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馬克思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類全面發(fā)展”.從這個角度上說,所有的教育工作,包括班主任工作,其最終目的都是育人.通常,人們認為班主任的工作為常規(guī)管理、班會課組織、家校溝通等方面.但實際上,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最多、交流更多的場景是自己所授學科課堂.若班主任能夠深耕自己的課堂,利用課堂征服學生,很多班級管理的常規(guī)工作也就能順利開展.從這個角度看,班主任實現育人目的的最佳平臺是學科課堂.
2立德樹人,育人育心的重要性
2.1 時代的要求
“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教育作為一種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不僅承載著傳播真理、塑造靈魂的時代重任,還承擔著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與此同時,隨著現代化和信息化的推進,各種思想浪潮不斷涌現,不同文化、思想、價值觀的交織與沖擊,使得學校教育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為此,必須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使全體公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這就需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形成以知識本位為基礎、以學生本位為核心、以社會本位為追求的課堂教學價值觀.
2.2 課程的要求
2014年,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要充分認識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堅持將立德樹人融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
2024年7月,教育部教育考試院任子朝在《中國考試》刊載的《新高考十年數學科考試內容改革:成就、挑戰(zhàn)與轉向》一文中提到,“數學科貫徹高考內容改革要求,在考查目標、考查內容、考查要求、試題形式、試卷結構、難度調控等方面持續(xù)深化改革,加強數學思維和核心素養(yǎng)考查,進一步增強學科育人功能,提升人才選拔質量.充分發(fā)揮考試評價的積極導向作用,提升人才自主培養(yǎng)質量,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因此,育人、育心、育分、育強大體魄等都是高度 一致的.
例1(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21題)一種微生物群體可以經過自身繁殖不斷生存下來,設一個這種微生物為第。代,經過一次繁殖后為第1代,再經過一次繁殖后為第2代…,該微生物每代繁殖的個數是相互獨立的且有相同的分布列,設 X 表示1個微生物個體繁殖下一代的個數, P(x=i)=Pi(i =0,1,2,3) ,
(1)已知 p0=0.4,?p1=0.3,p2=0.2,p3=0.1 求 E(X) :
(2)設 p 表示該種微生物經過多代繁殖后臨近滅絕的概率, ΣP 是關于 x 的方程: p+p1x+p2x2+ ρ3x3=x 的一個最小正實根.求證當 E(x)=1 時,?=1 ,當 E(x)gt;1 時, ρlt;1
(3)根據你的理解說明(2)問結論的實際含義.
第(3)問的實際意義:每一個該種微生物繁殖后代的平均數不超過1,則若干代后必然滅絕,若繁殖后代的平均數超過1,則若干代后被滅絕的概率小于1.這實際上就是針對當前我國人口現狀,特別是人口出生率從2016年以來持續(xù)下降問題的一個價值引導,體現了高考的育人功能,
2.3 教師的職責
作為教師,“育人”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教”而不“育”的教師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育”而不“教”更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此,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會做學生工作的教育者.
3立足數學課堂,融入數學文化育人育心的探索3.1立足數學文化,育人育心的可行性分析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強調將數學文化融入課程內容,并詮釋了數學文化的內涵,即數學文化是指數學的思想、精神、語言、方法、觀點,以及題目的形成和發(fā)展;還包括數學在人類生活、科學技術、社會發(fā)展中的貢獻和意義,以及與數學相關的人文活動.數學文化內容具有可讀性、趣味性、教育性、實用性等特點.
3.2 實踐案例
3. 2.1 融入數學之美
伽利略說:“數學是上帝用來書寫宇宙的文字.”畢達哥拉斯說:“數統治著宇宙.”歐幾里得說:“自然界的法則只不過是上帝的數學思想.\"C·戴爾曼說:“數學也是一種語言,且是現存的結構與內容方面最完美的語言.”克萊因說:“音樂能激發(fā)或撫慰人的感情,繪畫使人賞心悅目,詩歌能動人心弦,哲學使人聰慧,科學可以改善生活,而數學能做到所有這一切.”所以,數學即智慧,數學即美德,數學即文明.數學之美主要體現在:結構美(對稱、和諧、簡潔、明快、雅致、統一)和方法美(構造巧妙、推證嚴密、結果精確).讓學生體會數學思想方法的魅力,提高理解美、追求美的能力,這是數學學科育人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高考的重要內容之一.
3.2.2 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文化的有效滲透是數學學科育人的重要載體.講好數學學科背后的發(fā)展歷史,本身就是一個尋找真理、不斷揚棄、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數學中每個定理、公式的發(fā)現,都是前人經歷了無數的艱辛才取得的成果.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意義,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人文主義精神,這是數學學科育人的重要途徑.
例2利用\"趙爽弦圖”培育家國情懷.
人教A版高中數學必修第一冊第39頁探究:“圖1是在北京召開的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標,會標是根據中國古代數學家趙爽的弦圖設計的,你能在這個圖中找出一些相等關系和不等關系嗎?”
