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價值多元化的當代社會,道德理想主義與道德現實主義二者互補既能激發(fā)青少年崇高倫理追求,又能培育日常德性,最終實現道德認知、情感與行為的統(tǒng)一。本文提出“天邊人”與“身邊人”相結合的道德教育模式,主張通過典范事跡的精神感召與生活化榜樣的實踐示范,構建青少年對道德價值的立體認知。
1.“天邊人”與“身邊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雙重維度
道德教育需要有榜樣示范。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最重要的榜樣范例就是“天邊人”和“身邊人”,兩者在青少年德育中發(fā)揮著不同但又互補的功能。“天邊人”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具有廣泛的引領作用。歷史英雄、文化圣賢、時代楷模等“天邊人”承載著民族精神與道德理想,如文天祥的愛國氣節(jié)、張桂梅的教育堅守都是具有標志性的道德教育素材。法國著名倫理學家涂爾干曾提出“神圣性社會整合”理論,突出強調象征符號對道德共同體的凝聚作用?!疤爝吶恕蓖ㄟ^符號化敘事構建超越性價值坐標,能夠幫助青少年突破現實局限,建立對善與崇高的向往。不可否認的是,“身邊人”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同樣具有顯著示范價值。父母、教師、朋友、鄰里等“身邊人”以具身化經驗展現道德實踐的可操作性。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證明,近距離觀察模仿更易促成行為內化。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因為身邊的小事而感動。
2.割裂的困境:當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失衡現象
“天邊人”雖看似“高大上”,但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存在異化風險。具體而言,“天邊人”在實際德育中容易出現過度神化導致榜樣脫離現實的問題。例如,將雷鋒簡化為符號而忽視其具體情境中的道德選擇,就會讓青少年產生“道德割裂感”。相關調查報告顯示,某中學 70% 的學生認為楷模事跡“難以效仿”。同時,應當看到,頻繁且大量地將“天邊人”作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素材,會使處在逆反期的青少年會產生“道德疲勞感”,進而極大減弱“天邊人”的示范效應。
“身邊人”雖普遍而言并不“高大上”,但是過于“接地氣”的“身邊人”教育存在窄化危機。具體而言,“身邊人”在實際德育中容易出現過度聚焦生活規(guī)范使道德教育淪為行為規(guī)訓的困境。例如,“不闖紅燈”強調服從卻忽視價值認同,容易讓青少年產生“道德厭倦感”?,F實中也存在著學校“日行一善”活動演變?yōu)樾问交蚩ǖ默F象,這說明“身邊人”道德教育未形成學生內在道德判斷力。
如果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對“天邊人”與“身邊人”的張力處理不善,會導致青少年價值觀斷裂的不良后果。這是因為,崇高理想與生活實踐脫節(jié),容易促使青少年陷入“仰視星空卻無路可走”的迷茫。當前網絡空間中既有“躺平”思潮的泛濫,也有對“偽崇高”的戲謔解構,這便是價值觀“斷裂”的體現之一。
3.融合路徑:構建階梯式青少年道德教育體系
‘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鼻嗌倌甑赖陆逃彩峭瑯拥牡览?。道德教化,其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為的相互影響,是一個人的行為引起另一個人的行為或改變其價值觀的過程,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過程。德育教師要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用“身邊人”案例豐富課堂教學,用“天邊人\"事跡指導實際生活,在認知、情感和實踐三個維度上搭建階梯式德育體系,使生活體驗與理論知識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場域中達成有機結合。
首先,在認知層面上建立“神圣-世俗”的譜系聯(lián)結。神圣與世俗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并不沖突。教師應向學生講明,“天邊人”也有人間煙火,“身邊人”也有高光時刻,這對處在價值觀形塑期的青少年而言非常必要。因此,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上可采用“典范人物生活史”教學法,揭示偉大源于平凡積累。例如,在中小學思政課上,教師在講述黃文秀脫貧攻堅事跡時向學生同步解析其大學時期參與社區(qū)服務的成長軌跡,這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天邊人”也有一點一滴的“身邊事”,進而增進價值認同感。
其次,在情感層面上實現共情遷移。神經教育學發(fā)現,鏡像神經元系統(tǒng)可同步激活對遠距離榜樣與身邊人的情感共鳴。在道德教育中,基于情景的情感激勵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此,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上可采用“情景交融一靈魂共振”教學法,讓偉大與平凡實現“遠近交錯”。例如,在給小學生講述焦裕祿的杰出事跡時,可通過場景演繹來重現焦裕祿的工作場景以實現情感渲染,同時組織學生采訪身邊的基層干部,讓青少年感到榜樣就在身邊。當前,中小學德育廣泛采取“道德情景劇”“小小演說家”“社區(qū)里的榜樣”等活動形式激勵學生向善向上,對樹立學生正確的道德觀起到了關鍵的助推作用。
最后,在實踐層面上創(chuàng)設道德踐行階梯。新加坡道德建設的經驗表明,“國家信約”背誦與“好公民獎”評選相結合可有效促進國家認同與日常德性融合。青少年道德教育可借鑒此種“宏大敘事”融合“微觀實踐”的做法,設計“社會公民一社區(qū)志愿者一班級守護者”三級實踐項目,讓處在探索欲旺盛階段的青少年感到家國天下也可“飛入尋常百姓家”。例如,在道德教育實踐環(huán)節(jié)可采取“關注氣候危機一宣傳垃圾分類一組織班級舊衣回收”這樣的進階式道德實踐模式,助力青少年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漸進的方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北京市朝陽區(qū)芳草地國際學校自編《芳草育苗手冊》,搭建了家校一體的學生勞動實踐育人體系,讓學生在分層式、浸潤式的勞動教育新樣態(tài)中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青少年道德教育本質上是理想性與現實性的辯證統(tǒng)一。唯有讓“天邊人”的精神之光照射“身邊人”的實踐之路,使崇高價值落地為生活選擇,才能培養(yǎng)出既心懷天下又腳踏實地的時代新人。這要求新時代的德育工作者在歷史與當下、崇高與平凡之間保持動態(tài)平衡,采取恰當方式讓道德教育“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最終培育出青少年完整的道德人格。