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科學有效的青少年體育鍛煉評價指標體系,不僅能為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家庭體育參與和社區(qū)公共體育服務等提供量化依據(jù),還有助于管理者掌握實際運行效果并及時做出針對性改進。鑒于此,本文聚焦“家校社”協(xié)同下青少年體育鍛煉評價指標的選取及權重確定,并圍繞如何在實踐中對指標體系進行定期評估與改進展開深入研究。
1“家校社”協(xié)同下體育鍛煉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1構建原則
(1)科學性
科學性原則貫穿于整個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始終,是保證研究結果有效性和可信度的核心。在指標的遴選與構建過程中,須深度融合教育學、運動生理學與社會學等多學科視角,以支撐其理論基礎的嚴謹性。
(2)全面性
該體系還體現(xiàn)為對青少年體育發(fā)展的全方位關注,涵蓋運動參與、體質改善、技能掌握、心理品質與社會互動等多個方面。進一步而言,“家校社”協(xié)同模式為青少年體育鍛煉提供了更廣泛的社會支持,這就要求評價體系能夠涵蓋家庭、學校與社區(qū)對體育活動的投入及協(xié)作情況。
(3)易操作性
一個評價體系若想從理論走向實踐,易操作性便成為不可回避的前提條件。指標的設計須以簡便、清晰為導向,避免因復雜性降低其實際應用的積極性和準確性。
(4)導向性
導向性原則使評價指標體系超越了單純的數(shù)據(jù)記錄功能,使其成為驅動青少年體育鍛煉優(yōu)化的核心工具。評價結果所呈現(xiàn)的也并非一成不變的靜態(tài)結論,而是各方改進工作方向的重要依據(jù)。評價體系若能在數(shù)據(jù)與行為之間搭建橋梁,便可推動“家校社”三方協(xié)同育人機制更高效地運轉,從而實現(xiàn)“以評促建、以評促改”的目標。
1.2構建流程
(1)組建團隊
由教育專家、體育學者、社會學者及一線體育教師等50余人組成跨學科團隊,包括高??蒲腥藛T、體育教研員、社區(qū)體育指導員以及家長代表。團隊明確研究目標、評價思路和具體流程分工。
(2)文獻研究
研究初期,重點收集和分析以下文獻與資料: ① 國內外青少年體質健康監(jiān)測項目及指標(如我國《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等); ② “體教融合”“健康中國”“家校社共育”等政策文件,了解國家教育改革與青少年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方向; ③ 國外高?;蜓芯繖C構在家庭、學校、社區(qū)協(xié)同的青少年體育活動項目中的評價實踐等; ④ 教育學、社會學等領域關于“家校社”協(xié)同治理的前沿理論。通過對大量文獻進行系統(tǒng)梳理與對比分析,為本研究在指標選取環(huán)節(jié)提供了翔實的理論依據(jù)與實證基礎。
(3)指標初選
從參與度、體質提升效果、體育技能掌握程度、協(xié)同機制運行四個宏觀維度出發(fā),細化若干個二級指標,初選階段共列舉20個潛在指標。
(4)專家咨詢
采用德爾菲法對初選指標進行篩選與調整。
第一輪:將初選的20個指標及其含義、測量方式編制成調查表,邀請專家對各指標的必要性、重要性與可行性進行評分,同時請他們提出增刪與修訂建議;
第二輪:將第一輪意見反饋給專家,并根據(jù)專家建議做適當調整后再次征詢意見;
第三輪(必要時):若前兩輪意見分歧較大,可進行第三輪咨詢。
最終,經(jīng)多輪評議與綜合分析后確定了更具代表性和可測量性的指標集合。
(5)權重確定
針對最終確定的指標集合,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各級指標的權重。① 構建層次結構模型。分為一級指標層、二級指標層、評價標準。② 構造判斷矩陣。由專家針對同一層次的指標,就其相對于上層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兩兩對比。③ 一致性檢驗。若RI指標或CR值未通過一致性檢驗,則須修正判斷矩陣或重新評分。④ 計算權重向量。得到各指標最終的相對權重,并進行歸一化處理。
在此過程中,為保證結果客觀,研究團隊將個別明顯極端的專家評分予以剔除或回訪核實,并結合專家建議與已有文獻實踐調整權重分配的合理區(qū)間。
1.3評價指標體系內容
最終形成的“家校社”協(xié)同下青少年體育鍛煉評價指標體系包括4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每個二級指標下可根據(jù)具體情境設定幾個測量指標。一級指標與二級指標的名稱、內容與權重分布如表1所示。
2評價指標體系的實施與應用
2.1評價方法
(1)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① 定性評價。通過觀察、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學校、家庭和社區(qū)對青少年體育鍛煉的主觀評價和反饋意見。② 定量評價。通過具體的測量指標,對青少年體育鍛煉進行量化評估。
(2)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① 過程性評價。在青少年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定期收集數(shù)據(jù),對學生的參與度、體質提升效果、體育技能掌握程度等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
② 終結性評價。在一定周期(如學年)結束時,對青少年體育鍛煉的整體情況進行全面評估。
(3)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
① 自我評價。鼓勵青少年對自己的體育鍛煉情況進行自我評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與自我反思能力。
② 他人評價。由學校體育教師、家長、社區(qū)體育指導員等對青少年體育鍛煉情況進行評價。以提供多角度的反饋,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體育鍛煉狀況。
2.2計算公式
。這里,s為綜合評分,i代表一級指標(如參與度、體質提升效果、體育技能掌握程度、協(xié)同機制運行),j代表每個一級指標下的二級指標。