教學設計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主席是我國拓撲大師吳文俊先生,大會的會標是根據我國古代數學家趙爽的弦圖設計的
設計意圖“大會主席是我國拓撲大師吳文俊先生”其中蘊含的意思是:大會主席是我國數學家,會標也是我國數學家的圖,不是外國的數學家,這就不自覺地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家國情懷元素融入課堂,達到了育人育心的效果.
3.2.3 體驗數學探究
體驗數學探究是數學學科育人教學的重要內容,可以讓學生通過課本結論去感受前人思維的過程.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鼓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從研究者的角度出發(fā),感受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艱辛探索過程,培養(yǎng)學生敢于創(chuàng)新、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
例3利用“等比數列求和公式的探究和證明”培育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設計
(1)利用類比思想引入本節(jié)課的研究話題:“等
比數列求和公式的探究和證明”(2)探究:“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 Sn 是什么,怎
么證明?你能用哪些方法證明?”要求:長時間的獨立思考后,以組長為中心圍成
一個圈,起立討論,比一比,哪一組的方法最多?(3)學生展示后,教師進行針對性評價.
設計意圖 借用類比的思維方式,找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通過思考、探究體驗等比數列公式發(fā)現、證明的全過程,尤其注意,在學生展示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利用錯位相減法、累加法、裂項相消法、轉換法、比例法、公式法等多種途徑完成公式的證明,體現多元教學催生思維之花.這其實就是科學研究的部分經歷和思維方式.課堂是落實高考改革總體要求,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聚焦核心素養(yǎng),突出關鍵能力的主要載體.應該突出數學本質,重視理性思維,堅持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的原則,讓思維活起來、教師靜下來、學生動起來,這樣學生才能體驗到數學探究的樂趣.
3.2.4 培養(yǎng)數學思維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課堂教學中的思維訓練體現了數學學科育人的獨特價值.每個環(huán)節(jié)以精心設置的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注重本質、去粗存精、去偽存真、觸類旁通的思維能力,培育學生的理性精神.
本課選擇了2021年全國乙卷18題第一問作為例題.具體如下:
精心設問 請問有哪些思路可以解決此問題?
處理方式學生思考后展示.
設計意圖 通過將空間垂直關系轉化為平面垂直關系,從而求出線段的長度,培養(yǎng)學生空間圖形平面化的思想;通過規(guī)范的表達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書寫能力、邏輯推理素養(yǎng);通過識圖辨圖能力培養(yǎng)學生直觀想象素養(yǎng);通過一題多解,深化學生對數學本質的理解.
課堂回顧 通過思考,多數同學首先想到利用空間向量解決此問題,并由學生1展示方法一(空間向量).
教師追問還有哪些思考?
學生2既然利用空間向量可以解決此問題,我想能不能將空間問題平面化,學生2展示方法二(平面向量)—坐標化.
教師(點評與巧妙提問)這位同學用的是平面向量坐標化,在此基礎上,請問還有同學想到了什么嗎?
學生3對于向量我們有“向量、向量不用怕,幾何、運算、坐標化”于是,我想能不能運算化(方法三)、幾何化(方法四),并讓學生進行展示.
學生4運用平面向量幾何化,我想到了相似三角形(方法五).
學生5我還想到了利用勾股定理(方法六)和等面積法(方法七)來解決.
學生6在學生5的啟發(fā)下,我想到了利用三角函數值相等(方法八)來解決.
學生7在解析幾何中,我們經常運用的工具是向量和斜率,所以,我想利用斜率知識來解答行不行(方法九)?
教學反思上好數學課就是落實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立德樹人的具體體現.符合立德樹人要求的數學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數學課程內容所蘊含的育人資源,發(fā)揮數學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和促進人的智力發(fā)展中的獨特作用,用數學的方式開展育人活動,使學生在掌握“四基”提高“四能”的過程中,學會有邏輯地、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形成數學的思維方式,發(fā)展理性思維,養(yǎng)成科學精神,成為善于挖掘問題、解決問題的人才.
4結語
數學課堂應該多讓學生在“在活動中體會,在行動中成長”本著“成材源于覺醒,心態(tài)決定命運,自信走向成功”的觀念,多角度精選數學素材,狼抓理想信念教育,探索“育人育心”的有效途徑.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堅定其理想信念,讓學生在大格局、大胸懷的形成中,不斷找到學習的堅定動力,持之以恒、不懈奮斗.無論新高考如何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會變,教育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不會變,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不會變,教學中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課堂教學必須先做到學科育人,作為教師,需要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方式,研究教法、學法,做到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滲透學科育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張輝蓉,冉彥桃,張楨.教師數學文化素養(yǎng)的內涵與特征分析——基于數學文化課例的解讀[J].數學教育學報,2019,28(5):65-69.
[3]任子朝.新高考十年數學科考試內容改革:成就、挑戰(zhàn)與轉向[J].中國考試,2024(7): 11-18+6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