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源于生活,最終也要回歸生活。小學是學生數(shù)學思維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數(shù)學、靈活運用數(shù)學,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傳統(tǒng)的數(shù)學教學側重公式和計算,缺少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導致部分學生難以理解數(shù)學概念,甚至對它產(chǎn)生畏難情緒。
生活化學習理念強調(diào)從實際場景出發(fā),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中探索數(shù)學知識,增強數(shù)學的趣味性和應用性。教師通過合理設計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數(shù)學的魅力,可以有效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本文將從情境創(chuàng)設、動手實踐、問題導向和學科融合四個方面,探討小學數(shù)學生活化學習的有效實施路徑,為教師提供可借鑒的教學策略。
一、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興趣
(一)從身邊物品入手,讓學生感受面積
在正式講解面積的概念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并觸摸身邊不同大小的物品,讓他們直觀地感受“大小\"這一概念。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摸一摸自己的課本、文具盒、書桌的表面,并思考:“哪一個更大?”“為什么會覺得它更大?\"通過這些簡單的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物體的平面部分,為后續(xù)的面積概念建立感性認識。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手掌“覆蓋”這些物品的表面。例如,“你的手掌能完全蓋住課本嗎?如果要用手掌蓋住整個書桌,手掌需要翻動幾次?\"這種動手操作,可以幫助學生直觀理解一個物體的“大小\"是可以通過占據(jù)的平面范圍來衡量的,而不是只能依靠自測或長度來判斷。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意識到:面積是指物體表面所占的空間大小,而不僅僅是邊長的長短。
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教室中的地磚作為引導工具,讓學生觀察地面上的地磚,并思考“為什么每塊地磚的大小都是一樣的?\"然后提問:“如果要鋪滿整個教室,需要多少塊地磚?\"這個問題可以引發(fā)學生思考用相同大小的單位來測量面積,為后續(xù)學習“面積的單位”奠定基礎。
(二)通過有趣的游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小學生普遍喜歡游戲。因此,教師可以讓他們在游戲中學習,提升對面積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組織一個“拼拼樂\"游戲,給每個小組發(fā)放不同形狀的紙片,如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并讓他們通過拼擺的方式,思考:“哪些紙片可以拼在一起?拼起來的大小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在游戲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兩個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個更大的長方形,而多個三角形也可以拼出不同的形狀。此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觀察這些拼接圖形的形狀,并思考:“這些拼好的圖形,哪些比原來的大?哪些比原來的?。俊边@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面積是可以通過組合和分割來測量的,而不是只能依賴于物體的形狀。
另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尋找最大面積”的游戲。教師可以在地面貼上不同大小的彩色紙片,并讓學生站在上面,然后提問:“誰站的地方最大?為什么?”學生通過實際站立、比較,更加直觀地理解面積的大小,并在討論中逐漸形成對面積概念的初步認知。
(三)結合實際測量,引導學生動手探索
在學生對面積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他們進行實際測量,讓他們在實踐中深化對面積的認識。例如,教師可以安排一個任務:測量教室地面的面積。首先,讓學生觀察地磚的形狀和大小,并提問:“一塊地磚的大小是多少?\"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數(shù)地磚的方式,估算整個教室的面積。例如,“如果一塊地磚的面積是1平方米,整個教室大概有多少塊?有多大面積?\"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能讓學生在真實環(huán)境中應用面積知識,還能幫助他們建立面積單位的概念。
除了測量教室地面,教師還可以布置“測量書本面積\"的任務。學生可以使用A4紙或格子紙,將書本的封面“蓋住”,然后數(shù)出覆蓋的格子數(shù),從而估算書本的面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面積不僅可以通過長和寬來計算,還可以通過實際覆蓋的格子數(shù)來計算,從而進一步理解面積的計算方法。
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回家測量自己的書桌或房間地面,并記錄數(shù)據(jù),然后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學生通過自已動手測量,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面積的概念,并學會如何在生活中應用數(shù)學知識。
二、動手實踐,深化理解
(一)用紙片覆蓋法幫助學生直觀感受面積的概念
認識面積的一個基本方法,就是通過覆蓋法讓學生動手操作,從而直觀地感受面積的大小。例如,在學習“認識面積\"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準備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紙片(如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要求學生用這些紙片覆蓋一塊固定面積的區(qū)域,如桌面或地面。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選擇一個正方形紙片,然后引導他們將紙片完全覆蓋在桌面上并提問:“紙片可以完全覆蓋桌面嗎?如果不能,說明桌面的面積大于紙片的面積。\"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繼續(xù)試著用更多的紙片覆蓋相同區(qū)域,直到桌面被完全覆蓋。通過這種操作,學生能夠親身感受“面積\"就是指覆蓋區(qū)域的大小,紙片數(shù)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被覆蓋區(qū)域的面積大小。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嘗試使用不同形狀的紙片。比如,將一個長方形紙片和正方形紙片放在一起,看看哪種紙片更容易覆蓋同樣大小的區(qū)域。這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幫助學生理解“不同形狀的物體也可以通過單位面積來計算其總面積”,還能為后續(xù)學習面積的計算方法奠定基礎。