(204號
是雙重求和符號。先對j從1到m進行求和,然后再對i從1到n進行求和。wij為第i個一級指標下第j個二級指標的權重,xij為對應的評分值。
2.3評分等級
根據(jù)綜合評分s的高低,將青少年體育鍛煉情況分為四個等級:優(yōu)秀( s?4.5 )、良好( 4?slt;4. 5 )、合格( 3.5?slt;4 )、不合格( ?slt;3.5 )。
3案例分析
3.1調查對象
本研究選取了岳陽市某中學的200名學生及其家長、10名體育教師和5名社區(qū)體育指導員作為調查對象。學生年齡分布在 12~15 歲,涵蓋了初一至初三的學生。
3.2數(shù)據(jù)收集
① 問卷調查。設計針對學生、家長和教師的問卷,內容涵蓋學生體育鍛煉頻率、家庭體育活動參與情況、學校體育課程設置與教學質量等方面。共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0份,有效回收率為 193.3% 。
② 實地觀察。體育教師和社區(qū)體育指導員對學生的體育課參與情況、課間活動以及課外體育活動進行觀察記錄。
③ 體質健康測試。對學生進行身高、體重、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遠等體質健康測試。
④ 體育技能測試。測試學生的田徑、球類、體操等項目的基本技能。
3.3評分計算
根據(jù)收集的數(shù)據(jù),對每個指標進行評分,并根據(jù)權重計算綜合評分。以下為部分示例。
① 參與度。鍛煉主體自身參與度:學生平均每周鍛煉4次,每次鍛煉45分鐘,鍛煉強度為中等,參與3個不同的體育項目。根據(jù)評分標準,鍛煉頻率得3分,鍛煉時間得3分,鍛煉強度得3分,鍛煉項目多樣性得3分。
綜合權重計算得分為:
(0. 02×3)+(0. 01×3)+(0. 01×3)+(0. 01×3)=0. 21
家庭鍛煉參與度:家長對體育鍛煉非常重視,家庭每周進行3次體育活動,家長經(jīng)常陪同孩子鍛煉。根據(jù)評分標準,家長體育觀念得5分,家庭鍛煉氛圍得4分,家長支持行為得5分。
綜合權重計算得分為:
(0.02×5)+(0.05×4)+(0.03×5)=0.47
② 體質提升效果。學生BMI在正常范圍內,心肺功能優(yōu)秀,血壓正常,肺活量達標。根據(jù)評分標準,BMI得5分,心肺功能得5分,血壓得5分,肺活量得5分。
綜合權重計算得分為:
(0. 025×5)+(0. 04×5)+(0. 02×5)+(0. 04×5)=0. 625
③ 體育技能掌握程度。學生在田徑與體操類項目技能掌握方面表現(xiàn)良好,球類項目技能掌握一般,其他專項運動技能掌握較好。根據(jù)評分標準,田徑與體操類項目技能掌握得4分,球類項目技能掌握得3分,其他專項運動技能掌握得4分。
綜合權重計算得分為:
(0. 025×4)+(0. 025×3)+(0. 025×4)=0. 375
④ 協(xié)同機制運行。家長與體育教師溝通頻繁,家庭對校方體育活動及課后訓練的配合度高,社區(qū)與學校之間體育資源的共享情況良好,聯(lián)合舉辦體育活動的頻率和效果較好。
綜合權重計算得分為:
(0. 05×5)+(0. 05×5)+(0. 05×5)+(0. 05×5)=1. 0
⑤ 評價結果。根據(jù)綜合評分公式計算,得出學生綜合評分為:
(各列) =4 .405
根據(jù)評分等級( 4?slt;4.5 ),該學生的體育鍛煉情況為良好。
4結論與建議
4.1研究結論
本研究構建了“家校社”協(xié)同下青少年體育鍛煉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科學的指標選取與權重確定,該體系為評估青少年體育鍛煉狀況提供了科學依據(jù)。評價指標體系的實施與應用結果顯示,該體系能夠有效促進青少年體育鍛煉水平的提升,強化“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機制。具體而言,評價指標體系的實施提高了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參與度,增強了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與體育技能掌握程度,加強了學校、家庭和社區(qū)之間的協(xié)同合作,為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2建議
① 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進一步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增設更多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標,優(yōu)化指標權重的分配。同時,結合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的實際情況,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適當調整,以增強其適用性和科學性。
② 加強協(xié)同育人合作。學校、家庭和社區(qū)應進一步加強協(xié)同合作,構建更為緊密的育人共同體。學校應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加強與家庭和社區(qū)的溝通與合作;家庭應積極參與青少年體育鍛煉,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社區(qū)應加大對青少年體育事業(yè)的投入,提供更豐富的體育資源和活動平臺。
③ 拓展研究范圍。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拓展范圍,關注青少年體育鍛煉的長期效果和影響因素。例如,探究青少年體育鍛煉對學習成績、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響,分析不同體育項目對青少年發(fā)展的差異化影響,為青少年體育鍛煉的推廣與普及提供更全面的理論依據(jù)。
本文系2023年湖南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健康中國’戰(zhàn)略下青少年體育鍛煉‘家校社’三位一體協(xié)同發(fā)展的困境與對策探究(以岳陽市為例)”研究成果,編號:Y20230598。
(作者單位:岳陽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