity oftenoccursiniteractieprocesses.Textboksprovideinteractieresorcesndplatfosfortheonstructionofsudents’selfdentity Inthe processofreadinglearnerscommucateandinteract withindividualsandsocialgoupsitextbooks.Folowingteapproachsof self-identityostructiontextboksdoptwritingstrategiessuchas“selfiroring”,“otheevauation”,“projectieidentificatioad “role-playing”tohellaesconductself-flectiointextbook-providedinteractivecontextsandcompletethprocssofcostructing individual identity by referring to others.
Keywords:textbooks;self-identity;interaction;construction
在交往理論中,認同從發(fā)生到完成是一個交往的過程,個體在此過程中不斷與他人及社會進行差異性與同一性比對。教科書為學習者的自我認同提供了虛擬的交往資源和平臺,學習者在閱讀教科書的過程中完成自我認同、共同體身份與規(guī)范的認同。
一、理論溯源:交往理論中自我認同的理解與審思
認同總是存在于關系當中,認同本身就是一種關系,認同關系就是指人與人、人與群體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1]。學習者在閱讀教科書的過程中建立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確認自我的身份。學習者的自我認同是在其主觀能動性基礎上,發(fā)生在閱讀和學習教科書的實踐過程中,建立在學習者與教科書中的虛擬個體或社會群體的特殊交往之上。
(一)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
在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中,交往是人存在的社會性體現(xiàn),其本質(zhì)是在實踐基礎之上不同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物質(zhì)交往和精神交往是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重要內(nèi)容,馬克思寫道:“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zhì)行動的直接產(chǎn)物”2]。人類為了解決生存生產(chǎn)的需求,產(chǎn)生了以勞動工具為基礎的最基本的物質(zhì)交往,與之相對應的精神生產(chǎn)不斷發(fā)展,以理解和認同為目的不斷交流,最終形成以不同符號為媒介的精神交往?!霸诮煌问缴?,既包括個體的物質(zhì)與精神交往,也包括群體的物質(zhì)與精神交往。”[3]在交往的內(nèi)容上,還包括人的交往形態(tài)、交往關系以及交往結(jié)構(gòu)。交往途徑指基于物質(zhì)生產(chǎn)的社會實踐。人們通過物質(zhì)生產(chǎn)活動,建構(gòu)社會交往的關系與形式,而這種交往形式與關系隨著生產(chǎn)實踐活動的變化而發(fā)展。
(二)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中的自我認同
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有幾個觀點與認同有關聯(lián)。第一,“人”以社會“共同體”的交往方式存在,這是自我認同的大前提。第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交往的動力,也是自我認同的目標?!耙粋€人的發(fā)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fā)展。”[4]第三,交往關系是精神生產(chǎn)的主要內(nèi)容,認同既是一種交往行為,也是人的精神生產(chǎn)的主要內(nèi)容。