(二)用格子紙測量,幫助學生理解面積單位的轉換
學習面積單位和理解面積概念是相輔相成的。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單位面積的概念和如何計算不同形狀的面積,教師可以通過格子紙測量法來動手實踐。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可以非常直觀地理解面積的大小和單位之間的關系。
格子紙上的每個小格子都是一個單位面積。教師可以給每個學生發(fā)一張格子紙,并要求他們選擇一個圖形區(qū)域(如正方形、長方形等)進行覆蓋。比如,可以讓學生在格子紙上畫一個長方形,并讓學生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如學生可以通過數(shù)一數(shù)長方形內(nèi)包含的格子數(shù)來計算面積,通過實際操作逐漸掌握如何將面積與單位格子聯(lián)系起來。通過這種方法,學生不僅能理解面積的計算,更能明確單位面積的大小,并逐步掌握如何通過一個圖形的實際邊長來計算面積。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長方形分成多個小方格,讓學生算出每個小方格的面積,再進行面積的加減法運算。這樣,學生對面積單位(如平方厘米、平方米)和面積的計算方法將會有更深的理解,也能夠為更復雜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三)動手制作模型,探索面積的應用與變化
除了格子紙測量,學生還可以通過制作模型,進一步探討面積的應用與變化。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紙制作一個模型,模擬計算一個花園或房間的面積。通過讓學生親自操作,他們將更容易理解面積與實際生活空間的聯(lián)系。
教師可以提供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紙板,讓學生制作一個房間的模型,要求學生根據(jù)實際尺寸進行裁剪和拼接。通過制作模型,學生不僅能掌握面積的計算方法,還能體會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切實感受在實際生活中面積不僅是一個數(shù)學概念,還關系到實際應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激發(fā)學生思考。比如,“如果你想在模型房間里放一張桌子,桌子的面積最大是多少?你如何確保桌子不會超出房間的面積?”這種問題不僅能深化學生對面積概念的理解,還能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問題導向,培養(yǎng)思維
(一)提出“如何比較大小\"的問題,促使學生積極思考
在學習面積時,很多學生最初會憑直覺判斷物體的大小,如認為“長的就是大的”或“寬的就是大的”。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面積概念,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導向引導他們主動探索。例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兩個不同形狀的圖形:一個是較長但較窄的矩形,另一個是較短但較寬的矩形。然后提問:“你覺得哪個面積更大?為什么?”大部分學生會憑直覺回答:“看起來長的那個更大?!贝藭r,教師可以進一步追問:“我們怎么確定哪個面積更大?有沒有辦法來測量?”通過這樣的問題,學生會思考如何用更科學的方法比較面積,而不僅僅是依賴直覺。接著,教師可以提供若干同樣大小的方格紙,讓學生用方格紙分別覆蓋這兩個圖形,完成后再數(shù)一數(shù)每個圖形包含的方格數(shù)目。學生會驚訝地通過被覆蓋區(qū)域的方格數(shù)發(fā)現(xiàn),原來看似較長的矩形并不一定比較短的矩形面積大。這樣,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問題思考理解了面積的概念,并掌握了科學的比較方法。
(二)設計\"如何測量面積\"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初步了解面積的概念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他們思考:“如果我們要測量一個物體的面積,應該怎么辦?”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教室的講臺,提出問題:“我們?nèi)绾螠y量講臺的面積?如果沒有尺子,該怎么辦?”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不同的方法,如用書本覆蓋測量、用手掌去估算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實際嘗試,并觀察他們的測量方法是否準確。然后,教師給出一個標準的測量方法:先測量講臺的長度和寬度,再計算面積。這時,教師進一步提問:“如果講臺的形狀不規(guī)則,我們該怎么測量?”學生可能會想到把講臺分成多個規(guī)則的圖形,然后分別測量每部分的面積,再相加得出總面積。
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不斷思考和嘗試,學會了運用分解和合并的方法來測量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同時理解了面積計算的實際意義。
(三)設置“如何應用面積”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
當學生掌握了基本的面積計算方法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思考:“面積的知識在生活中有哪些實際應用?\"例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要為教室鋪地毯,應該買多少平方米的地毯?\"學生認為,需要先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并計算出總面積。接著,教師增加問題的難度,問:“如果市場上賣的地毯是按1平方米一塊來賣的,我們需要多少塊地毯才能鋪滿整個教室?\"這時,學生可能會直接回答:“總面積是多少就買多少塊”。教師進一步提問:“如果地毯是2米 ×2 米的規(guī)格,那需要多少塊?”這樣,學生需要將教室的總面積與地毯的單塊面積進行合理計算才能得出正確答案。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更多生活化的問題。如“如果你要為家里的客廳鋪設瓷磚,你該如何計算所需瓷磚的數(shù)量”或“如果你要制作一個長方形的書桌墊,該如何計算布料的用量”。
