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diào)構建素質(zhì)導向的綜合評價體系,重視小學階段過程性評價,以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小學科學課堂評價作為教學過程性評價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了解學生學習狀況、改進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當前,小學科學課堂評價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評價方法單一,部分學校因資源不足、師資薄弱,教師習慣采用口頭評價和書面測試方式,過于關注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忽視過程性與生成性評價。二是評價主體單一,教師是唯一評價者,學生大多是被動接受,教師難以關注到每個學生差異,無法充分發(fā)揮評價的激勵、調(diào)控和發(fā)展功能。三是評價內(nèi)容單一,傳統(tǒng)課堂聚焦科學知識掌握,如在“磁鐵”相關內(nèi)容的教學中,教師多以學生記住“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為重點,忽略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與科學思維的評價。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從學生的學習興趣、思維活動、學習方法、知識理解、學習困難及其原因等方面進行評價,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與學習過程。
一、以激發(fā)興趣為起點,豐富評價方法
小學科學課程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目標,科學素養(yǎng)涵蓋知識、技能、探究能力和社會價值等多個領域,構成一個有機而多元的體系。教師可通過觀察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xiàn),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并評估教學成效。靈活運用口頭表揚、獎勵加分機制、學習任務單、單元小表彰等多樣化評價方式,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七課“水的三態(tài)變化”的教學中,教師可拋出問題“水會蒸發(fā),那世界上的水會越來越少嗎”,引發(fā)學生思考與討論。教師在教學中及時給予口頭表揚與肯定,能讓學生的觀點得到認可,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在確定研究問題階段,教師要依據(jù)學情調(diào)整教學策略,協(xié)助學生解決困難,并通過小組獎勵,如對保持安靜、探究認真、分工明確的小組加分,從而有效維持課堂秩序。每節(jié)課以簡潔明了的小任務開啟教學,依據(jù)學生在問題解答、實驗操作、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活動中的表現(xiàn),判斷其學習興趣、思維投入、知識理解等方面的水平及對任務的適應程度,關注學習任務是否清晰、學習動機是否強烈、學習方法是否得當、學習目標是否合理等。多樣化評價方式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同時,教師可根據(jù)學生學業(yè)表現(xiàn)與教學方法有效性,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
二、以學生互動為焦點,推進評價主體多元化
傳統(tǒng)課堂評價中,教師是評價的主導者,而新課標倡導多向評價,如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均可展開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評價獲取反饋,調(diào)整教學策略,學生也能據(jù)此調(diào)整學習狀態(tài)與方法。
以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觀察月相”的教學為例,引導二年級學生堅持觀察月相并非易事,課堂講解尤為關鍵。為此,教師可制作“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滿月”等月相小卡片并粘貼在黑板上,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月相變化規(guī)律,還可設計“啃月相”游戲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在游戲環(huán)節(jié),教師、學生自身、同伴之間均可對所“啃月相”進行評價,加深對月相的印象。這種多向互動的評價方式,能更客觀地反映學生學習情況,同時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與同伴評價能力。總之,自評、互評、組內(nèi)評、組間評等多種評價方式,均可成為課堂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以學習過程為重點,深化綜合性評價
除傳統(tǒng)書面評價外,可采用口頭測試、實驗操作、作品展示、小組討論等多種評價方式,或?qū)⑵溆袡C結(jié)合,以便聚焦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評價內(nèi)容應全面涵蓋科學素養(yǎng)的各個方面,既要考查學生對科學概念與事實的理解,也要評估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科學探究方法與能力、科學行為與習慣等方面的進步。
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四課“造一艘小船\"的教學中,課前布置選材、設計圖紙等任務,課堂上各小組制作出具有特色的小船。從設計、選材到成品,這一過程并非課堂40分鐘就能完成,需要學生在前期進行充分準備。小組討論設計時,小船便成為團隊作品,各環(huán)節(jié)成員均需參與,其間難免產(chǎn)生爭議,教師需要及時引導。通過持續(xù)觀察、記錄與分析,了解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的動態(tài)變化,為教學提供針對性反饋。此類課堂既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與幫助,更離不開適時、適宜的課堂評價。當展示成品時,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作品,更是在探究活動中的成長。
四、以成長記錄為亮點,實現(xiàn)“教一學一評”一體化
高質(zhì)量的評價活動需要明確評價目標,用評價來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推動學生學習進步,確保評價融入教與學的全過程。依據(jù)新課標對學生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與責任態(tài)度的要求,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方式開展課堂評價。
在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船的研究”的教學中,對船的歷史、載重量等科學知識掌握情況,可采用問答形式評價;學生對船認識的思維深度與廣度,可通過匯報展示評價;有關學生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情況,可通過實物制作及交流改進評價。在此基礎上,教師若將這些評價整合為學習任務單,貫穿整節(jié)課堂,教學效果會更佳(見表1)。
再如,在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小小工程師”的教學中,從“設計塔臺模型”到“制作塔臺模型”,再到“測試塔臺模型”以及“評估改進塔臺模型”,每一課都不是單獨的一課,而是一個整體的有機構成。在課堂進行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地鼓勵學生,讓小組學習高效,幫助小組解決操作中的困難,同時也對其所制作的模型及時做出評價。這樣,學生才能準確認識并改進自己的作品,對塔臺模型的可行性有更深的了解。教師多方面的評價更能激勵學生堅持做一件事。在本單元結(jié)束后,我們選擇舉辦“胡蘿卜塔臺秀”,每組獲得大小差不多的一根胡蘿卜以及一盒牙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自己小組的作品。作品評價方式如下:第一,高度測量(小于等于20厘米為60分;高于20厘米,每增加1厘米加1分);第二,抗風測量(承受電風扇一檔風20分,二檔風40分,三檔風60分),然后算總分。教師針對小組作品細節(jié),如胡蘿卜切割整齊、牙簽擺放合理、團隊合作密切等進行口頭評價,以便全面了解學生科學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等到整個單元教學結(jié)束后,填寫單元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性評價記錄表(見表2),學期末整理學習任務單與評價記錄表,形成小組成長記錄袋,從而將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落到實處。
等級設置:
A級(優(yōu)良):各評價要點基本能達到B級(合格):各評價要點部分能夠達到C級(待合格):各評價要點均不能達到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內(nèi)容要來源于豐富的生活實際。教師要秉持“科學生活”理念,以教材為框架,以新課標為準則,將多元化評價方式貫穿教學始終。課堂評價并非獨立于教學,而是教學的必備環(huán)節(jié),最終形成綜合性評價。課堂評價應立足學生主體,融入問題解決過程,實現(xiàn)“學中有評,評中促學”,通過適時、適宜的評價,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樣態(tài)。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基于新課標的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評價指標體系改革研究”(項目編號:JK23069)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夏永祥,趙燕,譚曉慧,等.小學科學課程學習評價體系的構建研究[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2(08):58-63.
[2]齊家新.深化實踐育人: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的主要特征與實施建議[J].中小學班主任,2022(16):44-50.
[3]張秀艷.新課標下小學科學課評價方法的實施[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0,27(01):9-10.
[4]吳靜.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討[J].文理導航(下旬),2014(04):95.
余婷婷 陳忠心 徐彤彤丁春艷 安徽省合肥市竹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