同時,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認為,交往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必須通過實踐才能達成,人通過實踐進行交往,形成社會關系,然后通過社會關系的相互作用實現(xiàn)現(xiàn)實的人與人的統(tǒng)一。認同被認為是一種交往實踐活動,即“精神生產(chǎn)”,它形成了“認同”這樣一種生產(chǎn)關系。學習者在閱讀教科書的過程中,與教科書中虛擬的個體和共同體通過相互交往的關系達到主觀認識與客觀現(xiàn)實的相互連結(jié),在實踐的基礎上建構(gòu)了自我同一性框架,使“我”與教科書中的“我”及“我們”建立了認同關系,也使“我”不再是抽象的,在教科書中具有現(xiàn)實性和具體性。
二、要素解析:教科書中交往資源的類別與功能
在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中,交往的目標是達成個體之間、個體與共同體之間的互相理解與接受,那么理解什么、接受什么、怎么理解、如何接受就是必須回答的問題。個體的自我認同源于交往的內(nèi)容與方式,教科書為個體的自我認同提供了交往的內(nèi)容與平臺。學習者在教科書中進行的交往形式具有特殊性,雖非真實環(huán)境中的常規(guī)主體間交往,但卻具有相同的交往功能和交往目標。
(一)教科書教授交往的語言符號
首先,教科書向?qū)W習者教授語言。學習者(聽者)與編寫者(說者)在教科書的世界中以語言為媒介進行溝通。個體在教科書中學習單個的語言符號,并將語言符號與具體事物連結(jié),理解符號的意義與能指,搭建個體的思維與外部客觀世界的橋梁,使個體能夠超越具體事物的限制,實現(xiàn)意義的轉(zhuǎn)換和傳遞。其次,教科書向?qū)W習者教授語言的規(guī)范性結(jié)構(gòu),這在教科書中表現(xiàn)為對特定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的學習。一種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是其本身的規(guī)范性結(jié)構(gòu),教科書要使學習者學會使用這種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這不僅能使個體理解共同體中其他人的意思表達,也能保證個體進行自我意義表達時與共同體達成統(tǒng)一。
(二)教科書承載著交往的文化內(nèi)容
在教科書中,文字與圖畫是基本的文本語言形式,編寫者(說者)通過這種形式將文化呈現(xiàn)給學習者(聽者)。教科書中教授的語言是一個表征系統(tǒng),使學習者能夠利用概念建立與實物之間的對應關系。處于同一個文化環(huán)境中的學習者,也生活在教科書所呈現(xiàn)的同一個語言共同體中,這種語言共同體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現(xiàn)實世界的主體間性結(jié)構(gòu)。教科書作為文化的集合體,它為交往提供的就是理解、接受的內(nèi)容,在交往行為和認同的大前提下,就是共同文化。自我認同雖是個體性的,但它的形成以共同性為價值取向。一旦教科書確定了具有必然性的“共同文化”,那么經(jīng)過“共同性規(guī)則”篩選出的語言在教科書中便形成了“話語”。教科書中的“話語”,將如??滤v,會迅速形成界定和生產(chǎn)知識的機制,在教科書中控制話題及談論話題的方式,排除話題之外無意義的事物及觀念,繼而控制學習者的自我認同。
(三)教科書提供實踐的交往平臺
教科書是一種教育情境下特殊的交往媒介,它不但提供給學習者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會共同體之間交往的資源,也提供了交往的平臺。
交往要具有物質(zhì)基礎,要發(fā)生在生活化的世界中才具有意義,自我認同必須在一定的情景中才具有意義。教科書為交往提供了這樣一個“生活世界”,學習者生活中出現(xiàn)的人、事、物,都會以課文、單元、習題等方式出現(xiàn)在教科書中,學習者在真實生活中的情感體驗也將在教科書的一字一畫、一言一語中得以重現(xiàn)。學習者通過閱讀,與教科書描述的歷史與現(xiàn)實人物進行交往,接受教科書所代表的共有文化檢視,對自身與他人、與社會的同一性和差異性進行觀照、比對,最終獲取自我認同。
閱讀教科書的主體大部分是未成年人,是進行社會交往活動的“初生兒”,他們自我意識的生成即認同,尚處于拉康提出的“鏡像階段”,所進行的認同是“想象性認同”。這種認同最終會形成自我與鏡像、自我與他人、自我與世界之間的關系結(jié)構(gòu),教科書的功能在這個認同過程中正是那個“鏡子”。學習者可以在教科書之“鏡”中尋找到“他人之像”,然后建構(gòu)自己的主體。這個“像”是教科書中的人和事,“是自我力比多投射出來的,是自我對他人的一種理想化,它也是自我的認同對象,是自我真正的欲望對象”[5]。
(四)教科書追求“真實”的交往情景