這些問題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面積的實際應用,還能訓練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使他們學會分析問題、制訂計算方案,并最終得出正確答案。
四、學科融合,拓展應用
(一)通過真實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
在教授“認識面積\"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先設置一個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切身感受數(shù)學的實用性。比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們每個人想象一下,如果要在教室里鋪一層新的地板,應該怎么測量面積呢?”這個引導性的問題能夠立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為這與他們熟悉的環(huán)境有關。另外,這一問題還能引導學生思考面積的實用性。為引導學生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學生說:“我可以用尺子量教室的長度和寬度,然后計算面積\"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并思考如何用實際可行的方法解決問題。接下來,教師可以深化問題,如“如果教室的形狀不規(guī)則,應該如何測量其面積?你能想到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嗎?”隨著問題的深人,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討論,嘗試運用分解法和面積加減法來解決實際問題。此時,教師也可以適時提供一些簡單的測量工具(如卷尺、方格紙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當學生開始真正地思考,嘗試提出不同的解題方案時,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也會隨之提升。
通過問題導向,學生不僅理解了面積的基礎概念,還知道了如何在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
(二)設計基于面積應用的實際問題
在理解了基本的面積概念后,教師可以設計與生活緊密結合的實際問題,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計算和決策。例如,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具體的生活場景:“我們學校新建了一個游樂場,學校計劃在這里鋪設草坪。為了更好地利用這塊土地,我們需要知道鋪設多少平方米的草坪才能滿足孩子們的玩耍需求。”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需要先思考如何估算游樂場的面積。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通過測量的方式來獲取相關數(shù)據(jù),比如先測量游樂場的長和寬,然后根據(jù)公式計算出草坪的面積。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進行準確的測量,還要運用面積計算公式(長×寬)進行實際計算。
為了增加挑戰(zhàn)難度,教師還可以提出多個游樂場的設計方案,讓學生分別計算不同設計方案所需的草坪面積,并詢問學生:“你覺得哪個設計方案更好?為什么?\"通過比較,學生能學會用面積計算結果來進行合理的判斷,提升數(shù)據(jù)分析能力和決策能力。另外,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合作完成這個項目,并讓每組展示他們的測量過程、計算結果和思考方式。這樣的集體討論和分享,能夠促進學生間的相互學習,增強他們對面積這個概念的理解與應用。
(三)利用跨學科問題推動深層理解
在問題導向的學習中,教師還可以將面積的學習與其他學科(如科學、藝術等)相結合,通過跨學科的方式促進學生對面積的深層理解。例如,教師可以引入問題:“如果我們要為班級設計一幅墻面裝飾畫,如何設計才能讓這幅裝飾畫看起來更加美麗,而又不浪費材料?\"在這個問題中,學生需要思考墻面裝飾畫的平均面積,以及如何有效利用材料來創(chuàng)作。根據(jù)不同的設計方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計算裝飾畫的面積,比較不同設計的優(yōu)缺點,討論如何用最小的面積實現(xiàn)最大的視覺效果。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幾何圖形的組合設計圖案,并計算不同組合圖形的面積。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應用數(shù)學知識,認識到面積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數(shù)值,它還能在設計、裝飾等實際應用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這樣的跨學科問題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意思維,又提升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觀察。例如,提問:“植物的生長與陽光和空間有密切關系,我們?nèi)绾胃鶕?jù)植物的大小來合理安排它們在陽臺上的生長空間呢?”這樣的問題,不僅需要學生考慮植物的生長特點,還需他們通過面積的計算,合理安排其空間。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對不同學科知識進行整合和運用。
總而言之,小學數(shù)學的學習不應局限于課堂,而應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結合。生活化學習不僅能讓數(shù)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還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品質,使他們更樂于探索數(shù)學的奧秘。
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通過動手實踐,學生可以直觀地理解數(shù)學概念,增強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問題導向,學生能夠提升邏輯思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科融合,數(shù)學學習變得更加立體、多元,學生綜合素養(yǎng)得到更大提升。
數(shù)學是通向科學世界的重要橋梁,讓數(shù)學走進 生活,將數(shù)學學習與現(xiàn)實世界相結合,才能讓學生真 切感受到數(shù)學的魅力。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為 其未來更深入地學習數(shù)學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一悟小學)
編輯:蔚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