交往關系需要通過具有真實性的語言溝通才能得以建立,這就意味著認同的建構(gòu)“不僅包括著認知,還包括信任和承諾”1]。教科書不僅要為學習者提供認知材料,還要保證內(nèi)容具有“真實性”。
如何來界定教科書中內(nèi)容的“真實性”?從認同的角度看,這是如何確定個體與“鏡像階段”中的“像”是否具有哲學認識層面的“同一性”問題。這個“同一性\"指向的是認識的主體與人類共同體認知的趨同,認知主體總是傾向于從共同體中確認相同或相似,教科書提供的恰恰是這種“相同”或“相似”。在教育目的的指引下,追求教科書內(nèi)容的“常識”性真實,是幫助學習者建構(gòu)自我認同的前提。
三、實踐進路:教科書中基于交往的自我認同書寫與建構(gòu)
交往行為要與主體所處的“世界”相聯(lián)系,即“客觀世界”“主觀世界”和“社會世界”[6]。從教科書的內(nèi)容、功能及特征來看,我們認為它基本屬于“社會世界”的范疇。認同的建構(gòu),將是個體(學習者)在教科書中完成自我認同及身份識別的過程。
(一)自我認同建構(gòu)途徑
這里就包括兩種不同的自我認同途徑,一種是通過對比自我標準,進行“自我反思”獲得認同;另一種是通過比對與他人(社會共同體)的標準,即“參照他人”達到認同。在拉康的精神分析認同理論中,想象性認同形成了理想的自我,教科書為學習者提供了“我想成為的自我”,這個過程充滿了學習者的自我性反思。但拉康同時指出,這種想象性的自我認同容易造成“誤認”和“異化”,是一種“超乎尋常的、妄想癥似的”認同方式,也可能讓自我認同滑向幻覺,因而形成的“理想自我”并不是完全真實的。
那如何使自我認同繼續(xù)推進,這就需要另外一個“參照他人”的途徑來進行,也即自我認同進入到“象征性認同”的階段。在“社會世界”中,存在著社會文化的既有模式結(jié)構(gòu),這在教科書中有著充分的表達,學習者的主體心理活動對這些既有模式進行“象征性”的認同,形成結(jié)構(gòu)性的無意識狀態(tài),這令學習者個體不由自主地遵守“社會世界”中的法則,最終完成自我認同。因此,在教科書中,學習者的“自我認同”是通過個體的自我反思,以及與教科書所代表的他人或群體進行互動,而逐漸形成對自身的確認和認同感。
(二)教科書建構(gòu)讀者自我認同的書寫策略
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提出,實踐是進行交往活動的唯一形式,交往活動產(chǎn)生的認同關系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建構(gòu)。為了建構(gòu)學習者的自我認同,教科書在編寫過程中采取以下三種書寫策略。
一是“自我鏡像”與“他者評價”的書寫策略。在“鏡像理論”中,拉康認為自我的認同是“主體在認定一個形象時,主體自身所發(fā)生的轉(zhuǎn)換(transformation),而該形象在此階段似乎注定要產(chǎn)生的一種影響”[7]。這意味著自我認同的建構(gòu)既離不開主體自身,也離不開自我在“鏡中”的對應物——他者。
同樣,學習者閱讀教科書會在其中尋找“他者”作為自我的“對應物”。教科書會選取一些特定的人物、事件,采用加工、改造的技術手段,引導學習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看到”那個“理想的自我”,并主動建構(gòu)理想中的自我。通常教科書提供給學習者的主體“鏡像”資源有領袖、戰(zhàn)斗英雄、傳統(tǒng)道德標志性的人物等,以引導其對自我進行超前性的預期和期待,“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學習者的主體與教科書中的“自我鏡像”之間產(chǎn)生動態(tài)的交往關系,形成一個永久的、理想的、完整的自我培育追求趨向。
自我認同的非單一性和復雜性,使認同的達成必須存在于具體的交往事件中,這是自我反思活動和他者互動統(tǒng)一達成的結(jié)果。學習者在教科書中產(chǎn)生的自我認同還需要經(jīng)過“他者評價”的環(huán)節(jié)。學習者在教科書里可以想象自我在他人意識中的形象,以及他人對這一形象的評價,而教科書所做的就是要將這一切在文本內(nèi)容中統(tǒng)一起來。
“一個完全與他人相區(qū)別的,并能經(jīng)得起驗證的自我觀念,是根本不存在的…個體的心靈融合了我們所交往所有的人和我們思想中的整個社會?!盵8]個體可以從教科書的“鏡中自我”中感受到他人的影響,想象自我在他人意識中的形象,以及教科書代表共同文化的他人如何評價這一形象,個體能夠從這些評價中體驗到滿意或者失望的心理,然后調(diào)整自我認同的方向及內(nèi)容。教科書也經(jīng)常以“他者”(作者)的視角對主體在教科書中的“鏡中我”進行評價,尤其在設計練習部分的書寫中經(jīng)常使用。
二是“投射性認同”的書寫策略?!巴渡湫哉J同實質(zhì)上是一種潛意識防御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幻想著將自體部分分裂并將它們投射到另一個人的身上?!盵9自我認同的實現(xiàn)正是需要個體一邊思考“自我”與“我”的關系,一邊進行與他者參照互動,從而完成自我認同的兩個方面的建構(gòu)??傊?,在心理學視野中,“投射”使主體建立一種自我統(tǒng)一的相關性心理,實現(xiàn)了自我認同;而在社會學和哲學視野下,強調(diào)“投射”是一種將主體的屬性投射到對象身上,主體才能感受到在對象世界中的自我存在。
在教科書的編寫中,編寫者將預設的學習者心理傾向投射到教科書中相應的對象(人物或事件)上去,這樣的投射預設可以引導學習者朝向符合編寫者意向的方向展開認同心理活動。
三是“角色扮演”的書寫策略。角色概念包括兩個重要的特征,第一,主體處于一定的社會結(jié)構(gòu)中;第二,角色被一套權(quán)利、義務規(guī)范和行為模式所期待。教科書中常使用“角色扮演”的策略對學習者的主體進行建構(gòu)。
首先,學習者在教科書中扮演“角色結(jié)構(gòu)”的主體?!爱斘覀儼呀巧A設為社會成員對這一位置的行為期待時,就意味著,一定的角色必定在社會結(jié)構(gòu)中扮演一定的功能?!盵10]作為教科書的閱讀者,學生在社會結(jié)構(gòu)中扮演著學習者的角色,教科書作為社會規(guī)范、制度的化身為學生提供了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和問題情景,學生在教科書中模擬社會生活,課文就是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劇本,學生作為角色的扮演者,學習教科書中社會規(guī)范和制度,最大程度地展現(xiàn)符合角色形象的行為期待,就是完成了角色扮演的任務。學習者是閱讀教科書的主體,所有關于這一主體的行為的、價值觀的期待都可以預設入教科書中
其次,學習者在教科書中進行“角色互動”。兒童的自我意識是在對語言、文字、手勢、表情等符號的學習中逐步發(fā)展起來的。學習者在教科書預設的情境中學習這些內(nèi)容,學會理解他人和扮演自己的角色,并獲得教科書以“旁觀者”視角給予的評價與反饋,學會將自己作為個體進行思維,從而完成自我建構(gòu)的過程并產(chǎn)生自我。學生角色的期待,不同于個體對個體的期待,它具有“共同期待”的性質(zhì),“所謂共同期待,區(qū)別于個體交往中的期待,而是指對某群體一般性的、大多數(shù)人持有的共同期待”[11]。對學生的角色期待大部分都存在于教育政策或者教科書的文本中,教科書文本對學生的角色期待具有明顯的共同性特征。
參考文獻:
[1]崔新建.文化認同及其根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02-104,107.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5.
[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5.
[5]吳瓊.雅克·拉康:閱讀你的癥狀(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406.
[6]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第1卷[M].曹衛(wèi)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68.
[7]劉文.拉康的鏡像理論與自我的建構(gòu)[J].學術交流,2006(7):24-27.
[8]庫利.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M].包凡一,王源,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27.
[9]周麗芳,呂英軍.投射性認同對健全人格形成的意義[J].求索,2010(12):99-100.
[10]秦啟文,周永康.角色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9.
[11]漆濤.學生角色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張焱(1998—),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單位為西藏民族大學教育學院,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教科書。
(責任編輯:馮小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